
房屋的新生
文‖朱学钊
腊月初十夜里。
四间原地主长工的茅草屋里,传来痛不欲生哀嚎声。房屋的主人,我的父亲,五十二岁的顶梁柱在病魔中苦苦挣扎了几个春秋后谢世了。 床边趴着一家人蹬腿掼脚地哭着,嚎着。母亲声音最大:“我的天呀,你怎么不长眼呀,这么早丢下我,这一家老小头十个怎么活呀。你换我这个没用人去吧。我留在世上也没用。”
战乱、 天灾折腾着世上百姓。我父亲生病,不仅家空空如也,而且还拖了一身外债。母亲腿残失去劳动能力。那个年代,家家祈求多子多福,两年一胎,三年两个。母亲生到四十三岁,十二胎生了十三个儿女,存活仅仅六个。
大哥给了伯父;大姐不到婚龄就嫁了人;二哥盱中糊弄到毕业但失去了保送高中的机会,十几岁的他,背着被包书包出去自谋生路了。家里母亲拖着三个小的(当时我七岁),挖野菜,摘树叶,铲草根,站邻居门槛,顽强地活着,竟然都活下来了。
本来四间的长工屋,虽然每间十平方左右,手能够到梁,也能遮风挡雨;然漏屋偏遭连天雨,不知怎的,山墙倒了,中梁折了,屋子趴了两间,只剩下两间。
父亲死了,二哥学徒也失业了,和一个替人放猪的女孩结婚了。两间小屋一间成了洞房。还有山墙打门一间的一张床上挤着母子四人。
二哥有了孩子,嫂子在脑溢血中去世;二哥娶了第二个嫂子,又有了孩子,实在挤不下了。他自己动手造了两间和“长工屋”差不多的两间茅屋分居了。原来那间丢给我们了。
两个小姐姐在十七岁十八岁都被婆家领走了。 两间小屋母子俩,宽敞多了,一人一间。我的一间小草屋成了洞房。
解放后,我们条件逐渐好了,发愤图强,土地挖,泥里刨,草房换了瓦盖。那两间小屋自然淘汰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条件好了,推倒土墙,拆了草屋,建起了砖墙瓦盖六间主屋,两间辅屋的"深宅大院"。
2000年在教师安居工程中,街道上竖起了两间半的小楼房。
2006年儿子在县城置下第一套房子。
如今一家人在县城置房一套套,正式走进县城。
我们感悟到:有国才有家。祖国强大,人民就能富强。

作者简介:朱学钊,共产党员,1953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淮安师范 ,江苏盱眙人 ,从教40年,秉持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学理念;终生抱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