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古城驼道(散文)
文/忆江南
段得山董事长的骆驼故事很多,他的记忆力也非常好,不论在办公室还是车上,见到投缘的人就唠嗑,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犹如滔滔江水连绵,总是让听者动容,由不得记录下一段段精彩故事。他说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新贸易的最大商号,鼎盛时员工约六千人,骆驼约二万峰。主要贸易区域为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及内蒙各盟旗、乌鲁木齐、奇台、库车、伊犁和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商号资本雄厚,自称其资产可用50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大盛魁的创始人并非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大漠以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沙漠地方,运粮甚苦”,于是容许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挑担的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这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做得风起火生。自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粮草等供应由山西杀虎口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这就是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归化城(呼和浩特),其经营的范围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科两地柜上的店员,在柜上待过三年,学会蒙语后,就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蓬售货,由一名汉族店员,一名蒙古族店员,各骑一峰骆驼,另用两峰骆驼驮货,贩运的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走串蒙古包送货上门。夏天卖了货,换成羊马;冬天卖了货,换成皮张。同治时,大盛魁看好茶、烟畅销,为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与茶商、烟商一起研制出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而且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很受蒙民欢迎。大盛魁从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到蒙古销售,其货物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随时在归化城市场上采办;二是向外地来归化城销货客商订购,或向归化城到外地经商者订购;三是派人到产地采购。

大盛魁订货的方法,凡买大宗货,合价 300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永不再与共事。大盛魁的这种做法名扬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它,凡选中的手工业户,世代相传,也不随便更换加工户,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大盛魁就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产品的优先购买权。大盛魁对“相与”商号每逢帐期予以宴请,表示厚待“相与”商号,但宴请时厚薄有别:凡共事年久或大量供货的商号,则请该号全体人员,并请经理到最好的酒馆吃喝酒吃席;一般的“相与”,只请一位客人在较次的馆子吃普通酒席,吃好酒席的,觉着与大盛魁交情厚,引以为荣。而大盛魁则通过这一做法,扩大自身的影响,大盛魁购销的商品种类很多,自称是“集二十二省之奇货”。例如:砖茶、药材、皮毛……。

大盛魁商号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商号三年分红一次,盛时每股分红可达一万余银两。大盛魁商号是股分制,但它的股本很特殊,除了银股、身股外,还专门另设财神股和狗股。据说,财神股的来历是:该商号在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在过大年的时候,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个人已经揭不开锅,只能喝些米汤过年。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身穿蒙古袍、背着一个包裹的壮汉,要吃饭充饥,他三人见是过路人,便热情接待,把自己仅有的米汤让给壮汉喝,这个一壮汉喝完米汤后说出去办点事,便留下包裹走了,此后,这个壮汉再未返回,于是他三人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包白银,以后,多次查访壮汉,亦无下落。他三人商量后,决定暂时挪用壮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扩大经营。此后,商号生意十分顺利,赚了不少银两,他三人觉得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财神变化成壮汉给他们送来了资本,便把原来那位壮汉包裹里的银数留过,作为财神股,把此股所分红利记入“万金帐”,作为护本。同时,为了纪念他们创业时过大年喝米汤的日子,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商号要喝一顿米汤。关于狗股,也有一个故事:据说一次库伦发生灾情,粮价腾涨,库伦分号为了把这一情报报告总号,便让一只狗带信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当总号收到狗带来的信后,立即大购粮食,囤积居奇,获得了巨额利润。为了纪念这次生意的成功,特别给狗也顶了股份。还有一说是:一次,大盛魁商号某经理在过草原的途中病倒,便让一只狗返回总号报信,结果救了这位经理的性命,所以给狗也顶了股分。

清末,由于沙俄在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侵略活动不断扩大,使大盛魁的营业受到影响,日见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外蒙古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商业市场。加之大盛魁商号后期用人的问题,一些掌柜挥霍浪费惊人,侵吞号款事件屡有发生。1929年,雄踞塞北二百余年的大盛魁商号终于宣告倒闭,结束了它的历史。

他说大盛魁商号的历史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关于它的故事却在古城奇台广为流传着……。据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北道桥)赵憕老师回忆, 当年,大盛魁商号有一位姓赵名发的驼户是自己的曾祖父,他年轻时往来于太原、张家口、京、津,有时远至乌兰巴托、银川等地赶骆驼。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不懈努力,手头有了一定积蓄,买骆驼,自办货物,加入到驼队中做起了生意。商号有商号的规矩,凡驼户三年内,无丢失骆驼、货物,且无偷卖货物等事故发生,只要做事勤劳踏实,方可容许驼运。每连骆驼最多十八峰,拉满连的驼户兼带驼限三峰。赵发年轻力壮,精力过人,干活利落,常拉满驼,人送绰号“十八峰”。他为人厚道,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对骆驼的饲养、鞍具维护、编织处理等样样精通,渐渐被大掌柜看重,委以“脚户头”一职,管理驼运事务等,他拉的骆驼多,兼带驼也多,常年往返兼带犹如滚雪球一样,几年以后,他有了自己的近百峰骆驼,本可以自立门户,但经过深思熟虑将全部骆驼入股,当上了股东,带领大盛魁的驼队走南闯北,四处奔波,为商号谋利益、谋发展。

1840年以后,因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汉名买卖城),市场衰落,大盛魁与几家商号联合发起远征,计划从草原上打通西域商业通道,结果几次出征都没有成功。赵发自告奋勇,愿意亲自带驼队出发,经商号股东议事同意,为开辟新的驼道,途径茫茫草原,荒芜沙漠,翻山越岭,几经周折,在“大草地”上,踏上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平定准葛尔时期走过草原路,还有左宗堂收复新疆也走过的路,但是,这条路已经隐没在茫茫草原的深草中,湮没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和无边无际的荒野中,这条通道时断时现,只有少数富有冒险精神和牺牲精神的人,才敢于逾越。这次出行,大盛魁让有家眷的驼户带上毡房与驼队同行,摆香案,祭天地,行大礼,保佑驼队一路平安,赵发带的一百多峰驼队和另两家驼户掌柜,驼着布匹绸缎、鞋帽服装、陶瓷制品、茶叶、干果、药材、酒类,告别商号,一路西行,沿途与蒙古人交易,用银制品交换羊皮、牛皮、羊绒、驼绒等,或者用银子直接购买,一般畜产品、中药材原料用铜钱支付,收购一定数量,打包驼回归化,或存放在分号中,一边做生意一边寻找路线。刚开始大家齐心合力,互相照应。生意不好了,有了困难,就有了分歧,同路不同心,,其中一户掌柜在沙俄商人的诱惑下,明暗提价收购,用银子铜钱收购囤积产品,然后随俄商去贩卖。另一户掌柜货物被沙俄商人全部抬价收购,付高额的运费进入俄国。赵发带领的大盛魁驼队,继续坚持向西北方向前行,第二年来到苏里雅台,第三年到了哈尔乌苏湖附近的科布多。

赵发带领的驼队历经三年多的千辛万苦,冬去署来,一路上寒冬伤畜;酷暑患疾,常常不能按时起场,加之草原上恶狼群起,伤害驼畜,威胁人身。到了科布多,骆驼逐渐减少,货物不断损失,元气大伤。当时,科布多也有沙俄商队活动,受到沙俄商队的故意排挤、压价,一把铜壶由原五张牛皮降为三张交换,一双皮鞋由三张降为一张交易。大盛魁的货物来源越来越少,竞争不过,生意急转而下,勉强维持生活,沙俄商人时不时煽动当地人哄抢骆驼、货物。与此同时,驼队也发生了内哄,那些单身汉趁机偷骆驼、马匹、货物投奔沙俄。驼队一时人心惶惶,驼户们思念家乡,家眷们日夜哭啼。真是天不佑人,又得知存放在乌里雅苏台的大宗货物被大火毁于一旦,幸存的也被洗劫一空,此时的驼户们情绪十分低落,心情沉重,驼队面临艰难困境。赵发心思细腻,考虑着如果返回山西,双手空空,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损失了大半骆驼,回去羞愧难当,怎么向掌柜交代,继续前进,货物所剩无多,更不清楚前行的道路,苦于束手无策,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赵发向驼户们宣布解散驼队,各谋出路,愿留在科布多(北套),愿回家的,或者愿随沙俄商队的自由决定,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存抉择。对现有骆驼除去个人兼带驼,驼夫的工钱以骆驼作价顶替外,其余的低价变卖给大家,货物就地出售,赵发给返回归化的驼夫,每人捎带一份信,拜托带回大盛魁商号,并要求如实反映驼队遭遇情况,并且信中说明将自己的股份全部作为赔偿款,在科布多卖出的骆驼、货款归他保管,待日后归还……。

赵发在科布多居住几年,做生意没有货源,便饲养牛羊,开垦土地,以种植农作物维持一家人生活,但想去西域繁华地的梦想始终没忘。赵发等人会蒙语,与当地人交往中得知,西域富饶的地方在山的北面,那里汉族人多,唐朝时期曾经有个北庭都护府,是管辖西域的帅府,他寻思那里一定有谋生的出路,于是决定到北庭去。同乡伙计们听说赵掌柜要西行,除一田姓与蒙古女子通婚外,其余九户都愿意同行。赵发不负众望,积极筹备,整理毡房,准备粮食,打听沿途道路,九户人家于咸丰初年,翻过阿勒泰山。由于地理位置搞不清楚,误以为北庭就在北面,向北走到了哈拉通古(青河),这里的人听说是北套来的,便热情招待和帮助。赵发一行终于弄清楚了北庭原来在天山的北面,阿勒泰的南面,在返回北塔山时,遇上了田姓同乡携妻儿四处寻找他们,便同行走戈壁过沙漠,到奇台县的旱台子(旱沟村),再向南到静宁城(老奇台)一带。第二年在寻找北庭途中,无意中来到了北道桥,这里有一片残垣破壁,荒芜人烟的城堡,四周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水草茂盛,林木葱郁,既有供开垦的土地,又有天然的放牧场,赵发放弃了去北庭的打算。于1857年的春天,与一起落难的同乡在这座破城子的南面安家落户,从此结束了几十年颠沛流离的驼户生涯。在以后的日子里,得知这座破城是原来是唐代的城堡,叫作“郝遮镇”。赵发等人居住的地方叫破城子湾,又叫破城子疙瘩,一直沿袭到现在。

当年,在北道桥定居的有六户人家,除赵发一家,还有冯刚、张和云、田功、王金帮的祖先(传四代无后)、方基琪的祖先(传四代无后)。有两户单身汉当年经哈密、甘肃武威、宁夏银川去了归化城,其余的到南山一带定居。从科布多、古城回到归化的驼户,不断把驼队的消息传递到商号,大盛魁得知赵发到了北庭附近的古城奇台一带,于是又组织了一部分驼队,筹备好货物,由回去的驼户当向导,于1859年秋天,经乌里雅苏台直达古城奇台,赵发得知归化城的驼队来了,高兴地与同行去寻找,在古城东喇嘛梁见到了大盛魁的驼队,见到老乡分外亲切,互诉衷肠。大盛魁掌柜托人捎书信一封给赵发,表扬了赵发历经千辛万苦,打通草原驼道,为商号立下汗马功劳……,信中有让他回归商号之意,但赵发考虑携带家眷,不便东奔西跑,愿意就地安居乐业,复信婉言谢绝了大掌柜的邀请之意。第二次驼队来古城,捎来了许多物质以表慰问,同时,给赵发赠送骆驼30峰(有还股之意),让他在当地谋生立业。为报恩大掌柜的真情,他进入沙漠,寻找驼道路线,引导驼队从北道桥走沙漠、黄草湖,穿越将军戈壁,苏吉驿,进入北套草原,去乌里雅台,不再走旱沟的道路。从旱沟出入奇台古城虽然路途短,但地势低洼,土壤盐碱重,地下水位高,不适合骆驼行走,以后山西各家的驼队增多,都从北道桥通行,大盛魁的驼队,每年春秋季来两次,在黄土梁、三屯湾坐场放牧。赵发受大盛魁的委托,筹备囤积货物,处理一时没有卖掉商品,就这样他家自然而然的成了大盛魁的客栈,货物多运输不足时,就启用自己的骆驼,随驼队运往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回来时驼运发往古城的物质,赵发还用牛皮缝成袋子,箍制木桶装酒,做驮架,编榆条驮框将零担杂货装在袋中、桶里,驮运既方便又安全,关系非常融洽。但是,好景不长,同治年间发生动乱,好不容易兴起的草原驼道中断了,没有及时离开古城的驼队,遭遇抢劫,驼户四处奔波逃难,如山西人王国定的祖先逃难到北道桥定居的。

赵发等六户人家,原来居住在破城子以南,开垦的土地因西地河水浇不上,碱渠(喇嘛湖)水不够用,所以迁移到破城子以北开荒造田,耕种土地,饲养牲畜,营造家园。赵发家人口众多,牲畜多,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到了光绪初期,在北道桥、下二屯、沙漠边缘逐步开垦了大片土地。破城子以南各家开垦的土地大部分荒废了,以前耕种的田地,到民国年间转让给后来的开垦人。今天的“小渠子”附近的土地,就是赵发家族祖辈农耕畜牧,代代相传,历经沧桑岁月的地方,147年来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传承九代,截止2003年清明节,赵家人丁达293口。

赵憕老师是奇台县教育界元老之一,在传播家乡文化,造福桑梓,具一定影响力,他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几个时代,是奇台文史资料的拥有者和宝贵财富,也是一位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者。
在此,引用丝路北疆名片,边塞诗人岑参的诗,遥想当年祖国边陲的风土人情,沧桑岁月。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写于天宝末年,岑参第二次从军边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这时是岑参边塞诗创作的高峰期,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诗中有很多地名,例如马川,轮台,金山,车师等,都在新疆境内,这证明边疆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