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叙永红色基因
《 丹山文艺》
“红色之旅”采风活动作品选专辑
(2021年第01期总第01期)
本期策划统筹组稿:靳朝忠 李腾双
主 办
叙永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叙永县政协永宁诗书画院
叙永县作家协会
叙永县老年诗书画研究会
叙永县诗联书画学会
叙永县诗词学会
叙永县楹联学会
顾问:陈一龙
主编:万中华 靳朝忠 余远中
副主编:许庭杨 孙元蓉 郑中全 尹建伟
执行副主编:李腾双
编辑:钟小平 蒲文忠 李春晓 王伟 陈勇
策划:李腾双
制版:李腾双
法律顾问:许邓
刊首语
撑一支长篙,摇一叶扁舟,尽情寻找心灵的憩息之处;邀一轮明月,携一缕阳光,循着远方空灵的呼唤,走进《丹山文艺》文学平台。经典引路,诗文为伴。在叙永诗文的海洋里,您会欣喜地发现,那些清纯的文字,从未如此地鲜活而有趣,那些诗文篇章,字句如珠玑,拨动着心弦,充满着阳光,温暖着心房。叙永的作家诗人及其爱好者们,在闲暇的时光里,总是守住一方宁静,以诗词联为伴,让文字生香,让人生出彩,让精神富足。各位老师文友和读者朋友们,让我们摘一缕清风明月,种一阕阳春白雪,让心灵的田园满是通透与清爽......
由叙永作家协会主办的“红色之旅”采风活动,迎来了泸州各区县以及兴文作协的文朋诗友。文友们采访了叙永黄坭镇五龙山川南游击队成立旧址,采访了当年彭德怀元帅接见叙永特区游击队旧址……参会作家午后离开黄坭,乘车翻山越岭,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直达当年中共中央驻扎地——石厢子。这里是“博古交权、毛泽东同志步入中央核心领导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地”……
这次采风,点燃了作家们的创作热情。美文佳作,温暖着读者的爱国爱党情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叙永作家协会决定在《丹山》《永宁潮》文学刊物以专辑形式推出采风作品,并在“都市头条”展示。敬请欣赏雅正为谢!
目 录
诗歌:靳朝忠 余远忠 李腾双 游明刚
胡朝明 赵 焰 彭天江
散文:靳朝忠 刘道勇 孔雪枫
王 伟 伍恩群
靳朝忠
老区行吟二首
(一)石厢子老人
老人是石厢子朴素的
名片 印着一段红色历史
老人见过央视记者
见过 叽叽喳喳的瓦雀诗人
老人色彩斑斓的情绪
交映着驰名中外的赤水河
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漂流瓶般 泊向
八十年前的古老渡口
历史凝固成石
老人是一块会说话的石头 或许
就是村头那方永不风化的石厢
开口 总有涌不完的故事
情节只有一条 中央红军
一渡赤水 扎营鸡鸣三省
石头的故事 被岁月
打磨得鲜活而亮丽
重访石厢子
把一张朴素的名片
读得绘声绘色
入木三分
(二) 水潦岔河村
这是川南一座小小的彝村
隔河是崔嵬的云贵高原
雄鸡报晓 鸡鸣三省
说的就是这个小小的地方
地方小小 却胸怀博大
容得下一支红色草根队伍
容得下世界惊异的目光
是谁 手持倚天之剑
在赤水源头 川滇黔边地
劈出三座雄奇瑰丽的大山
劈得风生水起 烟霞萦绕
一道鸡鸣三省大桥
贯通乌蒙边地的繁荣与畅想
脚下 岔河村饮水工程
凿山而过 淙淙流淌
碧绿通透的玉龙
舔去彝家人百年焦渴
新的长征 在鸡鸣三省
拉 开 序 幕
余远忠
石厢子(二首)
——题记:石厢子,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庄,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这里召开了石厢子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
(一)
石厢子,女娲炼石补天
留给人类的财富
几块巨石,炼成石厢
满满装着
智慧,力量,苦难,快乐
以及,人类进步的密码
石达开仓惶跪拜
奢崇明慕名而来
终究是,为一已私利
成为历史的笑柄
因为,他们
格局太小,目光太浅
无法领会
人类进步的真谛
石厢子肖家大院
几盏马灯,添足了煤油
和黑夜较量
毛泽东,伟岸的身躯
呑云吐雾,朱德一脸凝重
周恩来,黑胡须上
跳跃着橘黄色的光芒
整整一个夜晚
炉火发出吱吱的声音
从江西瑞金,用生命
挑出来的,历史的挑子
找到了真正的主人
一条又一条锦囊妙计
一封又一封加急电报
一九三五年的冬天
石厢子,漫山遍野的红籽
点燃了
中国的希望
如今,石厢子
一块历史的丰碑
以沧桑和成熟
让四面八方的朝圣者
仰望
(二)
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
大年三十
一个鸡鸣三省的小村庄
六七十户人家
石块磊砌的房屋,飘着浓浓的
年味,石厢子四周
光秃秃的树枝,天空静谧而低矮
只有几株柿子树,残留着
稀疏的柿子,给那些
叽叽喳喳的小鸟
一个丰盛的冬天
三五成群的孩子
追逐着,看一群
衣衫褴褛的人,在大街上
分发粮食,杀一头
耀武扬威的猪
那一年春节
石厢子的土火炮
在村头巷尾
绽放五颜六色的花朵
云贵川的干人
争相传说
李腾双
走进石厢子,宏扬长征精神
永远难忘
1935年2月3日
正是当年农历
除夕之夜
红军中央纵队
历尽艰辛
到达了有鸡鸣三省美称的
石厢子 重要会议召开
实现博古交权
毛主席真正步入核心
军民联欢 杀猪过年
三个铜板的故事
证据 纪律严明
军民鱼水情
红色基因 永远扎根
彝族同胞聚居的乡村
而今 春花烂漫
秋果飘香 醉人
采风追寻感动
宏扬伟大长征精神
圆梦民族复兴
游明刚(富杰 )
红色之花,石厢子
那年,不知道天空是否飞着雪花
除夕却是真的向石厢子走来
一群陌生人的到来,年味更加沸腾
大红标语,与春联点红坝子
打土豪分粮食深得民心
红军的歌声,从巷头传遍巷尾
许多大人物来了,天南地北的口音
一双双温暖的大手捂着冬寒
挑一水缸缸的山泉,劈一堆堆柴禾过年
三天的停留,播下了红色基因
石厢子开了一场年会
就着燃烧的柴禾,定了前进的方向
石厢子不大,却是红军长的新启点
离别时在肖家留下三个铜板
也至于多少春秋后,成了石厢子后人的美谈
石厢子是一朵开在川滇黔的红花
站在鸡鸣三省的中央,默默地守住秘密
就似几块似厢子的石头见证了历史
游明刚(富杰 )
彝乡山路飘果香
鸡鸣三省,不是一个地名
曾经的三不管地带
彝族,世代繁衍着烟火
山高林茂,小道崎岖
那年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
早在这里开花,结果
路,彝族奔向小康社会
村村通敞开了情怀
土特产,从大山走向都市
紧跟党走,鸡鸣三省改天换地
彝族同胞钱包鼓起来
青山绿水,迎接着远来的客人
你看,一树树的水果诱惑着味蕾
淡淡的果香扑面而来
淳朴的笑脸,留住远来的欢喜
游明刚
参观川南纵队成立旧址
枫叶又红了,五龙山热闹起来
虔诚的人们爬上石阶
川南纵队成立纪念馆里,聆听英雄事迹
长征路上的特别使命,彭总亲授旗
誓言要将红色基因植于川滇黔
掩护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
五龙山见证红军长征的节点
毛主席的思想,在长征中闪烁着光辉
指引着战士为崇高理想而战斗
举着文化旗帜的人,沿着这条红色大道
踩着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
抚摸着厚重历史,又一次浓重缅怀烈士的英魂
胡朝明
红色之旅一叙永五龙山游击纵队遗址有感
马灯如萤,寒风凛冽
坡陡路窄行军急
粮弹缺,行军锅里野菜绿
蓑衣湿,风餐露野意如铁
责任重,吸强敌,掩护主力多游击
青春芳华多壮士
孑弹穿透英雄血
勇士百仗多战死
前赵后继山河泣
青山绿水埋英魂
先烈热血
唤长呤
硝烟散尽
民安乐
吃水莫忘挖井人
莫忘挖井人。
赵焰
石厢子
巴掌大的乌蒙山
山头林立 沟壑纵横
祖辈们刀耕火种
养活了苞谷和土豆
清风拂面 翻开春秋
风吹哪页读哪页
我终其一生
也走不出这无形的手掌
我空空的胃 饥不择食
像河谷巨大溶洞
仅剩下一堆消化不掉的石头
那一年红军进驻石厢子
高高迎风坡
挂满了小红果
赵焰
石厢子会议
乌蒙山几块大石头
像红军藏匿鸡鸣三省的百宝箱
装着风霜雨雪 闪电雷鸣
万寿宫高高竖起的天线
第一次发出毛主席的声音
雄鸡一唱天下白 云贵川听见了
三面巍峨群山齐涌而来
渭河 岔河听见了
涓涓小溪终流成河
长江 黄河听见了
万众一心奔向大海
太平洋飞翔的海燕听见了
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站在鸡鸣三省大桥上看见了
毛主席 东方升起的红太阳!
赵焰
毛主席在石厢子
湖南湘潭一介书生
从韶山冲一路走到石厢子
手握一把红油纸伞
密布的掌纹
像红军爬过的雪山草地
一把火炬 点燃石厢子寒冷的夜
一张充满硝烟的地图
奔腾赤水河把云贵川扔向两岸
四渡赤水 一战成名
没有石厢子 就没有毛主席
毛主席画像挂在石厢子
就是石厢子的骄傲
毛主席一挥手
磅礴的乌蒙山就站起来了
附:石厢子会议
1935年2月3日(农历腊月三十)至5日,中央红军长征中央机关驻石厢子(彝族乡)两夜一天多时间,是遵义会议以来最长时间的一次休整。适逢春节,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春节。在此期间,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专门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参加会议。会上,毛泽东说服大家,建议由洛浦担负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会议决定由洛浦(张闻天)接替博古(秦邦宪)负党中央总的责任;研究中央苏区问题、讨论红军行动部署问题等,并作出决定;进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此次会议完成了博古交权与洛浦的重大事件,史称石厢子会议。
彭天江
赞红军长征过叙永
川滇黔边行路难,
红军长征几回环。
一度赤水攻叙永,
烈士血洒黑泥湾。
营盘山上桔子红,
红军纪律美名传。
彭大将军过黄坭,
胜利会师五龙山。
博古交权石厢子,
润之在此挑扁担。
鸡鸣三省风光好,
十五年后凯歌还。
而今故地重游日,
喜看旧貌换新颜!
靳朝忠
石厢子采风
(题记:石厢子,川南叙永“鸡鸣三省”石厢子村,四面环山,壁立千尺,地势险要。村头一巨石形似箱子。一九三五年二月三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驻马此村。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负责人在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剪一缕犀利的秋风,透开石厢子锈迹斑斑的铁锁。
石厢开了,仿佛开启一坛陈年老酒。八十余年长长的发酵,醉倒一群采风的诗人。
翻阅枫叶般燃烧的史诗,拨开烟熏火燎的岁月:残暴的敌人试图全歼中央红军于川滇黔边境。千钧之际,那一抹满载希望的红,在重重包围和封锁中迂回穿插飘飞。川滇黔边境的冬日,无比绚丽而多姿。
循着苔色青青的历史针迹__
找到了,中央红军石厢子会议遗址。会议确定行动方针、苏区问题、常委分工。世事如棋,一着换来千古伟业;
找到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寄居的屋舍。红色领导人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天下事,尽付一方瓦屋间;
找到了,博古交权的时间和地点。一夕之间,云开雾散,晨光初露,雄鸡报晓,一唱百应;
找到了,石厢子会议纪念碑,记载着当年父老乡亲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百岁高龄的老人依旧健在,莽莽汤汤的赤水河依旧健在。瘦了的,是一段年逾古稀的历史,瘦骨嶙峋却依然精神矍铄。
瘦瘦的马蹄声,回荡在“鸡鸣三省”小村;瘦瘦的古道,蜿蜒于云贵高原腹地;瘦瘦的山风,夹着枪声呼啸而过......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谁,哼起潇洒的红歌,轻松而自在。
而我,心情压抑而沉重。在那生死存亡的历史死角,几十万敌军围追阻击。每一个决策都充满风险,每一次闯关都九死一生,绝无一丝轻松和浪漫。
几度穿行于历史的激流险滩,中央红军终于冲破重围,化险为夷。宛如一曲汉魏古风——苍凉而悲壮。
站在蓬草飘飞的红军坟前,默读无名的烈士墓碑,吟哦着这首韵脚奇险的绝句时,总有一种别样的冥想;
让赤水河畔的歌声,少些浪漫和轻松吧!也许,多些沉郁与顿挫,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历史感悟。
毕竟,彝苗汉族杂居的石厢子小村还很偏僻,还需历史精神的提振而演绎新的诗章。
毕竟,石厢子村畔的赤水河依旧九曲回肠,翻卷着老区人民的憧憬,寻觅着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寻觅着汇入时代大潮的发展方向。
石厢子开了,一坛烈性的成年老酒必将飘香鸡鸣三省,飘香神州大地。
刘道勇(西海情歌)
叙永红色之旅
开车缓缓行驶在风景秀丽,地理环境独具魅力、天蓝水绿的土地上,当斑驳的光影投射在车窗,那些与这片红色土地有关的故事和传奇,给我无限的憧憬和遐想,让我心生敬意。有幸受邀参加叙永作协组织的红色之旅采风活动,血液里流淌着豪情与力量!
叙永,归属于四川泸州市的一个县城,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与泸州古蔺县、南面与贵州省毕节市、西面与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北面与泸州纳溪等地毗邻。东北面与泸州合江、贵州赤水、西南面与云南镇雄、威信等地相连。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座享誉中国的号称“鸡鸣三省”的边城。
叙永县境内山峦环绕、峰耸水秀、深谷林幽,近几年来,叙永县不仅通过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实现了汉、彝、苗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增收,该县还依托赤水河沿线的红色旅游资源、万亩桃花李花等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将叙永的红色文化、花海景观、峡谷风光、彝族风情和苗族风情呈现在游客面前, 展现了叙永赤水河流域红色旅游和乡村观光旅游的独特魅力。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并进,助推了旅游产业与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叙永县还有省级旅游胜地丹山,因其土地皆呈赤色,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丹山36峰,最高海拔1619米。城南是神奇秀美的卡斯特地貌。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边城叙永,县城内存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春秋祠、西南联大旧址、开国上将傅锺故居、明清一条街、四川十大最美古街鱼凫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最近叙永石厢子会议旧址又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不仅如此,去年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共同主办的“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评选结果中,叙永石厢子会议旧址还获得了“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提名奖。石厢子作为泸州市首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能亲自前往参观学习,心里澎湃着热血与豪情!
石厢子,地处泸州市叙永县城南69公里的地方,坐落在赤水河畔,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因一块巨石好像从天而降于此,形似箱子矗立在场头,另有几块石头也形似箱子并排在一起,因而得名“石厢子”。临近“鸡鸣三省”地域,现在是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政府办公地所在。这里聚居着彝族四千多人,苗族二千多人,境内汉、彝、苗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乡。沿着叙永境内的公路缓缓行驶,不仅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可以看到公路两旁修建的乡村楼房,叙永从一个革命老区,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经过党的正确领导,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央红军长征石厢子会议旧址,位于泸州市叙永县石坝彝族石厢子居委会,坐北向南,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木板墙壁,木板门,为四合院布局,整个院落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东距石坝乡政府30米,南邻石厢子街道,西南距石坝中学200米。走进这个普通的院落,看见墙上布置的当年会议的展示,脑海里胶片板闪现出当年“石厢子会议”的情形,原来我们知道的历史事件,其实离我们原来是那么近。
1935年2月3日(农历腊月三十)至5日,中央红军长征中央机关驻石厢子一天两夜多时间,是遵义会议以来最长时间的一次修整。又适逢农历春节,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春节。在此期间,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专门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说服大家,建议由洛浦担负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会议决定由洛浦(张闻天)接替博古(秦邦宪)负党中央总的责任;研究中央苏区问题、讨论红军行动部署问题等,并作出决定进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此次会议完成了博古交权与洛浦的重大事件,史称“石厢子会议”。到了:红军长征纪念地“鸡鸣三省”的石厢子,走在古朴的街道上,走进民风淳朴的院落中,你还可以看见无数红军标语、遗迹和遗物,保存了石厢子会议、红军当年中央机构、毛泽东等领导人住房等旧址,原来在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历史性画面,一一呈现在眼前,红军长征中那段珍贵的历史,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牢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叙永作为乌蒙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依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这是石厢子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确立的脱贫方向,并沿着红色的方向迈开了坚定的步伐。“马儿山树儿湾溜溜,有女不嫁响水沟;天晴难得割草晒,下雨难得挖瘩篼。”这几句从前的顺口溜,唱得是石厢子以前的模样。现在的石厢子,修建了红色旅游公路,村村通的建设,不但让出行方便快捷,也是村民走向致富之路的希望。红军长征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旧址、中央红军没收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兑换处旧址等革命遗址和“三个铜板”“惩治恶霸分财物”“石厢子开心年”“石灰做汤圆”等景点相继落成,带着红色印记的景点欢迎你前往学习参观。
在石厢子红军长征纪念广场上,立着一个大型雕塑两手握着的火炬。见证着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像火炬一样熊熊燃烧,那是革命的火种。红军长征铭刻着辉煌的历史,红军长征精神永存,现在叙永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一起共同步入了全面小康生活。
和叙永的亲密接触,让我领略了她秀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那些充满红色记忆的革命故事,萦绕在脑海,叙永,我还会再来的!
孔雪枫(雨墨)
重温长征路
秋高气爽,适逢重阳佳节,文友会师叙永,翻山越岭,蜿蜒盘旋,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黄坭湾,五龙山,石厢岭,听着红军的故事,目睹世事变迁,看红色遗址柿子红,漫山遍野杜鹃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乘着壮士红军歌声的翅膀,我辈儿郎更当血气昂扬!山河壮美,重九登高,力赞故乡!深秋的黎明,雄鸡报晓!在云贵川山谷回荡!我整装待发,继续奔向人生的课堂!
王 伟
寻访川南游击队旧迹感怀
参加县作协举办的红色之旅,重访红军长征川南游击队旧址,参观了五龙山红军川南游击队陈列馆,深有感慨。尤记起丙申之春,叙永县政协永宁诗书画院组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寻访川南游击纵队在黄坭镇的活动旧迹。4月28日,在黄坭镇党委,政府安排下,驱车逶迤过田中,上兴安,参观了当年红三军团长彭德怀驻地四化榜,访问了川南游击纵队建队旧址五龙山庙(现为红军川南游击队陈列馆),回车银方坝,瞻仰了王清和烈士罹难处和墓地,沿途经指引遥拜了多处红军烈士遗冢。
黄坭镇兴安、银方一带,上与云南威信县接壤,左与白腊乡(当年属古宋县清水乡)一溪之隔,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林密箐深,人迹罕至,是游击活动的好地方;但人烟稀少,军糈不继,补给困难,又是开展活动的不利之处。
1935年2月4日,时任红三军团长彭德怀在驻地四化榜张玉恒宅接见了游击队领导人。王逸涛要求率队随军行动,彭总传达了中央扎西会议关于组建川南游击队,建立根据地,牵制围剿红军之敌,配合红军转移的指示。并于2月5日派何宗舟率部份工作人员和一些伤病员,带50支汉阳枪、6挺重机枪在石道圈与王逸涛部合队;2月18日,徐策率红军留驻人员400多人(包括部份伤病员)与川滇游击武装在五龙山庙内聚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1935年7月黔北游击队张凤光、陈宏带队加入后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正式成立,并分队开展扰敌活动。
红军主力东向渡赤后,纵队受到川军边防第四路顾筱帆团和叙永、古宋地方民团的重兵围剿。经过3月4日洛包二号庄与敌军遭遇战和3月5日木厂梁子突围战,战斗激烈,伤亡惨重。加之此后反水变节者的出卖,伤病员被残杀,交通站被破坏,游击纵队所剩人员只好隐蔽转移,分散活动。今天“木厂梁子”上的战壕,“扇子地”粱亚伯队长及游击战士的墓冢,以及银方坝交通员王清和罹难地烈士墓,和二号庄上“血淌坪子”之地名无不告诉我们当年游击纵队斗争之艰苦,战士之英勇,战斗之激烈,事迹之悲壮。其虽未成发展壮大、建立根据地之功,但其牵制强敌、配合主力红军胜利实现战略转移,是历史不可磨灭、后世不能忘记的。
遥想80年前,游击纵队以数百孤军,内无军糈补给,外无救护应援,牵制强敌,掩护主力红军巧妙迂回,破江渡河,饮雪餐草,取得长征胜利。其斗争之卓绝,赴敌之惨烈,牺牲留名者寡,殁后无名者多,让我辈生长太平之世,坐享幸福生活而忘其水源木本者情何以安。
伍恩群(合江)
叙永的红色之旅
题记:叙永,一座号称“鸡鸣三省”的边城, 一座在永宁河畔沉睡千余年的古城,古称永宁,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地形地貌复杂多姿,溪河纵横,历史悠久,是西蜀的千年屏障。
去叙永,我原本带着念想,为了记忆里不能忘怀的磅礴花海,奇峻险拔的乌蒙山脉,日新月异的彝寨新风貌……没想到,去重走了一回红军路,追寻了革命前辈的红色印记和光辉历史,才发现,叙永,不仅有丰富多姿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还有更重要的红色历史文化。
第一站 五龙山陈列馆之旅
以“挖掘红色资源,弘扬长征精神”为主旨,随着叙永作家协会开展的“红色之旅”采风团,坐了近二个多小时的车,从叙永县城,来到了黄泥镇五龙山上。
如果不是去的途中,车途险象环生,道路曲折蜿蜒沿山缓势向上,同行的老师在下车的时候说我们到了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我压根没有想到五龙山庙在那么高的地方。因为望出去平整开阔,没有高海拔山形的奇幻惊险。下车时,思忖着地如其名,这五龙在哪里呢?旁边有老师在议论:“对面山形似龙,龙首朝庙,以坝为鼎,这庙刚好在鼎之上,好地形!”
的确好,庙宇看起来规模不大,但殿前开阔,极目处远山逶逦,让人心旷神怡。
五龙山庙位于黄坭镇兴安村,占地面积10余亩,始建于明末清初的东隍殿,后于清代乾隆年间建成四大殿(即东隍、城隍、瑶慈、观音等四个大殿),另外还有数十个小殿,木瓦结构。现在五龙山庙是川南游击纵队陈列馆。里面陈列着川南游击纵队珍贵的历史资料及相关遗迹物件。随着解说员专业的讲解,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扑面而来。
1935年2月10日红军“一渡赤水”后,周恩来在云南扎西召开会议,宣布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2月18日,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在兴安村五龙山正式成立。中央红军留下来组建川南游击纵队的400多名战士,其中党员有一百多人,在几年的游击作战中,曾发展到数千人。当时有首《红军歌》中唱道:“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由此可见,川南游击队曾发展迅猛,后来因为叛徒的出卖,川、滇、黔军的数次追缴围堵,最后仅剩下几个人,其余的都壮烈牺牲了。虽然如此,川南游击纵队为中央红军实现战略大转移,顺利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历史回顾,只是一段或几段文字,便把川南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囊括而过,无法囊括的是为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念,早根植在叙永人的血性里。在这里,流传着叙永人为救治红军伤员不顾自身安危的故事;流传着叙永人节衣缩食无私支援红军的故事,流传着……太多的故事未被记入史册,仅流传于民间。在兴安村,随便找一个村民,都能和你说上三天三夜的红军故事。
五龙山庙周围石漠化很严重,随处可见藏于薄土之下的顽石,奇形怪状,和邻县兴文县的石林有异曲同工之处。据说现在满山的树林,还是近年来用各种方法进行培植改造,才有的葱郁茂林。在很多年前,这样的地形,养活一方水土都是难事。当时身负使命,活跃在这崇山峻岭间的川南游击队,生活之艰辛,条件之恶劣,环境之危险可想而知。血洒长征途,青山埋忠骨。不时有老师在指点议论,这个位置游击队曾和川军打过战,当时伤了十多个人;这个树林,游击队击破了埋伏,沿那边的小路突围了……在这些叙述里,望着五龙山陈列馆前方正在新建的民居,田里安静劳作的村民,笑容满面说着新生活的老人,对先烈的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这不是一座陈列馆,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虽然,川南游击纵队里的很多人,已经被忘却了姓名,但浩气却长存青山。
第二站 四化榜红军驻地之旅
如果不是因为红军长征时在这里驻扎过,我想四化榜这个小地方,是名不见经传的。1935年2月4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曾带兵驻扎在五龙山四化榜张玉恒家里,热情地接见了五龙山上叙永特区游击队有关负责人。
在四化榜红军伙食团吃午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伙食团对面被阳光照得熠熠发光的百年银杏树,高大,挺拔的立在公路旁边,像一个擎天的巨人一般,俯瞰着整个四化榜。有老师说那是四化榜的红军树,当初彭德怀就是在树下接见了叙永特区游击队,拿着地图和他们讲述了革命形势和敌我情况。
吃完饭,信步走到树下,这是一棵两人都合抱不了的树,仰着头,每张叶子都像旗帜,随风起舞,似乎争先恐后的说着那段红色故事。斯人已逝,故事长存,这也许就是长征精神的力量。
沿着小径往上走,是陈旧的屋子,年久失修,已无人居住。再往上前,便是当初红三军军团的驻地。川南山区特有的木瓦结构,房屋稍有修缮,但沧桑依旧,彰显着历史的厚重。门口晒坝边的鸡冠花开得如火如荼,像一个个不灭的小火把。站在驻地院子往前看,四化榜呈梯形山脉,近处除了那棵大银杏,并无其它遮挡物。屋前视线开阔,有任何动静一目了然,屋后大山相靠,掩藏撤退轻而易举,我想当初红三军团选在这里驻地是有原因的。驻地门关锁着,门口放着一个风簸。我向侧面走去,侧面的屋子主人外出了,靠墙边堆满了澄黄的南瓜,像把秋天穿在了身上,一只只腆着肚子炫耀着自己的丰美;一只猫在箢篼里打着滚,看我走过去,懒洋洋的叫几声;二根枯树把一个圆蜂桶撑在坝边,不时有外出的蜜蜂排队进出;不远处的路旁,一棵粗壮的柿树挂着红彤彤的果实,很是惹眼。这样的秋色,真美啊。
我驻立坝边,看着秋色里的四化榜,想到六十五年前,红军在这里休整驻扎的情形,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在荆棘里突围,在寒夜里行军,用“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的决心,为了让更多人翻身做主人而浴血奋战。当初在这里驻扎过的红军,肯定不会想到,才短短几十年,这里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崎岖山路修成了宽阔的公路,破败的草屋变成了新楼房,以前除了电台便没办法联络外界,现在一个手机就能了解了全世界……对比是探索现实意义的标准方法。当初长征的每一步都是惨烈的生死历程,若无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何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重走红军路,瞻仰革命前辈们的遗迹其实是向英雄致无上敬意的表达方式,也是让每个人因溯源历史而明初心的一个过程。
第三站 “鸡鸣三省”石厢子之旅
从黄泥镇到石厢子,车沿着当初红军走过的路线,整整开了四个小时。
车在山与山之间穿行,分不清到底过了多少个山。有些公路很窄,一不留神,两边的枝丫就从发梢上划过。有时刚有睡意,一个转弯人就清醒过来,再一看,车子半截又转到了另一个陡弯上。硕果累累的弥猴桃;举着小火把的红籽;山谷里自由飞翔的鹰;整齐洁净的农家小院;饱含矿石的山体密林……轮番从眼前掠过,再重复着掠过。四个小时,我想应该是横跨了整个叙永吧,同行的老师笑着说,这四个小时不算什么,叙永的面积,远远比你想象中大。我忽然想到,我们四个小时的车程,当初红军靠着双脚,要走多久才能走完这一程?每一步都是未知的艰难险阻,那些沿途叫“救命粮”的红籽,会不会当初也救过饥寒交迫的红军?在叙永,红军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
想着想着终于到了终点,石坝乡石厢子。
石厢子,位于川南门户叙永县城南79公里处(为今石坝彝族乡政府所在地),濒临驰名中外的赤水河畔,南与贵州七星关区毗邻,西与云南威信县接壤。因此,被誉为“鸡鸣三省”的地方。石厢子,据闻因附近有山石形似厢子而命名。我却觉得有另一层意思,在附近公路上俯视时看到,整个乡场居住地在群山环绕里,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厢子之态,和地名很是吻合。
这是我第二次来石厢子,第一次来,我所注目的,是乌蒙花海,那时正阳春三月,石厢子周围的山上油菜花和李花开得轰轰烈烈,美得让我时时挂念。这次金秋到石厢子,少了花的韵致,让我专注起了它的红色历史。
1935年2月3日至5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石厢子后,除暴安良、扶弱济困、开仓放粮、与彝族人民杀猪过年,共度了长征途中唯一的一个新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石厢子会议,在“鸡鸣三省”之地完成了长征中著名的“博古交权”,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石厢子场镇上,共有一园六旧址,即红军长征纪念园、石厢子会议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李德)居住旧址、中华苏维埃银行兑换处旧址、红军造币厂旧址、中华苏维埃没收委员会旧址、中央军委电台旧址。
傍晚,沿着一园六址参观着,听着讲解员讲解着一个个相关的革命故事。红军在石厢子停留了三天,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三个铜板”。讲的是1935年,石厢子肖有恩家住进了红军队伍里的几位领导,他们离开时,为感谢肖家提供的住宿,其中一位领导临走时送给了肖家三枚铜元。得到铜元后,肖家害怕被土匪等抢,悄悄地把三枚铜元钉在了自己家的门柱上,过了几年,肖永恩才知道送铜元的人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这个故事在当地流传了几十年,可是人们一直没有找到铜元,直到2014年,在对肖有恩旧房清理过程中,才找到了钉于门柱上的三枚铜元。现在那三枚铜元还隐没在肖正恩门柱上,只余边缘可见。当我的手抚上那三铜元隐露的边缘,不由心潮激荡。这三个铜板,传承的不只是一个长征故事,更是军民鱼水情深。类似的长征故事,在长征途中天天都有发生,很多已湮没在历史长河里。
走出石厢子红军纪念馆的时候,看到一个老奶奶,坐在广场边上,随身带的小音箱里,正放着彝族山歌,她不时跟着哼上几句,神情安详而幸福,不知道她能讲出多少红军在石厢子的故事?也许,她本身就是故事里的角色。老奶奶的对面,是火炬雕像,夕阳下的火炬很是眩目,像在熊熊燃烧。鸡鸣三省醒天下,雄鸡一唱东方红。1935年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领导人的“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制定出了当时长征的制敌方案与策略,牵制了敌人主力,让局势得以逆变,最终点燃了走向革命胜利的火炬。
石厢子长征红军纪念园广场上的这把火炬,是叙永人的精神脊梁。也是红军“四渡赤水”的神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