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题注:西湖在今潮安城西门外。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作光绪24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中英、中德、中俄签订了一系列租地、割让等不平等条约,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等。诗人发出“园亭无奈废兴何!”的感叹。“如此湖山鬼占多。”笔锋暗指国外势力的入侵,寄慨颇深。(归樵)“却怜新月如新妇,才露蛾眉便避人。比拟手法,写新月似有羞怯情状,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归樵)落日、暮烟、残柳、疏星已见萧条,何况诗人又行于乱鸦声里,愈尽衰败荒凉。(归樵)结句“数声鸣雁夕阳边”好,雁鸣伤怀,何况夕阳边的鸣雁更具张力,更能牵动诗人情思。(归樵)“寂寂空亭数落花。”这句真美,值得深味,分明写出诗人惜春的无奈,为第三句“春不恋人欲将去”的喟叹作足了铺垫。(归樵)“扁舟莫道小如叶,载得春愁分外宽。”可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读。一个“载不动”,一个“载得”,但两者均把抽象的愁具象化,一个把愁写的有重量,一个把愁写的有宽度。可谓语意新奇,想象惊人。(归樵)芳草、河沙、新烟、晚霞、雨后村村屋角的梨花,人随船行,意随景遣,一气呵成,清新唯美。(归樵)“渡人”看到残阳才返回的,本该为主语,诗人却让“残阳”来做主语,是残阳“唤”回渡人,这样一换位,诗便有味,这就是诗家语。(归樵)诗人抓住眉州的“眉”字,巧妙作比,以“水”喻“镜”,“山”喻“黛”,“一帆烟雨下眉州”,唯美中带有淡淡愁绪。(归樵)古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击钟鼓报时,故称五更为“二十五声”转句由承句顺势而来,“秋点尽”状难言之妙。(归樵)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