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传奇的村庄,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
沙地变果园,荒滩变绿洲,富春江水也驯服地往高处走,流向了贫瘠的沙洲。



当珍贵的村落记忆即将被历史长河湮没,
挖掘性抢救工作至关重要。
于是,有了这本书——《口述梅蓉》

33人口述,15万字采访
他们把史书上简短枯燥的记录
还原成了真实鲜活的珍贵历史


1955年那场铺天盖地的洪水他们是如何度过?一片寸草不生的沙地怎么变成大片良田?那些年的机器还很少,防洪大堤、水库、地下长渠又是怎么修建起来的?
1963年29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来梅蓉是怎样的盛况?李先念总理在梅蓉说了些什么?阿尔巴尼亚访问团来梅蓉干了些什么?
最美村道水杉大道是怎么栽种起来的?古时候的三万树梅花到哪里去了?罗家大屋、郭侯王庙、贞节牌坊背后又有怎样深情的故事?
还有更多传奇故事,都能在桐庐首部口述村史——《口述梅蓉》里找到答案!

梅蓉村前临长水,后靠高山,江中独秀,县左流芳,古称九里洲,俗称洲上,雅称梅花洲。一地四名,像极了古人的姓、名、字、号。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村落,它凭借“梅花洲”的自然景色,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驻足,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




▲水杉大道的四季

可有史以来,这方“美得惊人”的土地,却也“穷得吓人”。近2000亩土地中,80%是沙地。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老百姓一直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梅蓉人对沙洲进行彻底改造,叙写了“荒滩变绿洲”的神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梅蓉村名扬国内外,先后有44批次60多个国家482位外国政要和宾客前来参观访问,成就了一段梅蓉历史上的鼎盛与辉煌。



历史记忆不仅存在于文字档案里,还保存在每个经历者的记忆中。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难以载入亲历者的所见、所历、所闻,而那恰恰是能够最直接、最真实反映当时历史境况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可摆在人们面前一个严酷现实是:当年那段最珍贵历史的亲历者,如今大多数都已进入人生暮年,他们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也正在慢慢地消逝在人生长河的尽头。
为了抢救村落记忆,2020年桐君街道组织成立《口述梅蓉》采写组,围绕九里洲发展历史,对梅蓉村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进行采访,群众口述、专人记录的全新村史编写体例,将原有文献资料中一些枯燥的统计数据和概括性文字,还原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


疫情的阴云刚刚开始消退,采写组便戴着口罩奔赴梅蓉村,到村里古稀老人、耄耋老人的家里,共同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被采访者很多都上了年纪,有几位已经九十多岁,耳聋眼花了,记性也不好,采访他们得靠“喊”,有时一句话得问好多遍,但在采写组成员们的慢慢启发下,老人的记忆被一点一点激活,许多尘封的往事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被一件一件想起。说起那一段“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时,这些讲述者神情激动,双眼发亮,喉咙也响了许多,仿佛当年火热的场景就在眼前一样!




当采写组坐着三轮车走遍了梅蓉村的田头巷尾,整个梅蓉的历史也鲜明生动了起来。200多天的时间里,先后采访了33位口述者,并将他们的口述情况,与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互相印证核实,然后再用心整理成15万字的故事,最后便有了这本书。
《口述梅蓉》一书现已定稿,交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敬请期待!
(文字、图片、视频:桐君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