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万”字造才人
—记《皮口镇志》主编孙德芝
作者:王国荣

本文主人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宋人刘彝(字执中)在他的《画旨》一书里的经典警句。他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只要是实践了这两个“万”字,就可以蓄备诸多学识,一生也用不完。《皮口镇志》的问世,生动的诠译了两个“万”字的特别功能。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一本45万字250多张照片的地方志书——《皮口镇志》的主编,竟是一位即没有文凭,又没有学历,只念了五年半书的普通人。十年前,这个镇的党委,独具慧眼,从全镇众多的笔杆子里,挑了个已过古稀之年的孙德芝主编这部史书。
他一个人精心搜集和梳理与本地区的相关资料,他一个人查阅档案与核对跟本地区有联系的史实,他一个人执笔书写。为了早些完成党和政府的信任和重托,70岁学电脑,不会拼音,自学五笔打字和排版,业经五个春秋,两千多天,才使这部志书问世。溯其源,确是一个耐人回味故事。

半个世纪前
1962年,我在一个农村公社任业教助理,政宣干事,下乡蹲点时,认识了孙德芝。他是1956年14岁时高小毕业,因家贫,没有继续求学条件。下学后在家放羊,15岁起上生产队种地,石矿抬石头,盐滩挖大泥。失学的苦和痛,成了他人生的原动力。博览群书是他生活的大部分,古今中外,三教九流,公案武侠,天文地理,医卜星相,舞台上下,无书不看,无文不涉,逢戏必看(听)。凡是提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论政》,用他自己话说:“略知一二”。为此,一位40多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于颕新说过:此人是个不多见的,名副其实的“杂家”。
他偏好戏曲,热衷文艺创作,写剧本是他的业余专长。1964年,创作剧本《领路人》代表县参加市里文艺汇演, 处女作小戏曲《领路人》
1966年被定为“反革命大毒草”挨批。一个平头百姓“反革命”了?正可谓“击楫中流未偿澄清之志”,他可就“闻鸡夜半已恢起舞之心”,了。万念具恢的他,沉默了四年。白天,抬泥运石作力工,砌墙盖房当瓦匠,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仅《红楼梦》一书前80回就看了11遍,后40回也看了五遍。1970年,在城子坦粮库建库房时,朋友请他为一个单位写了个小剧本《老古新歌》参加全县调演。本公社一位老干部看后,顶着压力启用了他。为报“知遇”,他再度拾笔从事剧本创作,写剧本《黄海哨兵》,本地区演,参加全县文艺汇演,那时的本县文工团也曾排演过这个戏。我在该公社工作期间,让他为广播站写新闻报导,几乎一天一篇稿。公社文艺队排他写的节目,《碧岸葵花》文艺专刊,每期都有他的演唱文稿。
当年,工人出身的党委宣传委员老刘和我这个宣传干事,抓十一个生产大队两万多人口的全公社宣传工作,确是力不从心。所以,凡是县、市和省所召开的文艺宣传工作业务会,都责成孙德芝参加。他的所学和作为,让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宣传工作,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在全县手出一指,在全市名列前茅,先进事迹上过《光明日报》。当年,文艺界一些个知名人士,也是孙德芝的朋友,如今健在的仍保持友好往来。


第二站的转型
1975年,我推荐他,来现在的皮口镇文化站,担任专职创作员,兼作电影评论员,写文艺演唱材料是他当然的强项。1979年1月进工厂跑供销,1994年10月“下海”经商开煤场经销煤炭。
在他跑供销的16年期间,跑遍了东北三省,多次去过长江以北一些各大小城市,接触了各地的民风民俗,见识了华夏大地上的若干历史文化。凭他超强的记忆,增加了知识偖备,凭他的兴趣和爱好,使知识更加丰富。成了他后来创作历史剧本和主编地方志的重要基础。
农村种地,当地百姓赞他是合格的庄稼人;工厂跑供销,领导夸他是称职的供销员;搞文艺又是个地地道道的编剧的。退休以后,他写的大戏《血溅壮士心》《剌虎女郎》《范公图》《率土之滨》、音乐剧《曹公画缘》和小戏《通山图》具都获奖了。现代戏《水到渠成》,新编历史剧《虎门雄关》等都已发表了。
他接受地方党委交给的编写地方志任务后,信心十足,夜以继日,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搜集资料。尊重地区史实,再现了辽东半岛一个古老文明小镇的风雨沧桑,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他从少年时读书的小学门前,有一块日本殖民统治当局为死去的四个日本警察官和两个中国巡捕立的石碑入手,沿着民族英雄郭正人这条线查下去,由此揭开了沙俄侵占和日寇殖民旅大40年的貔子窝地方历史,同时又比较系统的梳成辫子。事件挑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写,人物揀最香的,最臭的记。
他从大连盐务局知名土建工程师处隋学铭处得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中国附属国——流球王国的真实资料和地图;从曾经就读日本公学堂,现已88岁高龄的老人处,得到了五百年前,高丽国占居女真部落(既后来的“后金”,“满族”)大片土地的相关资料;从一个真人真事故事里挖出一件由野台班子编演的大戏《破肚验花》波及张作霖麾下参谋总长杨宇霆开除了沈阳县税官正是本地人;从日本文化名人田边种治郎的专著里翻拍下貔子窝人鞠世德等人的真实史料,充实了书中相关人物的生平;从朋友处看到一本书,介绍伪满州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秘书高丕坤是本地人,他亲自与长春文史馆核对,记录了20年代就读北大时鲁迅先生亲教他作学文“不苟同,要彻底,认真”;通过他亡年交的小朋友留学俄罗斯的大学同学从莫斯科档案馆得到一份沙俄修建南满铁路与本地相关的争议史料;从一张老头票引出了一位当地人宋xx,将大连地区的北方苹果引进亚热带的台湾省,颇受蒋介石父子的青睐并合影,他建议泰国王普秘蓬毁掉2,000多亩鸦片烟地,改栽中国北方水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起步渐进入佳景
从他小时候,赶海时掌握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沿海潮汐规律,认识到皮口凉水湾港的形成和港北修筑于隋朝以前的关隘—‘独木关’以及它的战略意义。以他个人的阅历,了解的中国宗教文化,为探索皮口地区的碑踪庙迹,起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顶烈日,冒风雨几次见访髦耋老人,为的是论证当年貔子窝富商鞠xx死后的殡葬规模,以此充实了本地区丧葬习俗文化。风雪交加去乡下调查建国前,县委宣传部长马x深入敌后的斗争故事。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没有佐证不往书里写,须有考据方落笔。有时候也将查阅的资料翻拍出来,请教专家查证,尽力务实求精。
尊重地区近代史,以深刻细腻的笔触从各个侧面记录皮口半个世纪的历程。华夏文海里的阳春白雪,在皮口地区的影响,有史实作依据,引诠译为论据,下里巴人文化在皮口民间形成的文化纷围,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体现的渊源。
当地的红事、白事、民俗、民风、民歌、民谣、观天、看海等等,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从民间积累下来的,通过实践演化的,全有交待。
建国前后,党的方针政策,在本地区的成败得失,都有表文,没有个人结论,只作记录。个别章节,言之不足,文后加“附录”。这就是孙德芝主编的《皮口镇志》,五年的心血,结出的果实,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本文作者简介:王国荣 87岁, 中共党员, 1994年退休前,曾经在碧流河公社(孙的第一故乡),皮口镇(孙的第二故乡)政府先后任职政宣干事、文教卫生助理、劳动人事助理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