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明天
初看题目,有小品的感觉,瞬间想到了赵本山宋丹丹那部力作,多少会让人浮想联翩。但于我心里,却有沉重的窒息感……
昨天的我,怀着满满的热情对待工作,一如上班之初般葆有的那份热情,甚至更加浓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手孩子的增多,愈发找到了那份自信和存在感。毕业后在乡间呆了九年,因了很多原因,所以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并不多。但那时的自己在师德师风上绝对是没问题的,所有违背国家规定的事一概不做,也没机会做。孩子们的家境太普通了,仅仅靠那几亩薄田维系生活都难,所以就得利用农闲时间打工,或者干脆扛了行李背井离乡去谋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孩子们的一切花销,省得因无力支付而辍学。为了留住学生,很多事都是不需要花钱的,我们还得自掏腰包解决个别孩子的问题。那时的我们是快乐的,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的,因为不涉及到……所以我们之间可以敞开心扉把酒言欢,我们可以对学生和家长随意发号施令,只要利于他们的,保准没问题。
记得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我利用休息日把一些孩子约到学校,他们负责默写所有的古诗,我负责挨个找错别字。一上午下来没弄完,我们就每人掏几元钱派人去下面买面包火腿肠小咸菜,孩子们都是初三的大小伙子了,骑了二八大卡就下去了,一溜烟的功夫就回来了,结果发现没买筷子,我们就围着校园里的几棵杨树转了几圈,然后筷子就到手了。那时的我们真的好开心,就了几张桌儿一拼,一顿午饭解决了。我们谁都不会考虑谁家长会生什么事端,也不用怕谁跑去网吧……毕竟乡间的氛围太好了!
那时的我们也会批评惩戒学生,但很少有家长会……通常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在一个战线上,目标一致,所以就很好沟通了。而孩子们,也还算有几分矜持,或许是急于逃离沙土地吧,或许是小时候的磕磕碰碰久了所致,所以他们的内心很是强大,脸皮却很薄,对老师的话也极为尊重,所以因了以上诸多因素的汇聚,孩子们还算争气,老师们也没有多么费力,只要管住纪律即可,只要把知识讲到位就行。孩子们的表现真是忒好了!后来的后来再也没教过那样的孩子……
今天的我虽然葆有工作的热情虽然享受站在讲台上的快乐,但却多了几分忐忑和惶恐,愤懑和不安。今日之小娃儿已无乡间那些孩童的质朴了,也失了对老师的信任和笃定。或许是网络媒体时代过于发达了,也或者是孩子们的学习渠道太广了,所以一部分孩子带着几分审视和试探与老师相处,还有一部分孩子冷眼旁观,于是乎课堂还是那个课堂,老师还是那个老师,但心境自不同,至于失了什么多了什么,每个人都不言而喻吧,横看成岭侧成峰,各人经历不同,心境自不同,无法苟同。反正变了……
明天的我还会一如既往执教于三尺讲台,尽管我的容颜苍老头发花白满脸褶皱间或夹杂着老年斑,但传道受业解惑的热情未减。我享受因自己的引领令孩子们茅塞顿开的快感,我更满足于孩子们在我的教导下慢慢进步的过程。我,还是那个我,尽管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但从未失了为人师者的情怀和热情。这条路上,我在!坚定不移义无反顾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