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 觉 、触 觉 、听 觉 》
文/ 易 之 中
一首好的诗词,应该要让读者在读诗时,有视觉、触觉、听觉的感受,这样的诗,才是气韵生动的诗,这样的诗,才能生动、意动、律动与韵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视觉。“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这是视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视觉,并不难表现。诗的视觉,是一种“画面感”。诗的根本宗旨,是创造美,传播美,留下美。诗的视觉美,是诗美的一大元素。诗如果有了“画面感”,首先就会奠定了诗美的基石。很多诗,写得太过抽象,欠缺形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诗的视觉。没有给读者以视觉感。
“她在丛中笑”。这是诗的听觉。“仰天大笑出门去”。“呼儿将出换美酒”。这也是诗的听觉。笑声是听觉而不是视觉。诗的听觉,也是诗美的一大元素。悦耳动听,可以产生气韵生动感。气韵生动的“动”,是动感的“动”。如何表达诗的“动感”?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动。所以,诗不但有画面美,还应该有听觉美,声音美。“感时花溅泪”。这个“溅”字,就是声音美。“莫教枝上啼”。这个“啼”字,就是声音美。“僧敲月下门”,这个“敲”字,就是声音美。在写诗中,很多人都很注重诗的画面感,视觉感,但容易忽略听觉感。
今天的诗的触觉并不难写,“我拥吻你”,就是触觉美。但唐宋诗词的诗的触觉美,并不好写。比视觉听觉难写。因为触觉是靠手动,靠手感。“白头搔更短”。“执手相看泪眼”。“醉里挑灯看剑”。等等。都是诗的触觉。诗的触觉,同样会给人以生动感,让人产生动感之美。诗的动感,是诗的灵魂。有动感,才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有灵魂。尤其是精神的生命,精神的灵魂。诗!可以感染读者。诗靠什么去感染读者?靠诗的视觉、听觉、触觉,靠诗的动感。
诗的长度、宽度、高度,可以让诗产生“立体感”。诗的视觉、听觉、触觉,可以让诗产生“生动感”。我们在写诗的时候,是否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呢?写出诗的长度、宽度、高度!写出诗的视觉、听觉、触觉!

《 口 号 诗 》
易 之 中
在目前的诗界中,“口号诗”还是相当普遍的。口号诗不但是指喊口号的诗,而且,还应该包括那些用排比法,用罗列法,用唯砌法写出来的诗。
诗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诗既不是文,也不是歌。诗有别于文,因为诗要有乐感而文不需要乐感。诗有别于歌,因为诗不是唱的,而是吟的、哦的、咏的。诗究竟是什么?诗可以说是一种半歌半文的文体。
唐诗要写平仄,写平仄的目的是让诗产生乐感。这种乐感不是唱歌的乐感,而是唱文的乐感,是吟哦的乐感,是吟诗的乐感。宋词又叫“长短句”。长短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词能有乐感,能有节奏感,能有旋律感,避免划一的枯燥,避免罗列的单调,避免堆砌的简单。
喊口号,虽然有声,但这种声,不是音乐之声,不是旋律之声。口号之声,虽然可以高昂,可以嘹亮,但缺乏变化,只高不低。而诗词之声,是律韵之声,有高低的交替,有变换的丰富。从乐感的角度出发,口号的声调,不和谐,显单边,只阳不阴。但乐感的声音,有高有低,亦阴亦阳,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能有和谐的音乐效果。
诗是文字的语言,所以诗必须要有“口吻”。诗是半吟半唱的文体,所以诗必须要有乐感。写诗不是写檄文,写诗不能矛头直指,写诗不能用批判的口吻,不能用斗争的语调。写诗要娓娓道来,写诗要轻柔婉约,写诗要浅吟低唱。写诗可不可以慷慨悲歌?可不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可以,但这种“声音”,只是画面的声音,而不是耳朵的声音,更不是吟哦诗词的声音。口号诗,读起来,仿佛象是喊口号似的,所以才叫口号诗。
口号政治与口号诗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政治口号侧重于口号的内容。口号诗词侧重于诗词的形式。有人写梅诗,因为用口号式去写诗,用排比、罗列、堆砌的形式写诗,结果也把梅诗写成口号式的。口号诗最大的毛病是缺韵味,欠婉约,欠含蓄,欠心机,欠律韵,欠诗意。
诗词是吟哦的,口号是高呼的。但诗词也是可以高呼的。例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也是喊出来的。但《大风歌》是用了“兮”的音词字,而且运用了长短交替的诗句,所以诗句就产生了律感与乐感,避免了口号的枯燥与单调,避免了口号式的无韵味,缺诗意。
202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