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曾 祺 的 “ 倔 ”
文/葛国顺
从我第一次见到汪老至今已过去近40年了,那还是汪老阔别高邮42年第一次回故乡到我老家川青公社采风,我有幸全程陪同一天。这位和蔼可亲、十分健谈的老者让我终身难忘。
汪曾祺看上去与人处世十分随和,然而“好说话”的汪老,其实,也有固执的、“倔”的一面,是“于爽性之中暗藏着一种倔”(何立伟语)。据我理解,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风骨”、“名士气节”、“士者风范”吧。

据许多后辈的回忆,汪老的随和、风趣、幽默是出了名的。他从来不摆名人的架子,他的书法、绘画都十分受欢迎,只要有人求画,汪老有求必应。有时候出差参加会议,随身带着印章,与会人员排着队求画,汪曾祺也不拒绝,有时候甚至画到半夜,觉得累了就喝点酒继续。据汪老长子汪朗回忆,“老头儿”虽然脾气很好,但也有发火的时候,有时还挺激烈。主要是在他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汪曾祺深知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艰深,无论名气怎样大,他却始终保持清醒,从没有被烧得晕头转向。他曾一度被没完没了地做检查,写各种交代材料,心情很是郁闷,最初也会发脾气,但不久汪老就找到了疏解的办法,那就是回家喝点小酒,然后就是画画。画瞪着眼睛的鱼,蜷着一条腿的鸟,画完了还题上字:八大山人无此霸悍。
经过三十余年的沉默,汪老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爆发了。当时中国的文学界作家、作品如火山喷发,一部分是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另一部分则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即已成名后重新提笔的作家,汪老当属后者。此时汪老的非主流作品《异秉》、《受戒》和《大淖记事》横空出世,一时轰动中国,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汪曾祺的这些著作,大多是以故乡高邮为底本,不仅仅是对家乡和民俗的“寻根”,更是对中断的文化与文学的“寻根”,是以现代意识去重新审查传统的艺术方法,以之作为艺术创造的主要支柱。
汪老的《寂寞与温暖》曾经改过六版。小说本来叫《寂寞》,汪曾祺的家人本意是请“老头”应和着相关体裁写一写如何受罪、境遇如何悲惨的。谁知汪老写得满是温情,家人让改他也照改。只不过改来改去“还是那个调调”。题目还从《寂寞》变成了《寂寞与温暖》。汪老曾对邓友梅说:“急着出书干什么?要急就急在创作路子上。你现在的题材,观点,文风都不错,跟时兴的路子一致,容易发表也容易被看好,这点你比我强。最大的不足是作品中找不到你自己。”邓友梅认为,汪老爷子的作品能够为读者所喜欢,也正是始终坚守了这一原则:不急不躁,守住本心。让我们在丰富中看到了汪老充满自信的浑然忘忧。汪老自己也承认,小说创作“那才真正显示我生命的价值。”画画、书法是玩儿的,而写剧本是“混钣吃”的。汪曾祺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

汪老热爱生活、热爱美,深谙“一年春尽又是一年春”的自然规律,始终认为“生活是很好玩的”,把自己置身于现实社会中芸芸众生的一员,一直认为做人总要有自己的底线。正是因为这种底线,他一生不跟自己、也不跟别人计较,因此活得不累。汪老曾做小诗一首:“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日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如此大度,怪不得有许多认识汪老的人都说他很随和,常逗得大家哈哈笑,和年轻作家的关系尤其好。
汪老对家人更是深爱有加。“老头儿”这个称谓,完全是他自找的。全家人都管他叫“老头儿”,连孙辈也这样叫,他一概都乐呵呵地答应,在外人眼里,简直是没大没小。为此,“老头儿”后来还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他对“没大没小”的看法,这就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的孩子有时管我叫“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都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汪老始终认为,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然而,即使是在与家人相处中,同样也彰显汪老外圆内方的个性。又一次,小孙女觉得爷爷画的鸟“好丑”,于是就到商店买了个鸟窝的模型回来。“爷爷,你画的鸟太丑了,老是瞪着大眼睛,脖子还梗着。以后照着这个鸟好好画啊。”结果呢,汪老笑呵呵地把鸟窝放进了书柜,画的鸟还是原来的样子。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汪老的一生,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人间小温”。

葛国顺,笔名草页,1954年7月生于高邮,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作协会员、扬州文艺创作研究会理事、高邮作协会员。擅长随笔、散文、言论、歌词和论文写作,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电台和网络媒体,多篇作品在省内外获奖。2016年4月结集安全文化作品集《安监之魂》(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个人散文集《生活如歌》(上海文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