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王中学
作者:赵杰

肥西县井王乡井王中学,原来叫陈家庙中学,后更名为井王中学(井王乡后也并入肥西县铭传乡),现在老家人口里还时常说陈家庙中学。
八十年代的井王中学名气可不得了,相当后来的肥西县一中,现在的合肥168中学,井王中学的辉煌历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一代奔五的人。
井王中学,在同学们心里就是井王大学;同学们常会戏言,井王中学与台湾铭传大学齐名;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井王中学位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乡,算是同根同源吧!
时光流转,现在的井王中学已经改为井王小学,还是原来的砖瓦结构的房子,只是有的房子翻新了。学校有六七十个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如果说这里人杰地灵,当然也是很好的,谁不想想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呢?我也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说是毕业,也就是勉勉强强的那种。回想过往,就产生了凭着记忆来写一下我的母校的冲动,因文笔有限,只能试着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记录一下。

在那个时代,读中学就是为了考中专,在我们心中没有读大学考大学的概念,上学读书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同学也都是附近村庄的,乡里乡亲,大多都是从小一起玩大的小伙伴,不像现在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读初一时我在一(1)班,学校分两个班。初二开学时班里转来很多外地学生,这里的外地也就是附近乡镇的,金桥乡,官亭镇,小庙的,巨新的,在我的印象中最远的好像就是肥西县上派河的,离学校四十公里左右。随着新学生的到来,学校多开了一个班。
我们二(1)班转来新生有,金桥的刘玉山、杨向阳,官亭的吕秀坤、张金萍,小庙王常香、张和贵、李兴传,聚星乡的夏爱慧、王中江,上派河的李跃武。张金萍后来嫁给了李跃武,这一届同学成一家的好像就是他俩一对。
他俩的结合很具有代表性,那个年代八几年,没有手机电话,如果传递消息示好,就只有递小纸条。李跃武来自上派河镇(县城),那时候就是来自大城市的人。如果是现在,他俩就属于早熟早恋。
李跃武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张金萍长的好看,在这里我就是想知道是不是李追的张,如果是,第一张小纸条写的是什么?张金萍会把这个小纸条一直珍藏吗?这小纸条可是你俩的爱的见证,意义非凡。
差点又跑题了,接着写写艰苦的学习生活,官亭,小庙,上派河的同学是坐车来上学的,金桥的、聚星的同学是步行十几公里来上学的。那时候,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小轿车。
家里离学校较远的同学基本上都住校,星期六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在这里我只能描述一下男生宿舍,男生宿舍在学校西边的庙大塘旁边,对面就是学校的公共厕所,整个学校就这一座厕所;宿舍床铺就是用土地垒起来的大通铺,上面铺上稻草,把被子铺上去就可以了,想睡那里就睡那里;宿舍就是几间土墙茅草屋而已,讲实话很简陋,现在的学生是没办体会的,也是不可能想象的,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在这里挤出来了温暖,也留下了我们最亲切最美好的记忆。
学校的食堂在学校的操场旁边,吃饭时间一到,同学们都会拿着搪瓷缸,一边敲着,一边如一窝蜂般地向食堂跑去,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一个班一个大木桶饭,同学们在自己班的板桶后面排队;我们的生活委员朱东付,弯着腰撅着屁股负责打饭;同学们打了饭就去学生窗口买菜;老师只有一个专有窗口。每次去窗口打菜,都能闻到老师窗口飘出的阵阵肉香,那味儿是真的香,看着老师窗口大铝盆里的烧肉都直咽口水。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住在附近的同学都是从家带菜来学校,离学校远的同学也会带够吃一两天的菜,当然大家也会把好吃的与同学分享,还记得那黄亮亮的炒咸菜真的好香,那种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晚上九点下自习,食堂还会开放,同学们拿脸盆去打热水洗脸洗脚,我们男生很少去的,因为很多人都不洗脚,基本上就去塘边洗个脸就好,男生宿舍的臭脚味道和死干鱼差不多。
后来才知道井王中学考上中专的学生很多,就是现在讲的升学率,如果那时的井王中学放在今天,比毛坦厂中学还厉害,前段时间从学校门口经过,学校还是那所学校,感觉是那么的不协调和刺眼,没有了往日的轰轰烈烈,有那么一点苍凉,坚守着,还是一种无奈……
讲到学习,那时的学生很单纯,除了学习就是玩,老师宿舍门口有个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也就是男生最喜欢的运动了,学习就是顺其自然,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明年考不上接着读,也有同学去读高中了,学费就十几块钱,记得有同学在初三复读五六年,后来才考上中专的。
现在就不一样,为了孩子的前途,都挤破头往名校挤,各种补习班,才艺班,请家教,学区房,变着花样折腾,这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痛点吧!
我的初中三年,可以讲是稀里糊涂的三年,在这里不讲成绩了,那时班里没有什么尖子生,更没有什么重点班,大家学习都是靠自觉,更没有什么补习班,记忆中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就是刘贤忠,后来也考上了,去了哪里就不知道了,杳无音信。
我和吕秀坤应该是班上学习最差的,还有毛成春;毛成春毕业后当兵了,现长沙市定居生活,当警察了;毛成春写的字是班上最丑的,但人还是很帅的。
写到这里,突然感觉写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去写,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了,都三十多年了……
当同学们看到这篇小文时,是否能勾起你们的回忆?昔日我们一起走过的中学时代,如今各自天涯,是否安好?
16号早上打开手机,发现新建的一个群“寻找井王小伙伴”,是同学杨向阳建的,打开看了一下,都是同学,就十几个人,我知道他建这个群就是想建一座桥梁,寻找记忆的,让同学情再续。
从井王中学出来,断断续续和吕秀坤有联系,去年在他家吃饭见到了王常香和杨向阳,我们虽然加了微信,但是也没有太多的交流。
过几天就是大寒了,我要回老家祭祖,所以在群里说我晚上回老家,明天到合肥,也就是星期六。星期六中午杨向阳打电话说晚上在合肥同学聚一下,因为我晚上在合肥品膳饭店有饭局,所以杨向阳在这个饭店又重新订了一个包厢。
这次同学聚会,也是我这生第一次同学聚会,晚上因为两个包厢,两桌人都要应酬,我酒喝多了,但是我心里明白,同时也让我感动,也让我知道了同学情的真正含义,聚会是短暂的,友情是长久的。夜深了,路灯下,寒风中,写下了表达心情的小文“我醉了”……
怀念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事,泛黄的记忆又唤起。
第二天回老家办事,下午王常香发来了饭店位置,晚上六点在香缇小厨。这个饭店离吕秀坤家近,王常香还是老样子,就是头发少了一点点,嘚吧嘚吧说个不停,和上学时一样,班上就他话最多,也是班活跃分子,一天到晚笑呵呵的,现在是“八一驾校”校长,在单位可能也会绷着脸吧!
杨向阳现在发福了,小肚子挺着,唯一没变的就是他那腼腆的笑,感觉憨憨的,可能是胖了,感觉个子变矮了点,不过,他本来也不高。张和贵我也是毕业后第一次见面,从事移动通信,说话还是原来的细声细语,笑的时候嘴角会向上,他的头发白了很多,他还生了个二宝才几岁,这个的确厉害,为什么不把头发染一下呢。汤中友看起来很年轻,没有太大的变化,小眼睛还是那么聚光,给人有精明能干的感觉。刘玉山变化有点大,在我记忆中是位黑大个,现在感觉白了很多。吴俊今天晚上的饭局没来,昨天晚上来了,对他我印象不是太深,但是他的变化很大,给人有一片光明的印象(意思就是光头)。
在这里我还是要多说一下吕秀坤,他现在合肥做六个核桃,特种兵椰子汁,红牛等饮料的代理和配送,夫妻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步步走来很不容易,他经常会讲,别人怎么好是别人的,自己干自己,其他的与我无关,这个也就是他的小资阶级思想,我这也不是批评他,关键是他喜欢和我对着干,说话喜欢和我顶,我口上说我不喜欢他,可是每次回合肥却又去找他;知道他很忙,回来订饭店都订在他家旁边的饭店,叫他来吃饭感觉就象是在求他一样。
写到这里的时候,又感觉还有什么还没有写,是的,我也想写写女同学,怎么写,那个年代通讯设备落后,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没有故事就不写了,留在想象里。
这是一个时代,也是必然的。
絮絮叨叨写下这些,寻着记忆中记录,在记忆中找寻——回忆是对往日美好的珍藏!
同学情,一世缘。就用这六个字做结尾吧!
2021..01.19于昆山

赵杰原创作品,已授权百度真爱平台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