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众一心,同舟共冀”的抗疫时期,我们拿到了1月20日,第三次核酸检测的排查统计表。
1月20日是俗语里的“腊八节”,恰逢二十四节的大寒。“大寒逢腊八,出门必冻煞” ,此时正处四九初始,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年尾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入了腊月,年味渐浓,杀猪宰羊,人们每一天都会沉浸在“过大年”的繁杂准备当中。“莫笑农家腊酒浑” ,”腊酒”、”腊肉“俱是“腊味”,“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早在两汉时期的《周礼》、《周易》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了。
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俗。“只将食粥致神仙”,食粥,由来已久,民间各地非常普遍。所以在腊八日这天,都会变着法的做出别具一格的”腊八粥”。地域区分,风味有别,所下锅的食料就大不相同。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大米、小米、玉米、薏米,仅米类食材就好几种,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
我们地处广袤的华北平原 ,盛产谷子,稻米匮乏,腊八节这天自然就是豆米饭、小米粥、捞干饭,把小米当做大米来吃。
小时候过“腊八节”就跟过年一样欢乐。记得那年“腊八节”,早饭是豆米饭,这样的豆米饭只“腊八日”才有。望着低桌上的腊八粥,我难掩喜悦手舞足蹈,一手高举小铁勺,一手搬着翘起的另一只脚,边咯噔(小时的游戏,一条腿盘起,一条腿在地上跳跃)边念叨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不留神突然跌倒在地,脑门正巧碰在木制小低桌的一个角上,等把我拉起来时,血流如注,两眉间鼻梁上的伤疤成了我幼时“腊八节”的记忆。
泡腊八蒜是我们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腊八日这天来泡制蒜儿,乡下都称这叫淹蒜。它的制作方便 ,材料简单。将剥皮的大蒜瓣儿放到一个罐子或瓶子里,然后倒入醋封上,放置在凉快的地方,三两天就会变蓝变绿。一盘水饺,一碗大锅菜,几瓣腊八蒜,吃起来总会有年的味道。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就是抗疫 ,我们响应号召,平心静气蜗居家中。家人团聚,地暖供热,三餐丰盛,家境无比的舒适,自然感受不到外边“数九”寒天的酷冷。从新闻里电视画面上,我们看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勇士们,他(她)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望着他(她)们寒风中疲惫的身影,我们多想将带有年味的“腊八粥”、水饺、“腊八蒜”亲手送到他(她)们跟前 ,和他(她)们共度带有年味的“腊八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