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廷峰:一位有“精神洁癖”的画廊主
采访时间|2020年8月12日
杂志标题|《贾廷峰:运营艺术项目的模式要彻底改变》

贾廷峰|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
8月初,约访太和艺术空间创始人贾廷峰的当天,是“太和”今年春节后第二场展览“李惠昌·黑色幽默画展”开幕后的次日。随着疫情缓和,798也在逐渐恢复以往的热闹和喧嚣,尽管当天是工作日,但展厅内仍有陆续前来看展的观众。

太和艺术空间外景
01
艺术确实滋养了我的灵魂
李惠昌的个展原本是太和去年已经计划好的一场2020年度重要展览,只是因为疫情影响,档期有所推迟。据贾廷峰介绍,李惠昌是一位已然具有成熟艺术风格、原创语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极具思想、观念的深度。但他之前从未在北京做过个展,这场展览是他在北京的首展,同时也是太和秉持一贯发现原创艺术家的宗旨——打捞被遗失和散落在民间的“艺海明珠”系列展的重要一场。

“李惠昌·黑色幽默画展”现场空景
在此之前,整个上半年太和只在5月底推出了一场展览,展出了“90后”青年艺术家戴嘉伟创作描绘“逆行人”主题的一批作品,这也是太和第一次为如此年轻的艺术家做个展。贾廷峰觉得这场原本计划外的展览很有意义,“戴嘉伟作为一位年轻的海外学子,他在疫情期间由意大利返回国内,中间经历的煎熬、恐慌、历练、反思……这些情绪都通过他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而且在5月份,798几乎还没有几家画廊办展,更鲜有展览和当下疫情发生关系,所以,这场展览有很深刻的社会价值。”贾廷峰表示。

“逆行人——戴嘉伟综合艺术展”现场
毫无疑问,疫情对整个艺术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它让所有从业者不得不被动面对这一不可抗拒的外力所带来的系统风险。疫情让画廊不得不取消原有的艺术家展览及市场推广计划,打破了行业以往的正常运行秩序,同时这也催促着画廊主们作出运营思路和策略的调整。在年初疫情还未到来时,贾廷峰就在思考未来要改变以前运营艺术项目的模式——慎重甄选、精减合作艺术家,把每个展览项目做得更深入,通过展览周期的拉长,期间配合沙龙、研讨、访谈等一系列活动,把展览项目做精、做透。而疫情的突如其来,更让贾廷峰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变化。他感叹道:“重复着以往相对同质化的机械工作,有点身心俱疲,如果展览还像过去那样,开幕式就是闭幕式,画廊还不如早点儿关门的好。而且,多年行业积累让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愈加深刻,所以,现在能打动我内心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少了。”
“要彻底改变!”已成为贾廷峰在疫情以来深思熟虑后的一种笃定信念。他希望日后太和举办任何一场展览,其艺术作品一定要先深入自己的内心,充分挖掘、分析它背后的故事和学术价值,随后再尽可能地推介给更多观众和藏家。“艺术到底是什么?它是净化人们心灵,唤醒灵魂、生命价值的一种媒介,很多人认识不到艺术存在的本质意义。如果连画廊都没有此种意识,那画廊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其推广的艺术和文化又有多少价值?而缺乏学术价值体系支撑的当代艺术市场更是海市蜃楼。”

贾廷峰摄影作品《十字架下》

贾廷峰摄影作品《救赎》
和大多数画廊的情况趋同,太和整个2020年的展览项目计划也基本上积压在了下半年。“农历春节之前,如果疫情没有反复,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太和将计划连续集中推出四五场展览。而且还要按目前调整后的办展思路,保证每场展览的质量和周边活动配合,工作难度和强度会很大。”贾廷峰感慨,“在798经营了十多年的画廊,在空间运营没有任何外部资金的支持下,以一己之力在风雨变幻的当代艺术市场中摸爬滚打,其中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画廊能活到今天,有时我很佩服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内心很富足,很多时候也许靠着‘阿Q精神胜利法’能更好地往前走。多年来,我对艺术的认知愈加纯粹,乃至有点儿偏激,但艺术确实滋养了我的灵魂,我对画廊存在意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有同行打趣说我是一个有精神洁癖的画廊主,我觉得这种评价倒也贴切。”

贾廷峰摄影作品《我的山居》

贾廷峰摄影作品《冰上飞雪》
02
“剑走偏锋”的冒险选择
事实上,伴随着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的起步,现代画廊业发展的时间也不过大约30年的时间,当代艺术品收藏市场仍在起步、培养阶段。贾廷峰近年来也多次撰文总结国内画廊业的生存境遇,且对此持相对悲观的态度。贾廷峰认为,在国内当代艺术市场生态中,其实一直缺乏画廊生存和成长的空间,目前我们还处在一个蹒跚起步的阶段,基础底子较差。虽然国内画廊业整体发展多年,但这一现状并没有多少实质改变。当然,究其背后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最根本的还是缘于社会教育体系中对美育普及的缺失,重视程度不够。
贾廷峰觉得,国内市场缺乏画廊生长的土壤,现在开当代画廊就如同在沙漠里种树,困境重重。特别是太和以推广中国当代水墨为主要定位,运营难度相对会更大。水墨是本土化的艺术形式,对应市场的形成也掺杂了诸多历史遗留的传统,乃至形成弊病,该板块在国内艺术市场中不像当代艺术,有更清晰的市场推广方式,艺术家和画廊彼此之间的合作还比较重视契约精神。另外,太和一直致力于把中国水墨推向国际市场,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对话平衡点也非易事,所以花费很大精力、财力到国外推广中国当代水墨定然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尽管在当代水墨推广道路上举步维艰,但贾廷峰对于自己“剑走偏锋”的冒险选择并不后悔。他并不否认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也有不少优秀的艺术家,但当代水墨是中国唯一一种可以和西方当代艺术价值体系平行发生且能平等交流的本土艺术形式,对其推广的意义更大。他认为无论是艺术家的创作,抑或市场对收藏的引导,我们不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太大的思想包袱,处于一直被捆绑的状态,大家都应该多一点冒险精神,多一点自由创造,多思考在当下时代该如何去革新和发展。

茅小浪《草虬系列NO42》 非宣水墨 130×106cm 2018

刘子建《诡丽之三》宣纸水墨 68 ×68cm 2018

李惠昌《魔术剧目5#》 宣纸水墨 100×200cm 2015
多年运营画廊的经验也让贾廷峰总结了诸多教训,他认为国内艺术市场中“熟人圈子经济”的成分太多,从业者不能过于信任中国式人情,市场里的很多短板弊病都来源于此,这也是导致市场缺乏理性、原则和契约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太和在与艺术家合作艺术项目时,双方会根据不同的合作模式签署协议,对各自的权益和义务做详细、明确的条文规定,包括合作期间对违约方的惩罚措施等等。
贾廷峰坦言:“做画廊真的并非易事,它不是简单的有个合适场地就能做的。市场中哪有那么多散客流量主动上门买画,这根本不可能。我这些年运营画廊,根据市场变化尝试过各种手段。疫情当前,我们画廊业必然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把节奏慢下来,多去思考如何才能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中先活下来。具体而言,我想后面的运营工作肯定是要越做越细,在艺术家推广上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方式;市场方面尽可能拓展多样化渠道,包括线上、线下的拍卖,以及藏家私洽等。”
(来源:艺术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