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德里张氏祖籍《张氏家谱序言》的解读
——陕西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 序言》(二)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我曾于1999年春、2018年春先后两次前往陕西同州张氏故里考察张氏文化,收获颇丰。张氏故里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东埝村。在东埝村我多次召开家族会议,家族的长者和知情者详细介绍家族的有关情况,讨论家谱内容,收集材料,考证张氏源流以及始迁祖迁居情况,查验张氏祖茔立祖分布,以及张氏历代迁徙和家谱遗存等情况。关于《张氏家谱序言》很多人理解错误,造成对家谱内容以及张氏源流的错误理解,以讹传讹数百年。我谨将收集到的《张氏家谱序言》做以解读,以正视听,更便于人们正确理解家谱序言的内容。本篇介绍的是民国中期的《张氏家谱 序言》。
陕西同州《张氏家谱 序言》(二)
一 民国中期雁羗村南巷《张氏家谱 序言》

民国中期埝桥村南巷《张氏家谱序言》原文
世居同州雁羗村,即今所谓念乔(埝桥)也。
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六传而金竹公稔,生赠君兑泉,居永八世。始迁同州,寓居埝桥,始祖讳载,即横渠子厚先生也。自载祖至祖兴、怜、礼,历经三十有一世。怜二子名彪、琰,其堂长兄名贵者,六子宿、书、安、瓒、俊、海六门,宗派凿凿可据。长门宿、四门瓒、六门海俱绝,二门书之后最盛,三门安次之,五门俊又次之。彪子孙失传,琰二子长讳美、次讳威。美绝嗣。威二子,长讳尧臣,次讳尧相,相迁居潼关南塬。臣一子讳宁,余即其后裔也。自祖怜迄今相传已十二世矣!世居埝桥之南巷。其间登贤书隶仕籍,与夫策名天府者,代不乏人。其后嗣苗裔,详叙于后,姑志之。以尽亲亲之意,使后之有志者,亦可踵序其事云。
民国中期埝桥村南巷《张氏家谱序言》释文
张氏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同州雁羗村,就是现在的念桥村。
张家先祖仲文公,自同州雁羗村迁居河南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自仲文公传了六代,到第七代是金竹公张稔,张稔生赠君兑泉公张士益。这支张氏迁居永宁已经八世了。
最早开始迁居同州,侨居在埝桥村,张氏家族可考可追溯始祖是张载,就是北宋时期关中理学创始人号横渠,字子厚的张载先生。
从始祖张载传到先祖兴、怜、礼,已经三十一代了。怜二子名彪、琰。其堂长兄叫张贵者,有六子张宿、张书、张安、张瓒、张俊、张海,分为六个门派,宗派确凿有依据可查。长门先祖张宿、四门先祖张瓒、六门先祖张海后裔,埝桥村现在没有后人;二门先祖张书后代最昌盛,三门先祖张安后裔稍少一点,五门先祖张俊后裔又稍少一点。先祖张彪子孙失传,张琰有二子,长子张美,次子讳张威。张美没有后人。张威有二子,长子张尧臣,次子张尧相,张尧相迁居潼关南塬地区。张尧臣有一子张宁,我就是张宁的后裔。自先祖张怜迄今相传已十二代人了。世世代代居住埝桥村南巷(南街)。在这中间张家先祖有科举考中举人榜上有名的人,有人名列出仕为官的名册,也有考中名列儒学国子监的人,代不乏人。其后代直系详叙于后,姑且记载入谱,以尽爱家族亲人的大义,使以后有志向的张氏后裔也可以继续重修家谱啊!
二 关于陕西省同州《张氏家谱 序言》的几点解读
1. 张载和张仲文的关系
清朝乾隆八年张大受所修家谱的序言中说:“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六传而金竹公稔,生赠君兑泉,居永八世。”序言中这段话应是沿袭明朝天启年间同州雁羗村张阅机所修家谱的记述内容,是对永宁张氏的详细概述。
“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同州张氏后裔称“仲文公”为“先世”。
“百度百科”对“先世”的解释为:前代,祖先,先人。
清朝乾隆年间雁羗村张氏后裔张大受称“张载”为“雁羗村张氏始祖”,称“仲文公”为“先世”。“先世”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一下,“先世”这个词,很关键。明清两代家谱中称仲文公为“先世”。“先世”指同族的先辈。从称呼就可以看出,仲文公不是张阅机、张大受和雁羗村张氏后裔的直系祖先,而是同族先辈,故称为“先世”。仲文公如果是雁羗村张阅机、张大受的直系祖先,他应称为几世祖或“先祖”。雁羗村张氏后裔称仲文公为先世,称呼准确,严谨。
序言中称“张载为雁羗村始祖”。
【始祖】: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①家族得姓的祖先。
②也可指本族家谱可考之远祖,称为“始祖”。
③始祖者,一般指一族之始迁祖者,开创基业,开宗立派,后世子孙称之为“始祖”。通常称“始迁祖”为“始祖”者居多。
序言中称“张载为雁羗村始祖’。始祖者,一般指一族之始迁祖者,开创基业,开宗立派,后世子孙称之为“始祖”。也可指本谱可考之远祖,称为“始祖”。通常指前者的居多。
明清时期雁羗村张氏均为张载之后裔,姑称张载为“始祖”。张载为雁羗村张氏可追溯之始祖,属于以上第二种情况。张载不是雁羗村张氏始迁祖。据同州《张氏家谱》记载:雁羗村张氏始迁祖为张载七世孙张之煌。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载公和仲文公二者关系是:张载为雁羗村张氏始祖。张仲文是张载的直系后裔,世居雁羗村,元末明初之际,迁居河南永宁县德里村,为永宁德里张氏始祖。
2. 张仲文迁居永宁的时间
①清朝乾隆八年张大受所修《张氏家谱》“序言”中说:“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②“历代迁徙”中有一条,“河南永宁县一支,自明初而迁,无谱可考。” 根据以上两条,可知仲文公为元末明初人,大约于明初迁居永宁县,也就是说仲文公是明初人无疑。明朝天启年间修谱时,他们根据相传八代,大致推断河南永宁县张氏一支,是明初而迁,这只是大致时间,并不是准确时间。
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可以完全肯定,迁徙河南永宁县一支,是仲文公,不是载公。这和清朝乾隆三十六年永宁县《张氏始祖墓碑》以及《张氏家谱》记载基本相符,均为元末避兵,徙居河南省永宁县,占籍金门川德里村。
3. 河南永宁《张氏家乘》的记载和同州家谱序言中记载的相互印证
①河南永宁县德里《张氏家乘》记载:
河南永宁张氏家族,元末迁居永宁县德里村,明清时期为永宁望族。永宁张氏支派,始祖张仲文,传六世为七世祖张稔,字汝丰,号金竹。张稔传八世祖张士益,字进德,号兑泉。因其子张论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显贵,赠张士益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故称张士益为“赠君”。从仲文公传到兑泉公张士益,在河南永宁已经八代了。
②洛宁金门川德里村张氏祖茔,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张氏始祖墓碑》:1.“志籍贯:原籍陕西同州,村名雁羗,俗呼念桥。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俗呼北里村。”2.“志世系:陕西祖讳仲文,殁于陕。祖母党氏携子贵,至永赘德里村陈氏。”
③ 明朝万历进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何吾驺拜撰《明故诰封通议大夫、巡抚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葆一张公墓志铭》记载:“张氏自同州至永宁,(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稔,稔生(士)益,稔、(士)益皆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士)益生公。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尝为御史大夫,抚蜀者也。”
④明朝万历进士户部尚书、兵部右侍郎侯恂拜撰《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张公(张论)神道碑》记载:“公讳论,字建白,别号葆一,其先为秦同州人,后因避兵徙永家焉,自(仲)文始也。(仲)文生贵,贵生玹,玹生銲,銲生注,注生朴,朴生金竹公稔,稔生兑泉公(士)益,代有隐德。”
⑤陕西省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记载
清朝乾隆八年张大受所修家谱的序言中说:“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六传而金竹公稔,生赠君兑泉,居永八世。”
该谱称仲文公徙居永宁,为永宁张氏始祖。仲文公传了六代,到第七代是金竹公张稔,张稔生赠君兑泉公,在永宁居住八世了。
根据以上文献记载考证可知:张载为雁羗村张氏始祖。仲文公为永宁张氏始祖。同州雁羗村张氏家谱记载有关永宁张氏的世系概况与永宁张氏家谱和碑记完全相符。
关于同州雁羗村张氏后裔对《张氏家谱 序言》错误解读
清乾隆八年洛南县儒学训导张大受所修《张氏家谱》序言云:
“世居同州雁羗村,即今所谓念乔(埝桥)也。”
“先世自仲文公徙居永宁,六传而金竹公稔,生赠君兑泉,居永八世。”
“始迁同州,寓居雁羗,始祖讳载,疑即横渠子厚先生。第年代久远,无从考稽,姑阙疑焉。”
雁羗村张氏后裔认为:
①仲文公世居同州雁羗村。
②仲文公自雁羗村徙居河南永宁,在永宁住了八代,又迁回同州雁羗村。
③他们认为同州始祖张载和仲文是同一个人。
④他们认为同州始祖张载系宋代以前,可能是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字子厚,号横渠。也可能是西晋末年张载,河北安平人,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三人,以文学著称于世。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做了反复研究调查考证,前后两次前往同州雁羗村和家族中的老年人知情者交谈,反复查对雁羗村遗留下来的两本《张氏家谱》,一册为清乾隆八年张大受所修,一册为南巷张氏后裔民国时期所修,修谱人不详。我反复对雁羗村老茔做了实地调查,查看家谱中对老茔的记载,以及老茔祖墓图。并向80多岁的张宝才等人询问老茔的有关情况。并结合洛宁《张氏家谱》、《张氏始祖墓碑记》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认为:之所以会造成以上部分观点的错误解读,达成共识。我将随身携带的清顺治时期老家谱和他们的做了比对和说明。尽管我把洛宁的情况跟他们说了,一时半会还是解决不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点。
我经过四天的调查研究,我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如下:
两地张氏后裔对同州家谱序言记载的理解和认识观点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原家谱序言不分段,加之,同州雁羗村张氏后裔对洛宁的情况不了解,因此才形成了认知观点的 错误和分歧。
我认为要正理解这个张大受所撰序言,首先要把这篇序言分段,把这篇家谱序言按照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分成几个层次和段落。这样才更便于正确理解整篇序言的全部意思。我将序言分了五段:
一、“世居同州雁羗村①,即今所谓念乔(埝桥)也。”
二、“先世②自仲文公徙居永宁③,六传而金竹公稔④,生赠君兑泉⑤,居永八世。”
三、“始迁⑥同州,寓居⑦雁羗,始祖讳载⑧,疑即横渠子厚先生⑨。年代久远,无从考稽,姑阙疑焉。”
四、自载祖至贵祖历三十有二世⑩。其中有年荒逃窜流播远方者,不能详悉!惟贵祖以下六门,宗派凿凿可据。长门宿、六门海俱绝,二门书之后最盛,三门安次之,五门俊次之,四门瓒又次之,而余则书之苗裔也。书祖至受历十世矣!其间登贤书隶仕籍(11),与夫策名胶黉者(12),代不乏人。受虑其久而或湮也。爰搜先代家乘,思欲踵成其事,幸得高祖珽与族尊阅机所修之谱焉。此谱修于天启七年(13),纸残字毁,几于不可复识,所谓一脉不绝,如线者此也。自恨绠短汲长(14),莫克襄兹钜任,兼之蝟务倥偬,日不暇给。
五、夫物生必本于天,人生必本于祖,不能取先世之家乘,而重订之,如继述何兹者?心绪稍暇,为之广征翰章,决意纂修,其名之已登籍中者,依旧编列。其讳之未入册内者,重新续填,五世亲尽,为之另提以别远尔。一脉相承为之钩絃,以连前后。则绳绳继继,先代之英灵有托子子孙孙,一门之祚久无疆矣!
这样一分段落,对理解整篇序言有很大帮助。第四五两段比较好理解,没有争议和分歧,在此不做分析。
第一段的意思是:张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同州雁羗村,现在叫念桥村。
第二段的意思是:介绍永宁张氏家族的情况,是对永宁张氏明代情况的全面概括。
张家先祖仲文公,自同州雁羗村迁居河南永宁(今河南省洛宁县)。自仲文公传了六代,到第七代是金竹公张稔,张稔生赠君兑泉公张士益。这支张氏迁居永宁已经八世了。
(以上这一段话应该是明朝天启年间家谱序言中的话)
按:永宁张氏第九代张论,万历进士,一生致力于张氏修谱,连年征战,修谱未果,含恨而终。张论曾任官陕西道监察御史,四川巡按、四川巡抚多次来往路过同州,应该回到同州雁羗村认祖归宗,修坟祭祖,不然雁羗村张氏在天启年间修谱时不可能对明代永宁张氏世系传承的情况记载的如此准确无误。
第三段的意思是:进入正文开始全面介绍同州张氏家族的情况。前面两段是文章带帽,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做了铺垫。
最早开始迁居同州,侨居在雁羗村,张氏家族可考可追溯始祖是张载,可能是北宋时期关中理学创始人号横渠,字子厚的张载先生。由于年代久远,不可考查,暂时缺乏资料,留待存疑,等待今后考证。
根据以上我对同州家谱序言的分段和释文,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去理解家谱序言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三、雁羗村张氏始祖张载的记载演变
①据清乾隆八年张大受所修《张氏家谱》序言记载:
“始迁同州,寓居埝桥,始祖讳载,疑即横渠子厚先生也。”
雁羗村张氏始祖张载,可能是北宋时期关中理学创始人号横渠,字子厚的张载先生。
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历代修谱者及张大受认为雁羗村张氏始祖张载,可能是关中理学创始人张载。他对此持怀疑态度。然后他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年代久远,不可考查,暂时缺乏资料,留待存疑,等待今后考证。”
②民国时期雁羗村张氏后裔所修《张氏家谱》序言中云:“始迁同州,寓居埝桥,始祖讳载,即横渠子厚先生也。”在这里他肯定了“雁羗村始祖张载”,就是“北宋时期关中理学创始人号横渠,字子厚的张载先生。”
雁羗村张载的七世孙之煌公的记载,在张氏家谱世系图中,世系传承为:
1张载——2张宗振——3张韩——4张浡——5张继会——6张君宝——7张天护——8张文衡——9张之煌 大名府训导 迁同州埝桥老坟立祖。
查雁羗村张氏老茔图:最上一辈祖坟赫然表明为之煌公立祖。
据此可知,张之煌为雁羗村张氏始迁祖。可追溯始祖是张载。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