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在河之洲》
作者/佚名
编辑/洛阳四绝
《诗经》开篇《国风•关雎》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鸟,水鸟名,大小如鸥。深目,目上骨露,叫声和斑鸠类似,鸣叫声“咕咕咕……”
《诗经关雎》讲述了一段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诗经》开篇“国风”中的《关雎》所描述的“在河之洲”这个“洲”究竟在哪里?几千年来众说纷纭。
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之西滩是传说中“河之洲”之一。
这个坐落在黄河河心滩上的河滩,因为是黄河河心滩上唯一有人居住的所在,除了获得“万里黄河第一滩”的美誉之外,它是否还是我国第一首情歌诞生的地方?
退休中学教师郑敬瑜是老西滩人。
他原来的家就在西滩上,20多间整齐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丛中,屋后几十米处,就是咆哮的黄河水。
在这里,黄河水从小浪底水利枢纽出水口奔涌而出,下行13公里后,主河道被一片广袤的滩涂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条河道,奔行数公里后在滩之东端再合二为一。这片分割黄河水的滩涂,就是西滩。“西滩面积有近10平方公里,应该是黄河上最大的河心滩,也是万里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河心滩,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滩’。”郑敬瑜说。
被分割而成的南北两条河道,各自宽达一两公里,水势汹涌,将西滩与两岸隔绝。西滩人除了用小船与外界联系外,在滩上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这里俨然“世外桃源”。
西滩村老支书郑怀江在说到这个“世外桃源”时,一连用了几个“可美了”来表达。他说,春夏时节,站在济源市坡头镇的黄河岸上向西滩远望,西滩就像被两条洁白丝带环绕的水中绿洲;春天花开放时节,西滩更是色彩斑斓,像是漂浮在黄河中的一条彩带。“可美”的环境,成为鸟类的自然天堂,白鹭、灰雁、草鹭、野鸭到处都是;珍稀的鸟类如大鸨、白鹳、黒鹳、金雕、大天鹅等都曾在这里流连。根据当地林业部门的调查,在河南分布的175种鸟类中,有近百种鸟类在西滩出现。
荇菜
[xìng cài] 荇菜属浅水性植物。茎细长柔软而多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根,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叶片形睡莲,小巧别致,鲜黄色花朵挺出水面,花多且花期长,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
让郑怀江更难忘的是西滩的富饶物产。西滩村6个村民组共有215户870人,平均每户都有数十亩地,人均收入在上世纪90年代就达5000多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每年农历六月,都会出现一次黄河流鱼,村民成车成车地捞;秋天花生收获季节,每户都会从洛阳雇用一二十人帮助收花生。”郑怀江回忆当时的盛况时说。
在西滩人眼里,西滩是一座宝岛,除了1958年它被突然暴涨的黄河大水淹没过一小时外,再也没有被淹没过。“水涨它也长,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村民蔡段义说。
彻底沉入水底的富饶世界
然而盛景不再。随着黄河西霞院水库的修建,西滩村村民1996年冬天开始撤离,一部分搬迁到岸上的坡头镇,一部分搬迁到济源市;第二年夏天,这个村民心中的“世外桃源”彻底沉入了水底。“西滩的历史很快就会被遗忘。”郑敬瑜决心为西滩撰写一部“史记”,以存其历史面目。
郑敬瑜出生在西滩,他的父亲也出生在西滩(他父亲如果活到现在,已经120多岁了)。再往上查,已很难考证,但他听过老人们的传说,说从清朝顺治年间,已经有人开始在滩上种植西瓜了。
郑敬瑜另辟蹊径,从滩上17个姓氏的族谱入手,查到郑姓在明末清初开始在西滩盖房子,随后郝姓和王姓的祖先也在顺治年间逃荒到此落户;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郑姓家族很多人开始移居于此,很多逃难或犯事的人随后都渡河而来。
这里成了与世隔绝的自由天堂,不用交皇粮,官不究,匪不抢,村民生活安乐。黄河涨水时汹涌而过,西滩安然无恙;黄河枯水时露出更多的滩地,村民大片开荒耕种;良田沃野,滩上的树木更是疯长,大片的树木长到几人合抱粗细。
上世纪40年代,日军侵占中原时,新乡公署还曾在此避难一年,成千的难民也来此避难,做生意的、开荒的,西滩呈现出一时的繁荣。
让郑敬瑜纳闷的是,西滩是怎么形成的?为何能“水涨它也长”,很少被淹没?
直到后来水利部门的一项调查才让他明白西滩形成的原理:小浪底大坝所在的位置为黄河峡谷的出口,受到峡谷束缚的黄河水冲出峡谷后随着河道的骤然放宽,河水流速下降,泥沙开始沉积,这为西滩的形成提供了泥沙。
而西滩的形成和之所以会“水涨它也长”,是水流弯道原理作用而成:从黄河西滩的地理形势上看,其两岸正好是呈向内环状弯曲状态,根据水流弯道原理,水流遇到弯道时,会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其中向心力会把质量较重的物体推向中心,离心力则把水向外流溢;弯道水流越急,向心力和离心力越大。
河之洲
这样,黄河水暴涨时,对西滩内环状的两岸冲击力较大,大量的泥沙被卷向河心,西滩因此形成并越堆越高,而河水随之外溢也很少对它形成影响。
《诗经》中的“在河之洲”
水流的弯道原理形成的西滩,因其美丽富饶,成为人们关注之地。在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姚景强眼里,西滩就是《诗经》中所描述的“在河之洲”。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任职于济源县武装部的姚景强在西滩上训练民兵时,就会不时想起《诗经》开篇“国风”里的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经常会想到,这首诗里所写到的“在河之洲”,是否就是美丽的西滩。后来他看到相关的考证,一说“在河之洲”在洛阳的瀍河上,一说在陕西合阳县的洽川镇。
转业到市政协后,他从2006年开始考证“在河之洲”是否就是《诗经》中的西滩。通过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他发现在周代的地图上,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一样的滩涂,将黄河的主河道一分为二之后再合二为一,这很像西滩的情形。
通过查阅资料,他还发现,在汉代以前,除了黄河之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称为“河”,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比如在《汉书·沟洫志》里,说“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这里所说的“河”即为黄河。“四渎”指的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河,其中古代称长江为江水,称淮河为淮水,称济河为济水,而称黄河为河或者河水。
在这里,“河”已成为黄河的专称了,即便是《诗经》所产生的周代,周天子脚下的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附近的泾、渭两河,也只能称为泾水和渭水,其他河流就更没有资格称为“河”了。
所以,“在河之洲”的“河”只能是黄河了,称瀍河为“在河之洲”,纯属无稽之谈。那么,同在黄河上的洽川与西滩,谁是“在河之洲”呢?
洽川有大片的芦苇荡,也具备“在河之洲”的美丽景象,更有朱熹在《诗集传》里“关雎”篇的论证,以及《大雅·大明》的注释,有“在洽之阳,在渭之诶”等句,似乎证实了“在河之洲”就在洽阳。
那么西滩呢?
西滩符合在河之洲的那个洲吗?

为了弄清真相,姚景强从地域上进行了比较。
在《诗经》中,共收集了“周南、召南、郑、卫、陈”等15国的国风,这实际上是十五个地方的地方歌谣,涵盖区域东至渤海,西达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包括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关雎》中描述的“在河之洲”,出自“周南”这一地方,那么洽川和西滩是否都在“周南”所管辖的范围内?
姚景强发现,关于“周南”的具体地理位置,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有的就说在“江汉汝水一带”,有的说在洛阳到湖北省北部一带。
后者的根据,是在周成王时代的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这里所说的“陕”,指的是古代的陕州而非陕西,即今三门峡一带,在今三门峡陕州故城遗址有“分陕碑”,今仍存在。
据此而论,《诗经》中的“周南”即周公治理的南方,“召南”即召公治理的南方。那么,“周南”和“召南”又具体指的哪里呢?
姚景强在台湾学者潘富俊所著的《诗经植物图鉴》中看到,“周南”约在当今河南省西部洛阳到湖北北部一带,“召南”约在当今河南省西部及陕西一带。
《史记·周本纪集解》中曾经说到“挚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可作为“周南”在洛阳一带的佐证。
实际上,在史书记载上,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即位时由于年幼,由周公旦和召公姬氏辅政,周公以为洛阳一带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决定在这里营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周成王常在此居住,朝会诸侯处理军国大事。周公因此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于是洛邑和关中的镐京成为西周王朝的两座京都。洛邑应该是周公封地周南区域内的一座小城。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才成为东周的真正都城。
既然《关雎》收录在“周南”的民歌中,这说明它是在“周南”这一地区传唱的,那么“在河之洲”也肯定在“周南”,而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离今天的洛阳市也不过几十公里,正在“周南”这一区域内。
至于陕西的洽川镇,在地域上应属于《诗经》中的“召南”地区,跟“周南”并不搭界。
西滩上有
《关雎》中提到的

“荇菜”
为了寻找新的佐证,姚景强对《关雎》中描述的雎鸠鸟和荇菜进行了考察。
关于雎鸠鸟,《诗经》的注解中一般都解释为一种叫“王雎”的水鸟。那么“王雎”究竟是一种什么鸟呢?姚景强在《禽经》中找到了答案:“王雎,雎鸠,鱼鹰也。”在西滩这样的河心岛上,有鱼鹰栖息,应该是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窈窕淑女”们采集的“荇菜”,西滩并不少见。据《济源中草药名录汇编》记载,荇菜生长的环境为“经常积水的水坑中或不甚流动的河溪,本地均有分布”。西滩有众多积水的河滩及小河汊,正适合荇菜生长。
记者在采访郑敬瑜老人时,他曾说过西滩的“三大怪”,其中的“一怪”就是“妇女光身捞河菜”,这种河菜的模样很像荇菜。
那么,《关雎》中“窈窕淑女”采集荇菜有何用处呢?
姚景强分析,在古代,采收水菜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相传“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即白蒿),大夫妻采蘋藻(蕨类植物)”其作用按照《左传》的解释,是“蘋、蘩、薀藻之类,可荐于鬼神,可馐于王公”,也就是用来祭祀鬼神招待王公的,属于宫廷菜谱上的贵族菜。
按照这种解释,这将是很有意思的一幕景象:由于王室衰微,“勤俭持家”的后妃们不得不放下尊贵的架子,从东都洛阳出发,车辚辚马萧萧地跑到黄河西滩上采摘荇菜,难怪惹得“君子”们“辗转反侧”、“寤寐求之”。
诗经,毕竟是久远的民间诗集,也许“河之洲”非指某一处某一地,滔滔黄河千里奔腾,每一段都有可称为洲的水边沙地,那象征爱情的神鸟关雎任意飞翔,劳动人民在这方圣水之滨劳作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抒情、对爱情的讴歌都是美好的,后来者在欣赏诗之美同时,何必纠结洲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