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会州在唐中期被吐蕃侵占,后遭西夏焚城并占领,北宋后期采用“进筑”之法逐渐收复失地,恢复政权。州治在今靖远县城,管辖范围是今白银市平川区全境、靖远县南部、会宁县北部和定西市安定区东北部地区。即当时的安西城、平西寨、会川城、新泉寨、会州城、怀戎堡六城寨。
[关键词]会州;城寨堡;进筑。
会州源于南北朝时期,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548),西魏丞相宇文泰西巡至今甘肃靖远一带,恰逢六军会师于此,命此置州,以‘会’为名”。南北朝后期及隋,有废有立,至唐代仍有会州建制,广德元年(763)吐蕃大举入侵,会州及所在的西北大部分地区被吐蕃占领。建中四年(783)唐、吐在“清水会盟”中,唐承认吐蕃对兰、渭、原、会、成等州的所有权。公元895年吐蕃王朝灭亡,吐蕃地区分裂进入部族社会。经五代至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原会州之地一直未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从唐朝开始,西北的党项族日益繁盛,逐渐据有“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党项首领李继捧献五州之地归附宋朝,其族弟李继迁不肯归附,占据地斤泽(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而反叛,太平兴国八年(983),夏州知州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率兵荡平地斤泽,但李继迁逃脱。宋太宗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继迁用诈降术诱杀宋将曹光实而占据银州城,“三月,破会州,焚毁城郭而去。”。李继迁为什么要焚毁会州城呢?原来会州城是北宋军队征讨李继迁的集结地。会州虽为吐蕃诸部占领,但吐蕃多数部族与北宋已建立了友好关系,部族首领与宋朝之间有贡赏往来,会州是北宋平定党项叛乱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因而遭毁。后党项势力逐渐强大,攻城掠地,到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李元昊(李继迁之孙)已拥有包括会州在内的十四州之地,兵五十余万,三年后李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至此,唐会州城已毁,会州之地经吐蕃人之手已转入西夏统治。之后宋与西夏曾发生过多次战争,但总是败多胜少,一直未能收复失地。
北宋时期的会州包括今天的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全境、靖远县南部、会宁县北部和定西市安定区东北部地区,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即当时的安西城、平西寨、会川城、新泉寨、会州城、怀戎堡所辖之地。本文主要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相关资料为依据;以这六处城堡寨的修筑为线索,阐述北宋王朝对会州的建置历程。
公元1068年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三年(1070)建昌军司理王韶进京献《平戎策》,认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欲复河湟,当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种。”河湟地区就是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全境和青海省西宁市所在的湟水谷地。与西夏占领的河西走廊仅隔祁连山。散居着羌、吐蕃等民族,吐蕃赞普唃厮啰基本控制着该地区,北宋若能招抚他们,对西夏形成半包围态势,则可东西夹击消灭西夏。王韶的建议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肯定,任命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之职,主持开拓事务,专“提举秦州西部蕃部及营田、市易”。同年八月王韶从秦州(今天水)开始征地、引商、招兵,逐步扩展到古渭寨(今陇西)、渭源。后攻取武胜堡(今甘肃临洮县城),“城武胜,建镇洮军”。熙宁五年(1072)十月“置熙河路,领熙、河、洮、岷州,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县)”。升镇洮军为熙州,王韶任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在“五路伐夏”中攻取兰州。次年正月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经略司仍设在熙州,会州虽未收复,但表达了宋朝廷收复会州的愿望。后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重新启用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推翻王安石变法,对西夏则继承了熙宁以前的妥协政策。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八月又改“熙河兰会路”为“熙河兰岷路”。以示暂缓收复会州。
今定西市安定区沿关川河经巉口镇至鲁家沟,系关川河上游流域,“其地膏腴,可足兵食”。吐蕃和西夏占领时期称“汝遮川”,或“努扎川”,或“汝遮谷”,或“努扎谷”。今天的“鲁家沟”就是承袭了这些转音而产生的地名。北宋时期的巉口十分重要,北可援兰州,南可护定西,西可保熙、河出入之通道,东为收复会州之要路。
元祐六年(1091)六月熙河兰岷路与西夏划分疆界时,以西夏之意从兰州到定西“一抹取直”,界宽二十里,二十里内双方不许耕种,不可置堡。使兰州的质孤和胜如两堡及定西北部的七巉、九巉(今巉口附近)皆属西夏,熙河兰岷路经略使范育力言上书:“无质孤、胜如,则兰州必危;无定西以北之地,则定西必危。金城危,则熙州(今临洮)有奔冲之虞;定西危,则通远(今陇西)有扼亢之患。二州危,则贼可攘臂于中,河、岷焉得而守也?熙河一路危,则中国无临制之形,而夏贼有跋扈之势。”①宋朝君臣争论反复,意见不一,对边臣的意见不以为然,遂答应西夏要求。
元祐六年(1091)七月,王岩叟、范育等人献“进筑”策略,即从边界开始向西夏境内修筑城、堡、寨,步步为营,逐渐推进,以达到收复失地的目的。之前,宋神宗曾动用百万之众分五路进入西夏境内,想一举攻下灵、兴二州灭掉西夏,结果一败涂地,无功而返。后采用“浅攻”战术,即“常切体探西贼对境二百里内,贼兵屯聚及部族所在,如有可乘,即遣谨重有谋将佐及劲勇人马,为悠往忽归之计,痛行讨杀,及令诸路兵马更出迭归,使贼奔命不暇,早致困弊。”两种策略既未消灭西夏,也没阻止西夏的入寇劫掠,于是提出了“进筑”之策。元祐七年(1092)五月范育再次上书:“窃臣近累乞于汝遮谷修八百步大寨及先次修筑,至今未奉指挥。汝遮北控石峡大兵出入之路,南则表里定西,照应秦州。”②元祐八年(1093)四月尚书左丞梁涛再言:“若不修汝遮,熙河无出入之路,定西远不可保,终成后日之患。先帝要取会州,岂有不为此寨?范育计置修筑之具皆备,只俟得旨,可以立就。”③
但朝廷始终未下旨“进筑”。直到元祐八年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才将“进筑”重提议事日程。哲宗继承父亲神宗的遗志,启用新党人士,章惇任宰相,曾布知枢密院,又对西夏采取强硬政策。
绍圣三年(1096)五月,熙河兰岷路兰州推官钟傅进京为哲宗进言:“兵贵智而不贵力,夏众多而勇,难以一举灭。但当择城险要,以正不朝削地之法,坐待其斃。”哲宗十分赏识钟傅之议,当即决定由钟傅统领熙河、涇原、秦凤三路兵马和民力在汝遮谷筹备筑城。由于《续长编》中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期间的内容缺失,汝遮城修筑的具体时间不能确定,但根据“绍圣四年(1097)五月壬申,枢密院言:‘去秋西贼举众入寇鄜延,除环庆系邻路差挪兵将前去策应外,其余路分并曾出兵牵制……熙河乘此进筑安西城毕,以此稍沮贼气。’”④这段文字判断,汝遮城的修筑时间在绍圣三年(1096)秋天。十月十七日朝廷赐汝遮城名“安西”。
绍圣四年(1097)九月初,钟傅又“提步卒二万、骑兵三千,出不意,为浮梁以济河,作金城关,六日而就”。钟傅再立新功,“枢密院言:‘熙河进筑汝遮城、金城关毕工……。钟傅转两官,除直龙图阁、充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判官。’”⑤
钟傅打响了北宋“进筑”第一枪,当时,北宋有六路与西夏对境,从东至西依次是河东、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安西城毕工,其他各路纷纷效仿,在要冲之处修筑城堡寨,对西夏全线逼近。“进筑”,通常是一路进筑,其他各路大张兵势,临近路抽调兵力和民夫参与修筑,或周边巡逻、防护。修一堡需人力少则两三万,多则十万。用时短则不足十日,多不过半月。“安西为诸路进筑之首”,是北宋对夏策略的转折点,也是收复会州的起点。
(安西城遗址)
安西城遗址至今尚存,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东川村关川河西岸。城址平面为正方形,边长320米,黄土版筑,城墙残高9~15米,有马面、城壕,两城门,有瓮城,地表有大量耀州窑瓷器残片。其地理坐标北纬35˚41'东经104˚32'。
从巉口(安西城)出发沿关川河向东北行二十公里许就是安定区鲁家沟镇,再行则进入石峡,古称青石峡,因两侧皆青石山体而名,鲁家沟镇处在青石峡西口。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二日,熙河兰岷路兴工青石峡西口,二十二日“进筑青石峡毕工,诏赐人役及防拓军兵缗钱有差。”。
七月二日“赐名‘平西寨’,即青石峡也。差监押、巡检各四员,监當一员。”。
平西寨完工后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钟傅扣发了朝廷给军士们的赏赐,以此为资费把平西寨修成更大的城,增加驻军收复会州。又在章惇的阴助下,奢想渡过黄河夺取西夏的卓啰南监军司,进而窥伺甘凉,朝廷闻知及时阻止钟傅的设想。同年十二月钟傅又在朝廷未知的情况下,出兵天都山无功而返,诓说在白草原(今靖远高湾乡和会宁土高乡一带)斩获三千级。次年(元符元年1098)正月钟傅因虚功升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公事,兼知熙州。六月,“白草原冒功”案发,一贬再贬,最后为永州监税,韶州安置。另一件事是秦凤路经略使陆师闵见陕西各路均参与进筑,并得到重赏,“怏怏于不得用,其将佐亦皆以为恨”,上疏表达了自己的郁闷之情。于是朝廷“诏陆师闵徱刷秦凤兵马,躬亲统领赴熙河会合进筑,候成功一例推恩。”“师闵得诏果踊跃,未旬日间,已徱刷到四万人骑,准备出入”。⑥两位边臣邀功、冒进不可取,冒功更可耻,但从侧面反映了边臣们积极参与进筑,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
平西寨遗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政府北约500米关川河西岸。城址平面呈近正方形,边长约340米,城墙残高10-12米,城门、瓮城、马面皆存,地表有大量宋代砖瓦及瓷片,曾出土宋代铜镞、钱币等。其地理坐标北纬35˚50'东经104˚34'。
(平西寨遗址)
青石峡曲曲折折约二十公里长,关川河蜿蜒其中,峡谷中最窄处不足50米,两岸山峦烽燧接连,峡谷稍宽处即有大小不等新旧不同的城堡,自古交通要道,亦是兵家用兵之地。在宋神宗五路伐夏时,李宪统领熙河兵,出青石峡,设伏铁毛山(即铁木山)下,打了一场斩级三千的伏击战。后世亦多有战争发生于此。青石峡东端北宋以前就有关卡,名“颠耳关”。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三月十七日,熙河兰岷路仍在钟傅的带领下进筑颠耳关,不足十日即毕工。三月二十七日“诏以‘通会关’为名,其路都监以下,各等第赐银合、茶药。”。五月二十三日改为“会宁关”,因“熙宁七年已于河州置通会关,故改此。”。时任熙河兰会路经略使的孙路说“青石峡控扼会州路”。修筑会宁关成功,“会州望在咫尺”,同年八月“诏‘熙河兰岷路’仍旧为‘熙河兰会路’”北宋朝廷重将会州纳入政权经营范围。
会宁关遗址在今会宁县头寨镇马家堡村,遗址因河水冲刷,所剩不足一半,但轮廓可辨,西墙及西城门瓮城、部分南墙还在。遗址表面有典型的宋代陶片和青瓷残片。其地理坐标北纬36˚00'东经104˚41'。
(会宁关遗址)
从马家堡沿关川河向东北行30公里许就是今会宁县郭城驿镇。这里是古红崖川和关川的交汇处,地形宽广,交通发达,西汉曾置祖厉县。西夏占领时期称青南讷心,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夏四月二十二日,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上疏朝廷“乞进筑青南讷心、东冷牟等处”。朝廷批复“令便近筑青南,余路更相度从长施行。”二十五日朝廷“诏孙路且进筑青南讷心,欲留秦凤兵马及一并筑东冷牟、会州。”。
青南讷心五月十二日进筑,六月八日毕工。朝廷奖励军士“赐熙河兰会路进筑青南讷心将士特支七日”。即发给将士们七天的伙食补助。
六月九日“赐熙河兰会路青南讷心新寨名‘会川城’,据三川之会故”。
会川城进筑毕工,使收复会州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先期泾原路的西安州也进筑完成,使得熙河路和泾原路连通,边面相接,可联手抵御西夏。又使秦凤路变成内地,大大减小了北宋的边界压力。宋哲宗和朝臣高兴至极,又是称贺又是告庙。《续长编》中记叙了这个场面:“先是,三省枢密院同进呈熙河已进筑青南讷心,赐將士特支。章惇因言:‘泾原亦进筑天都(今宁夏海原境内),边事將了,当称贺。’上问:‘如何?’众皆曰:‘当然’。曾布曰:‘西安(今海原西安镇)建州,包括天都,自天都至秦州甘谷城,南北一直五百里,幅员殆千余里。当時得熙河,止是木征(吐蕃首领)地,今所开拓,乃夏国地,兼据险要并河,足以制其死命。西人常恭顺则已,若更作过,则趋兴、灵不远矣。此功非熙河可比,然不得熙河,則泾原亦无由开拓。今泾原进据天都,熙河自汝遮建城寨至会州,故两路边面相通接,而秦州遂为腹里。兼先帝建熙河兰会路,今日方得会州,乃成先帝之志。’上喜曰:‘兰会方为汉地,如此固当称贺,莫须候八月会州了否?’皆曰:‘陝西、河东民力困弊,因此称贺,便当曲赦(赦罪),与除放倚阁(一种缓征制度)稅赋及免支移(换别处缴税赋)、折变(物变钱或钱变物),使民受赐,恐不须俟八月。’布曰:‘熙宁建熙河路,以熙河洮岷、通远军为一路,此时尚未得河州,至今未有洮州,此故事也。’上然之。布又言:‘西安、会州皆为汉地,亦当告陵庙’。惇曰:‘当遣官告裕陵’。上亦然之。”。⑦
会川城即郭蝦蟆城,因金将郭蝦蟆死节于此而俗名郭蝦蟆城,遗址因祖厉河冲刷仅剩三分之一,城墙边长500米,黄土版筑,残高10米左右,南北两城门,瓮城、马面皆有,外围有两道防护墙和三道防护壕,地表有大量砖瓦和宋代瓷器残片,也曾有大量宋代文物出土。其地理坐标北纬36˚14'东经104˚52'。
(会川城遗址)
从郭城驿沿祖厉河北行二十公里就是今靖远县大芦乡黑城子村,西夏占领时期称“东北冷牟”,或“东北楞摩”,或“东北森摩”。从黑城子沿祖厉河再北行二十公里就是靖远县城。从靖远县城出发经法泉寺沿杨梢沟(北宋人称香谷,西夏人称啰咪谷)东行三十多公里就是平川区共和镇的打拉池,宋、夏、金时期称“打啰城川”,或“打剩川”,或“打绳川”。这三地所在区域,北宋时期都属会州管辖。黑城子距靖远县城仅二十公里。其间一马平川,熙河兰会路对会州城及东北冷牟的进筑是同时进行的。从筹划到完工历时四个月,朝廷多次下诏书,边臣亦多次上书,反复斟酌,内容涉及城址的选择、州城的大小、筑城兵力的派遣、辅助工程的增设、官员的配置、辖境的划分及赏赐等。
元符二年(1099)五月二日,熙河兰会路经略使孙路上书朝廷:“钤辖王愍踏逐到会州西地名巴宁会,地形高爽,土脉坚润,比之古会州尤更险要。臣欲候青南讷心等处城寨毕工,躬亲按视进筑。”⑧孙路是熙河兰会路的最高军政长官,王愍是前线统兵征战的钤辖,先于孙路到达古会州之地,发现了名为巴宁会的一块地方。
今靖远县城西有一高地名河靖坪,距城两里许。是一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台塬,若按三角形论其顶点就是黄河和祖厉河的交汇处,东西两边分别是祖厉河和黄河,底边(南边)与林家塬相连。这里平均海拔高出黄河两岸滩涂约60米,东西两边缘陡峭且临河,可谓“险要”;因高而空气流动性好,居住于此夏季无闷热之苦,可谓“高爽”; 河靖坪土壤与黄河两岸的滩涂砂石盐碱地不同,纯黄土结构,土层厚度约40米,颗粒细小,保墒性好,呈垂直柱状节理,稳固性好,可谓“土脉坚润”。河靖坪的地质地貌完全符合王愍的描述。即现在的河靖坪就应该是当年的巴宁会。但最终会州城并没有建在这里,主要原因是无河流,没有固定水源。
元符二年(1099)六月十六日,孙路再次上书朝廷:“近据苗履踏逐到古会州、巴宁会中间地形宽广,北控黄河,可以置州。已依朝旨,计置合用楼橹材植等赴新城,欲候今秋先筑会州,毕工,即移兵了当打绳川、东北冷牟之间两寨。”同时朝廷批复:“诏孙路更切相度,委是地形要便,有水泉,经久可以守御,即从长施行。”⑨苗履当时为熙河兰会路指挥兼知兰州,他考察认为州城应建在古会州(即唐会州)和巴宁会的中间,地形宽广,北临黄河,取水又便。朝廷给孙路的批复也强调了“有水泉可长久守御”。
六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五日朝廷又两下诏书,因财力不及要缩小州城:“癸巳,诏孙路减会州及北冷牟城寨地步,以边臣言‘公私财力应办不易’故也。”;“乙未,诏熙河止筑会州及北冷牟两处城寨,仍依前减地步,其打绳川且为烽台堡铺遮护,候来春进筑。”⑩
七月十三日孙路奏:“会州计置功料已备,不须减步数。”。随即朝廷“从之,仍赐将士特支”。也就是说朝廷同意了孙路的请求,不减步数,并给将士们发了生活补助以示支持。
七月二十七日“熙河经略司言:‘会州城去大河不远,与兰州事体一般,可系桥于河外,建立关城,实为经久之利’”曾布(知枢密院,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说:“孙路此谋甚善,若渡河置关,即正如兰州金城关之北。兰州未有金城以前,每岁河冻,非用兵马防托,不敢开城门。”⑪
八月二日“泾原奏:‘折可适(西安知州)、姚古(姚雄弟)已领兵马二万进筑会州城’”四日“熙河奏:‘苗履已赴会州进筑’”说明八月初会州城开始修筑,西安州的折可适和兰州的苗履也领兵来助修。
八月十一日“苗履言:‘进筑会州于会州川口兴工三日,孙路移文于巴宁会进筑,而巴宁会地形险恶枯燥,不可建州,履不敢从’”。⑰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会州城没有建在巴宁会,因为“枯燥”,即本地没有水流。而建在了“会州川口”。会州川就是古会州城所在的黄河冲积而成的川道,靖远境内黄河流经的大川道只有一个,即靖远县城所在的这条川道,大致南北走向,南起河靖坪脚下的祖厉河,北至东湾镇红柳泉村,长约十八公里,最宽处约五公里。“川口”即川之两端,北端红柳泉窄小不足以置州,南端川口地形宽广,就是今靖远县城所在地。可见当年的宋会州城就建在今天的靖远县城所在地。靖远县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中,曾出土了大量宋代瓷器,可为宋代城址的物证。根据“古会州、巴宁会中间地形宽广,北控黄河,可以置州”,可推知唐会州(古会州)所在地应该在今靖远县城的东面,且不远(具体位置待考)。宋会州的州城遗址现已荡然无存,其规模应该和同时期修筑的西安州城相当,西安州城遗址尚存,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大城。
八月十七日朝廷下诏“修复会州,就差四方馆使、秦州刺史、知镇戎军姚雄知会州,兼管勾沿边安抚使、充熙河兰会路兵马都监。其会州合置通判、职官、曹官、都监、监押、巡检等,并依西安州例施行。除会州通判堂除外,其余员缺令经略司一面选差官权管勾”。⑬
十九日,“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会州。”⑭
从朝廷的这两道诏书可知:姚雄为宋会州第一任知州。除通判(副知州)由朝廷任命外,其余官员均由熙河兰会路经略司自己选拔。划给会州的管辖范围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那六个城寨。
八月十八日,枢密院言:“近降朝旨,令孙路、苗履相度会州,依兰州金城关例,跨河为浮梁,修置关城。今会州进筑甫毕,虑事力未及。”。
同日朝廷“诏经略司指挥苗履,如委实未曾修建关城,即急速权暂系桥于黄河外,择地修筑烽台,及巡逻所至之处,明立界堠,包占合修关地基在内。”。⑮
二十四日,苗履奏:“会州城去河三百余步,矢石不及,不可系桥。又河中有滩碛,自中滩至河北岸五里,悬崖陡岸,无可置关处。”。⑯
二十五日,“诏熙河速相度筑打绳川”。
以上四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朝廷已预计到会州没有修关城,但同时要求如果没修关城,就尽快修一座浮桥连接河对岸,在对岸修筑烽火台,在巡逻所能到的地方立上界桩,并把将来修关城的地方先占下,还催促抓紧进筑打绳川。苗履的回答是关城和浮桥都不能修。苗履的回答正确吗?“城去河三百余步”,三百步相当于现在的近四百米,一般弓箭的有效射程不足一百米,若浮桥离城太远,箭射不到,是难以守御;靖远段黄河水流平缓,现在两岸修有河堤,限制了河道,当年任其漫流,河道自然宽阔,河中会积石成洲。今靖远县城北面的黄河中仍有数块洲地,且有林木生长,与当年相似。河道宽且河中有洲就是难以系船设浮桥;靖远县城河对岸的碾子湾、王崖湾一带滩涂平地最宽处也不过三百米,当年应全为河道;临河高处又是丘陵和陡崖,没有修大型建筑的宽敞平地。可见苗履当年所说不可置关和系浮桥是属实的。同时也说明熙河兰会路的最高长官孙路并没有来会州“躬亲按视进筑”。他提议像兰州修金城关一样,给会州的黄河对岸修关城,用浮桥连接,属纸上谈兵。哪为什么朝廷会预计到会州顾不上也没有修关城呢?为什么又催促赶快进筑打绳川呢?当年熙河兰会路管辖范围很大,兰州、会州、巩州、熙州、河州、岷州、洮州、通远军、积石军都属其管辖,且民族成分复杂,收复和管辖实属不易,又加吐蕃诸部降叛反复,“熙河之兵,连年出入,不胜疲敝”。元符二年七月至九月,也就是会州城修筑时期,因吐蕃内部出现分裂,青唐(今西宁)、邈川(今青海乐都)一带的首领相互攻杀,政权摇摆,败者奔逃河州游说知州王赡取青唐。王赡得朝廷许可,孙路授意与王厚等率兵攻取了青唐、邈川一带。但蕃、羌部酋附叛无常,一时难以平定,熙河兰会路遂陷入青唐之役。所以才出现朝廷预计未修关城和催促进筑打绳川之事。会州城耗时一月才完工,西安州城仅十二天就筑成,可见熙河兰会路“捉襟见肘”之窘态。
九月一日“会州进筑毕工,赐苗履以下银合、茶药”。九月九日,孙路因处理青唐事不力,“由环庆路经略使胡宗回充熙河兰会路经略使”。九月十四日,胡宗回命令兰州苗履、会州姚雄领兵速援青唐。会州修筑者刚放下镐锹又拿起刀枪,致使“军士自会川还者,皆憔悴,衣履穿缺,器仗不全,羌视之,益有轻汉心”。
九月十八日“熙河路修筑东北森摩寨毕工,赐茶药、银合”;“赐熙河路东北森摩新寨名‘新泉’”。
新泉寨遗址位于靖远县大芦乡黑城村,遗址被祖厉河水冲刷仅剩一半。边长约250米,城墙残高8米左右,有马面,有城壕。南城门,有瓮城。地表有大量宋代砖瓦及青瓷片。其地理坐标北纬36˚23'东经104˚45'。
(新泉寨遗址)
元符二年(1099)闰九月三日,“诏兰州造粗材应付会州修仓库、营房、廨宇等,自黄河沿流运致,专委官管勾,事毕推恩。”“闰九月二十一日,诏访闻会州新城不至坚固,令胡宗回修葺及具因依闻奏”。⑰可见会州城修筑仓促完工,设施还不够完善,工程质量也不好。
南宋人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原书共九百八十卷,后遗失现存世五百二十卷,徽宗、钦宗两朝内容全无,记事尽于元符三年正月。但《 曾公遗录》记载了自元符三年二月至七月间的事件。其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二十七“郝平奏:‘会州城壁硝碱,不可为城,乞以青南讷心为州。’令都贶一就相度闻奏。”⑱据此来看会州城修成十个月后就有人建议搬迁,原因是“城壁硝碱”。都贶时为朝请大夫、鸿胪少卿、陕西转运判官,他对会州城状况的考察结果如何,会州城是否迁到青南讷心(会川城),何时搬迁。笔者手中暂无文献资料落实,待考。但当时硝碱坏墙应是真的,现在祖厉河(苦水河)汇入黄河的入河口在今靖远县城西五六里处,这是明正德年间路瑛任靖虏卫指挥使时,因城中取水不便而改道的,“卫之汲黄河者,必涉祖厉而后达”,“截其上流,去卫五里许,地名红嘴,使北入黄河。”明代以前,祖厉河在今靖远县城附近是向东北流,半缠绕县城,在城之东北某处汇入黄河,今县城所在地是祖厉河携带黄土沉积而成,发源于会宁南部的祖厉河流经会宁县境的硝沟坪后,饱含盐碱,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故又名“苦水河”。当年会州城就建在碱滩上,“城壁硝碱”在所难免。
关于怀戎堡的筹建,《续长编》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元符二年(1099)九月十九日熙河兰会路经略司言:“打绳川实系泾原、熙河两路要害之地,合行进筑。”朝廷的答复是“诏候青唐事宜就绪,抽挪本路兵马应付进筑,具奏听旨。”⑲从这里不难看出,当时熙河路自己因“青唐事宜”无暇顾及进筑打绳川,有推脱让泾原修筑之意。
元符三年(1100)春正月十二日,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打绳川修筑无奈再拖。《 曾公遗录》中有下面三条记录:
元符二年十二月十八“诏李譓,如雇召脚乘艰难,人力困敝,未可搬运打绳川板筑所须,即具奏听旨。”⑳
元符三年四月十三“差刘何计置应副泾原进筑打绳川。”。㉑
四月二十一“令泾原止以役兵官脚乘运到打绳川板筑所须,不得于民间调夫贩雇脚乘,候麦熟可以进筑,依正月已降指挥奏听朝旨。”㉒据上述三条信息来看打绳川修筑由泾原路完成,似乎已成定局,打绳川里的怀戎堡究竟由谁修建,何日动工,笔者也暂无文献证据。但《宋史.地理志》明确交代怀戎堡会州管辖,崇宁二年(1103)筑。
今平川区共和镇打拉池古城就是明成化十年在怀戎堡的基础上增筑而成。康熙四十八年修的《重纂靖远卫志》也有明确记录。其地理坐标北纬36˚38'东经105˚00'。
纵观宋会州恢复之历程,动议于宋神宗时期,兴工于宋哲宗时期,完结于宋徽宗初年,历时三十年。是主要由熙河路统领自西向东逐渐完成。并不是地方史志中所述由泾原路自东向西收复。修筑会州城的主要领导者是钟傅、苗履、姚雄等人,也并不是方志中记载的章楶。
“进筑”之策不仅贯穿于收复会州之始终,也是北宋对付西夏最成功的手段之一。正如时任宰相的曾布所说:“自绍圣以来,进筑沿边城寨,深入敌境,瞰临夏人巢穴,以至会州正扼其右厢兵马道理,及自来如天都、浅井之类,西人点集人马之地,皆为朝廷有,乃所以制西人之死命”㉓会州从唐广德年间覆灭到宋元符年间恢复建制,历时三百多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正月宋会州降于金。金仍置会州,州治会川城,名“新会州”。
[注 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⑰⑬⑭⑮⑯⑰⑲分别在南宋李焘撰写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0998页、第11282页、第11484页、第11586页、第11527页、第11700页、第12142页、第12132页、第12163页、第12167页第12203页、第12216页、第12220页、第12222页、第12221页、第12228页、第12265页、第2247页。
⑱⑳㉑㉒㉓分别在顾宏义点校中华书局2016年3月出版发行的《曾公遗録》第288页、第156页、第245页、第249页、第273页。
[参考文献]
1.李涛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中华书局 1992
2.曾布/顾宏义 曾公遗录 中华书局 2016
3.陈邦瞻 宋史纪实本末 中华书局 2015
4.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秦凤路)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5.欧阳修 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
6.脱脱 宋史 中华书局1977
7.李一鹏等 重纂靖远卫志 清康熙四十八年修2004年校注
作者简介:张治军,男,甘肃靖远人,中学高级教师,本地历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