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的中心是论述“礼”——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望文生义,从狭义上讲,就是人类文明的意思。《易·贲(bi)》上说: “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又是什么呢?是与野蛮相对,表示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为什么要把人类社会摆脱野蛮时期而进步到的新状态叫作“文明”呢?我的理解是这反映出了人类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追求。

我们知道,从生物属性而言,人与动物是一样的,都有生存的本能和本能的情感,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与人类极其相似。因此,在人类幼年的群居时期,人是和动物一样依靠血缘亲情为纽带而形成群体,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也是以本能的血缘而自然地形成远近亲疏不同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相应的等级秩序,所以,我们说,血缘亲情是人类最朴素最纯真的情感。当人类由血缘群体群居而发展成为氏(shi)族部落的时候,也是和动物群体一样,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争夺以及部落内部的秩序安顿都是依靠“力”的征服来实现的,人类这一时期的生存状态,我们称之为“原始野蛮状态”。
所不同的是,动物的情感及其生存状态始终停留在本能的层面上,而人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却由本能发展到“理性的觉醒”—— 即人类由本能的情感出发逐渐认识到了人的生命中除了情感还必须有责任——比如,对年老的父母的赡养责任,父母哺育抚养子女既是情感的付出,也应当是一种责任等等,也就是说,人认识到了人的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了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生命或生物生命,还有理性生命,即先天的,内藏于自然生物生命之中的“仁义”之心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并由此产生了“德”的概念,产生了“人伦”的概念。所谓“人伦”就是指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由此所派生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等级秩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人应确立的思想观念和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就像电脑的运行系统一样,为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转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就是文化,是人类摆脱了动物群居生活情态而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尧、舜、禹三代圣王的形象都是以“德”而成为万民之王的,以“五伦关系”为核心的所谓“人论定理”就成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天然之理”。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指导下,人类逐渐积累起来了一系列人与人相处所应遵守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礼仪,其中自然包括对等级秩序的维护,这便是“礼”。由此可见,所谓的“礼”,最初的产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某个“圣贤人物”凭空创造出来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人类理性觉悟的产物,是人类进步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谓的“周公制礼”无非是西周的统治者对周以前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进行了整理并按照“五伦关系”加以总结和提炼,使其意志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规范而已。因此,礼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区别于动物的标志,集中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理性追求,其作用是将人与人得以和谐相处的道理及应当遵守的原则、规矩具体化、规范化,使人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准则,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列同异、明是非也”,朱熹讲的更确切: “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礼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这便是礼所代表的人文精神。
本篇共二十六章,就是揭示孔子所推崇的《周礼》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我们下次一起了解鲁国贵族权臣季氏等三家的违礼事件,学习孔子关于礼的本质的论述。朋友们再见。

作者自述: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微信:syf36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