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含,东晋名臣,颜回二十六世孙。颜含自幼聪慧好学,智力超群,但他却是以孝悌闻名。他的兄长因一场大病不能言语,兄嫂目盲,颜含精心侍奉双亲、兄、嫂,足不出户十多年,加之又是望族,其“悌”的美德就四处传播,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感动”式人物。江南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甘旨”(美食,意指奉养双亲)以表敬意。两晋时期延用汉代的“举孝廉”制度,颜含这样的“感动”式人物,就被地方官员举荐给朝廷,可以做官了。但颜含谢绝了,因为他尽孝是本分,而不是作秀。一直等到父母、兄嫂都去世,颜含才出仕。公元307年,颜含随司马睿过江,居住南京,屡任要职。颜含为官清廉勤勉,也很有作为,在讨伐苏峻叛乱中有功,被封西平县侯,拜侍中,任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右光禄大夫光禄勋。
王导,东晋中兴重臣,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一文一武,把持东晋大局,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这样的权臣,身边自然不乏谄媚溜须之徒。有人为讨好王导,提出:“王导是皇帝的师傅,名高位重,百官应当对他行拜礼。”太常冯怀就此询问颜含的意见,颜含说:“王公的名位虽然贵重,但依礼行事即可,不应当特别示敬。如要行拜礼,那是你们的事。鄙人老朽,不识时务。”虽然言辞委婉,但态度是很明确了,就是讨厌这种曲意奉迎的做法。事后,颜含对朋友说:“古人说攻伐他国的事不要询问仁人。冯怀拿谄佞之事来问我,我岂有奸邪的德行,能给他出什么好主意啊!” 当时把持朝政的强权人物桓温意与颜含通婚,在别人看来这是高攀的好事,但颜含看不上桓温的飞扬跋扈,拒绝了。后来,桓温果然野心暴露,图谋篡位。
东晋著名学者郭璞,不仅精通文学、训诂学、风水学,而且通晓五行、天文,更为人所知的,是擅长卜筮之术,可预卜先知。以他的名气,一般人要请他占卜,可是代价不菲的。他十分敬仰颜含的人品,主动提出为颜含占筮。但颜含谢绝了,他说:“寿命在天,职位在人。自我修炼而上天不助,这是命;谨守道德而他人不知,这是性。人自有性命,不劳占筮卜龟。” 看透世事的颜含,七十岁辞官,退休时,晋成帝为表彰他的品行,特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并派朝官四时致膳,他都一一谢绝。他回归普通百姓,过着平常的日子,享年九十三岁,在当时那样的乱世,能颐养天年,实属不易。
颜含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且治家有方,颜氏家族高官、名士辈出,有制定《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唐代大儒颜师古,书法家颜真卿等等。但人们在后来发掘的南京颜氏墓群中发现,陪葬物尽是石制物品和砚台,不见金银饰物,可见颜含制定的“正、清、节” 家训名不虚传。
然而,号称能通达玄机、预知未来、攘除灾祸的郭璞,却在王敦作乱时,因为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被王敦杀害,只活了四十九岁。
孔子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里所说的“知”与“愚”,就是小聪明与大智慧的区别。聪明,是常人能达到的,但这是小聪明;聪明却以愚蠢处世,就不是常人能达到的,这是大智若愚。颜含与郭璞的不同命运,诠释了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