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新酬唱
恭贺2021元旦佳节
新年情思
褚水敖
元月重来百感生,骤然情境化澄明。
神驰往日思犹惧,心寄明朝梦亦清。
诗笔纵横超旧笔,书声幽雅起新声。
光阴寸寸今更惜,瞻顾前方又启程。
恭和水敖先生2021元旦新年情思
胡晓军
昨夜梦归如复生,灯明又转作天明。
向文而学翻书乱,究哲之思问水清。
老境初经经胜景,小诗新和和涛声。
登舟须满载茶酒,邀得春风伴一程。
步水敖吟长新年情思韵
姚国仪
海关钟响伴潮生,天地焕新江月明。
国计还从民瘼计,河清且俟世风清。
荧屏阵阵吟春曲,微信频频贺岁声。
共克时艰激忠勇,试看鹏翼展云程。
恭和褚老师新年情思
侯建萍
满院幽香雀跃生,相逢一笑见晴明。
揽河照面天光亮,蘸露挥毫地气清。
昨日转身成旧事,今朝昂首有新声。
遥遥岁月常青树,日历翻开又启程。
步褚老师新年情思韵
李 环
白发殷勤逐岁生,人情常向俗中明。
经寒鹤骨迎风劲,历世松筋傲雪清。
自古繁华求宦路,几家寂寞诵诗声。
一年光景今新始,依旧初心不改程。
次韵褚公新年情思
郭幽雯
一轮丹日破云生,新岁开元气象明。
落帽寒风潮水急,登高远岫晓烟清。
虽逢冬月少春信,且听吟歌多颂声。
心底纵然有千结,河山游遍忘归程。
次韵褚老师新年情思
楼芝英
元日元阳元气生,乌云庚子渐晴明。
梦回旧岁尚心悸,重寄来年企镜清。
安得小吟新旧事,自惭强和古今声。
褚师自有中堂肚,垂谅小舟初发程。
次韵褚水敖先生新年情思
杨毓娟
一年佳节始元生,日色晴寒景亦明。
凋树虚窗空碧落,拥书醉眼乐馀清。
欲将诗外短长句,堪比檐边夜雨声。
梦里屠苏谁与共,等闲笑语启新程。

沪郊新妆
春到紫竹科技园
胡晓军
相邀不是话桑麻,所见皆非旧厂家。
时尚流行潮有致,高科创造际无涯。
镇中改革型方转,网上互联商复加。
青竹舞低现紫竹,樱花放遍是莲花。
吴泾江湾
褚水敖
浦江于此展和颜,奔至吴泾第一湾。
依旧清波呈荡漾,从新大势作休闲。
应垂直处宜垂直,该转弯时即转弯。
大块文章大笔写,长留曲折在人间。
南苑邻里中心
杨绣丽
塘泾南苑相邻睦,植茂春浓绿满庭。
健体坊间怡肺腑,微书房内沁芳馨。
和谐党建歌乡恋,温婉莺鸣绕画屏。
携手不分年幼老,云岚万象似诗经。
老闵行采风
孙 玮
江川自古称门户,掩带淞吴据要津。
惯看狂潮浮日月,尝听旧巷隐龙麟。
诗书代有掣鲸手,节孝乡多报国人。
奇迹再成今胜昔,神舟飞渡写无垠。
新中国建立后,老闵行逐步发展成为航天飞船研制基地。
吴泾有感
王 玥
柳色青青小路遥,落花弥漫半身腰。
云光晓色前程锦,鸟过风香数里桥。
科技如今日新屹,高楼忆昔看层标。
吴泾岂是当时地,倚听江声拂绿蕉。
唐镇印象
张青云
秀邑天然冠浦东,以唐名镇韵无穷。
人民辐辏生机旺,廛舍绵延气象雄。
经济腾飞开景运,诗书敦化启文风。
创新发展嘉猷定,锦地生辉处处同。
老闵行历史陈列馆
李建新
老区接力更前行,进馆来听脚步声。
历史变迁留印迹,一条街化一新城。
过吴泾
邓婉莹
春风一笑到南郊,云影天光觑柳梢。
银辔煌煌马逐梦,金翎赫赫凤来巢。
登楼闲忆霓裳秀,闻笛遥看雪浪抛。
瘠土谁言花不嫁,幽兰如钥已含苞。
“马逐梦”,谓森马集团,化用海子诗句“以梦为马”;“登楼”,浦江第一湾公园里有红楼,曾举办时装秀;“幽兰”,公园里有兰香湖在建,状如钥匙。
崇明新民村农家
杨逸明
豁然开朗处,农户一新村。
甲宅藏林囿,中巴进院门。
犬猫皆富态,鸡鸭已肥臀。
翁媪邀人坐,甜瓜切满盆。
又见崇明农场防风林
齐铁偕
风口竟无一叶凋,复惊新拔短长条。
青春昨日熬为汗,浇绿梢头怎肯消?
防风林,当年知青们为抗海风袭扰庄稼所植,今已蔚为壮观,成旅游景点。
滴水湖
欧阳田军
滴水成湖变梦乡,春波画卷爱中藏。
青砖岸上车流密,白苇滩边海燕翔。
十里古塘邀月影,千年潮汛诉衷肠。
英雄捍海今何在,化作高楼道道墙。
眺望陆家嘴
张佐义
忆居烂泥渡路花园石桥事有作
髙楼映初日,绮丽益崔嵬。
犹记蜗居事,难忘漏雨灾。
烂泥污石路,陋巷长青苔。
今日凌云处,当歌锦绣堆。
咏浦东陆家嘴
贺乃文
稻田菜地忆郊闉,此日重来感慨新。
风过庄逵车有影,树张翠幕路无尘。
明珠塔丽临黄浦,金茂厦高摩紫宸。
伫望寰区歌远景,中华好梦眼前真。
惊故园巨变
高 刚
忆旧老来成一乐,浦东故宅是梦乡。
烂泥渡路烂泥舞,竹篾草房风雨狂。
追昔因奇天地改,抚今且喜苦根亡。
若将陈迹留星点,大道高楼意更长。
寻根
伍伟民
原南汇县瓦屑乡莲碧花桥村乃予故乡,距市中心近百华里。直至2006年五一长假方首次寻访,盖浦东开发有年,公路直通,来回车程二三小时耳。喜而赋焉。
乡程非远却迢迢,花甲行年始一朝。
初见春田培稻黍,又听流水响渔樵。
心中暗问祖居是,村外雄横高架遥。
最是村人情义好,殷勤问我看花桥。
画堂春·今日浦东
陈繁华
晴波茂苑绿先匀。园区处处开新。半江城邑显精神。商泊来臻。 临海沿江一片,高楼栉比披云。琼田自有插花人。齐唱阳春。
西平乐·崇明秋赋
刘永高
旷野秋浓,淡云气爽,瀛岛色缀平川。雨霁新晴,丰饶乡土,金辉稻浪微翻。想五柳先生到此,梦也飘然惬意,成群跃雀,当空欢唱,几匝人前。更那清河曲岸,芦花放、别致钓鱼湾。 景观苍郁,乾坤美奂;万种风情,千叠畦田。都洒落、香樟透碧,银杏盈黄;树里农家屋舍,夕照炊烟,画境凭谁墨彩填。扬子畅怀,乡愁荡尽,晨涉东滩,暮踏西沙,魅力尤知,缤纷漫醉霞天。
醉翁操·临港新城
陈 青
宏观。东滩。洋山。玉连环。斑斓。巨擘描图震尘寰。两港长桥翩翩。换新颜。艨艟首尾连。鹤翔鹏举五洲欢。 月牵物流,潮涨波湍。电传喜讯,锁定一流争冠。精细毫分三千。极速标追光传。思源兮甘泉。瞻前兮加鞭。复兴望百年。神州终胜伊甸园。
画堂春·春燕归来巢难觅
王汉田
当年曾住外高桥,江边荻叶萧萧。屋低街窄巷阴潮,店铺寥寥。 今岁重回沪上,巨龙破浪惊涛,琼楼林立刺云霄,何处原巢?

诗文品藻
“梦笔”与“生花”
钟 菡
我们现在形容一个人文采富丽,下笔成章时,常用“妙笔生花”这个成语。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太白少時,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这个故事后来又见于《唐才子传》以及各种类书中,最终以成语的形式固定下来。李白可谓古代最富天才的诗人,如果真像故事中所说,梦里笔头生花便是后来诗文扬名天下的先兆。那么,李白是否真的做过这个梦呢?这支生花妙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翻开古人的各种记载,会发现“梦笔”者并不只李白一人。早在晋代,就已有人因梦笔而得以成就文章大事,《晋书·王珣传》云:“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如果说王珣的梦仅仅是个征兆,那么纪少瑜则的确是由梦笔而获益了,《南史·纪少瑜传》云:“少瑜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因为笔是文人用来谋生的工具,而梦到笔多半是文才精进的好兆头。除了自己梦笔,还有因母亲梦笔而生的。比如元代大诗人杨奂的母亲就曾梦到有神人授笔,接着便生了杨奂。既然天赐神笔,命中注定要成为不凡的文人。
这么多人都梦过笔,那么梦笔的始祖又是谁呢?那便是以《恨赋》《别赋》而闻名千古的南朝文士江淹。说起来,江淹梦笔又与其他人迥异。也许江淹的名字现代人已经有些陌生,但若说到“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恐怕就妇孺皆知了。这个“才尽”的“江郎”就是江淹。江淹为什么会才尽?竟然和“梦笔”有关!
钟嵘《诗品》在评价江淹的诗歌时谈到:“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一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大意就是说,江淹在旅舍中梦到一位美男子,自称是晋代有名的诗人郭璞,郭璞向他追讨之前所存放的五色笔,江淹就老老实实地还了他,不想以后再也写不成诗,人们就都说他才尽了。这个故事颇有些志怪小说的味道,但钟嵘特地写入书中,可见当时就已流传开来,多少反映出了一些客观真相。江淹的晚年,确实已蒙受才尽之讥,这跟“梦笔”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江淹的诗文之所以受到当世的重视,是因为他善于模仿前人的作品,在拟古诗方面卓有建树。《诗品》对他的评价是“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江淹拟古诗作能够抓住作家典型的风格,做到形肖神似,在古代诗歌史上可谓鲜有其匹。模拟固然是学诗的一种捷径,但亦步亦趋前人的范式,终究缺少些独特创新,对于个人创作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元代陈绎曾的《诗谱》就曾说江淹“善观古作,曲尽心手之妙,其自作乃不能尔。故君子贵自立,不可随流俗也”。江淹尽管以拟古诗著称,但有他自己个人特色的作品,成就却非常有限。萧统在编《文选》时,选录了江淹的三十二首诗歌,除却拟古的《杂体三十首》全部录入外,其他就只有两首了。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作家不能够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和风格,那么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就不会长远。江淹晚年的“才尽”,从根本上来讲,恐怕也与此有关。“梦笔”只能说是一种灵异化的解释,后代学者对此还有各种看法,但不管怎样,江淹晚期的作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和前期相比。也许是江淹个人苦恼,因而编故事说是笔杆子被鬼拿去了,以此自我解嘲;也许是钟嵘不满江淹总斤斤于模拟,故意写进了这个故事,来告诫后代的学子,若想学好写诗,还要多靠个人的思考和创新,拟古的路子是走不久的。
既然“梦笔”最早是跟“才尽”联系在一起的,怎么后来又成了得才的好事了呢?这个故事在后人的转述中,又发生了演变。《太平御览》中是这样记载的:“《梁书》曰:‘江淹少梦见人授之五色笔,因而有文章,”直到十几年后,才又发生了郭璞索笔,江淹才尽之事。其实,《梁书》中原本没有这条记载,多半是后人的想当然尔,因为有了索笔之梦,自然也应有得笔之梦。这支五色笔曾经带给江淹灼灼的文思,使其文名远扬,最终受到皇帝的赏识。因此,后世才会有这么多文人也渴望在梦中得到这支五彩神笔,免却十年的寒窗苦读,一出手便文思泉涌,佳句天成。江淹死后,流传其旧居处有梦笔驿,即是他当年梦得五彩笔的地方。后人曾赋诗云:“一宵短梦惊流俗,千载高名挂里闾。遂使晚生矜此意,痴眠不读半行书。”人人都想要梦笔而得神助,但须知梦笔也有索笔之时,整天做白日梦而不思努力进取,终有才尽的一日,可谓警醒来者。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李白的故事。《开元天宝遗事》属于小说家类,其中所记的可信度极为有限。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逸闻,也多半是有所因循。李白在当时就诗名远播,后人为了给其天才一种浪漫化的解释,便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很可能也是以江淹梦笔为模版,逐步演化而来的。不仅如此,“梦笔”和“生花”又在后人的频繁引用中两相融合,渐渐混为一谈。如明代何景明的《酬高新甫》诗云“灵云诗成应梦草,江淹笔在更生花”,而《书法离钩》直接便引作“江淹梦笔生花而文章益进”。人们总爱在传说中找寻美好的梦想与寄托,自江淹之后,梦笔便由对才尽的嘲讽变为对天才的渴望,或许家喻户晓的“神笔马良”的故事,也是从这里来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