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子瞳(姜传春),性别:男。生于南国长于北疆,江南的水给了他灵性,北方的风教会他硬朗,天地万物皆可入诗,灵魂独舞时,夜话成行。吟游诗人,现居北京……
【山上山下的故事】
文/子瞳
海拔是变换的高度
你不必介意它的命名
灵魂高尚的舞者
葬在哪儿都能享受清风
花朵不需要万古
每一代随春日而复生
树木参天的时候
寸草对阳光仰望就足够
心生雨露的人
不奢望日日大河奔流
山上山下的故事
懂它时便会如沐春风
…
【今音评论】
忌惊艳的昙花一现
子瞳《山上山下的故事》六段十二行,诗歌以“六”为金,而金藏于“山”。无论是“变换”还是“不必介意”,它都被深埋于土而不失光亮。光亮和“命名”无关,容易形成故事中的精华章节。这时候就是一个“灵魂高尚的舞者。”
诗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可以说的通。比如,通于诗歌叙述人物的选择界定的“海拔”和“命名”之间的关系(参考第一段)。由此,诗歌由“海拔”的开篇切入,同时也履行了担当。
这时候的“故事”就不再流于形式和表面,而是直接提升到生命角度去思考与斟酌(参考第二段)。诗歌叙述人利用了自己的第三只眼睛,继续在探讨自然奥秘与人类命运之间的联系,比如,以固定植物名的“花朵”、“树木”和“寸草”这三种,和“心生雨露的人”在作对应中的有意衬托,对象是“人”。
诗歌的立意在这个地方,比如,立“心生雨露的人”在处事方式上的不惊和不攀。在“日日大河奔流”的司空见惯中也包括一些物欲横流等其它河流。不攀是指“不奢望”,其实也是属于一种自我规避的行为意识,在人物心里面长扬。
如果人物没有长扬意识,也就不会看到和听到“山上山下的故事”。尤其是“山上山下”之间还有一个光芒过于强盛的对比存在。纵观历史,有多少惊艳之辈,犹如昙花一现。
“山上山下的故事”也是两个世界的“故事”。因“懂”而获自由,自由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同时和想不明白的纠结,也形成了对比。对比“足够”和“不奢望”的心态,就其过程而言,如果再想不明白,到后面就直接看不懂了。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香江资讯网2020年度人物评选,荣获国际文艺界文艺传播使者、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卓越终身成就奖、繁荣世界诗歌奖、2020年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家之一。并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