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 会 仁 〈北京〉
近来网上看到有一则笑料,提问“你有没有被一个人深深想念过”,有网友回复说是冯巩,这一条被点赞置顶,看者无不会心一笑。三十多年来,在春晚舞台上,冯巩老师的一句“观众朋友,我想死你们了”,让人感觉亲切,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亲人一般。如今辛丑年“春晚”将至,不知今年还能不能听见冯巩亲切又熟悉的问候。
经常想起小时候看春晚的岁月,大年三十守着一个黑白电视机,春晚在浓浓的年味中登场,在一片脚踏满地的缤纷纸屑和呼吸着烟花爆竹的硫磺味中走向高潮,在春晚“钉子户”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中落下帷幕。那些年,《故乡的云》、《涛声依旧》、《忘情水》、《相约九八》等一首首经典的歌曲至今传唱不衰。那些年,《司马缸砸光》、《昨天今天明天》、《卖拐》等小品带来了无数的欢笑,掌声不断,笑声不断。那些年,相声成为欢乐的海洋,一个个包袱尽情的抖落出来,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那些年春晚的节目精彩纷呈。那些年,虽然物质十分贫瘠,但是精神状态颇佳。那些年央视春晚节目虽然简单朴素,没有现代高科技的华丽魅力,但演员和艺术家们演技精湛,节目精于求精,力求带来每个精品和视觉上的盛宴。那时候的春晚是全家人除夕夜聚在一起最温暖的守候,那时候的春晚是但愿人长久的幸福陪伴。那时候的春晚是饺子就着醋,好看又好吃。
春晩是一盘丰盛的“年夜饭”,春晚是我们期待的“年俗”。春晚陪伴了我们每一个春天的到来,我们有些人看着春晚慢慢长大,我们有些人看着春晚慢慢变老。我也伴随春晚从少年走到中年,从幼稚走向成熟。回首那些青春峥嵘岁月往事,春晚吹响了我们岁岁年年欢聚的“号角”,春晚在新旧交替中带给了我们新年的期盼和美好的祈愿。回想起小时候守在黑白电视机前的时光,经常想起春晚陪伴的每一个春节和家的记忆,想起了家乡的年味,想起了那些年鞭炮齐鸣的阑珊处。后来到了北京,我几次走近了春晚舞台的节目现场,参加过数次春晚彩排和春晚的现场直播,数千名演员和表演艺术家在春晚舞台上精益求精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为之震撼和感动!春晚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份送给全球数十亿观众的春节“大餐”,是全球炎黄子孙的盛世“典礼”。
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乡愁渐行渐远,年味愈来愈淡,春节不再变得那么难以扣动心弦。或许这是因为物质富裕的盛世繁华,或许我们内心深处不再那么对于年的渴望,我们感到年味渐渐的淡了,但是开始于改革开放的春晚“盛宴”,到目前为止成了过年最浓郁的年味,春晩不仅在神州万人空巷,而且在全球耀眼夺目,春晚让春节成为全球人的重大节日。我们也注意到,如今的网络世界对春晚不乏善意的批评声音,那时对春晚的热爱,虽然曾经的春晚至今记忆犹新,如今的春晚往往过眼烟云。那是因为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了,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了,我们变得更优秀了。我们今天的娱乐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我们远离了挤在一起看着“小方格”黑白电视时光,我们离曾经的朴实无华的生活越行越远;虽然不再变得那么多愁善感,我们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对春节变得更加有“仪式感”,或许我们内心深处的年味变淡了,但我们喜爱的春晚越来越好了……
2020年实“鼠”不易。这一年,我们经历了一个魔幻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每个人如履薄冰;这一年,我们蹒跚前行;这一年,我们艰难前进;这一年,我们做时代的勇敢者;这一年,我们的党和国家稳步推进;这一年我们既是幸运者,又是幸福者;这一年,我们都会是“春晚”的主角,在人生春晚的舞台全力的表演,尽情的享受着春节的欢乐。
2021年“牛”转乾坤,我们将迎来一个灿烂的“金牛”年。在这个时代,“春晚”将变得独一无二。大年一过,昨天成为了去年,初一变成了今年。除夕连两年,一年记录历史,一年书写未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盛世,春天快来了,辞旧迎新春晚,让人恋恋不舍的过去,令人无限遐想的未来。
子去丑来腾锦绣,鼠归牛到竞辉煌。辛丑年春晚渐渐的近了,春晚给我们带来了浓郁的年味,春晚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作家网》和《作家》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