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穿越时空的运输
精华热点
从咖啡豆到饮品:穿越时空的运输
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动脉。运输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从生产者运到消费者手上,所跨越的往往不只是不同的地区,还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乃至几乎不同的历史时期。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一书中,记载了咖啡豆变成咖啡饮料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咖啡是如何通过运输穿越时空的。
1870年代,素科努斯(Soconusco)——墨西哥恰帕斯州南部一个偏远地区开始种植咖啡树。这地区人口稀疏,地形陡峭,河流少,只有少数崎岖山路,根本没铁路,经济极为落后。但这里的土壤适合种植咖啡,而且,土地便宜且易于取得。问题是,这里种植的咖啡豆如何能卖到外面?在这连马匹都难进入的偏僻山区,咖啡运输的方式就是靠人背——近乎石器时代的运输方式。人类学家鲁斯(Jan Rus) 推估,有五千名玛雅印第安人,被迫以劳役抵债的形式,各背负五十公斤的咖啡豆,沿途经过陡峭滑溜的山径和数十座索桥,抵达河港,然后运往海边,单程至少需要三、四天。
采取这种运输方式,不是因为纯粹的技术问题(资金、地形、可取得的动力)而不得不如此,而是残暴的劳役制度规定如此。即使在19世纪结束时,强制性劳役仍屡见不鲜,基本上是奴隶制形态。恰帕斯高原上的有钱地主,可以要求玛雅印第安人贡献劳力。玛雅人贡献劳役,以换取低度的村落自治。付劳役的工人只领取少量工资,甚至于没有报酬,因为有些印第安人债务缠身,而债务不因人死而消失,其家人还要负责偿还,他们必须用劳役抵债。因此,用印第安人运货,比用骡子运货成本更低。长长的印第安人龙,背着装着阿拉比卡咖啡豆的袋子,蜿蜒走在热带河谷的小径上。
装着咖啡豆的袋子由装卸工搬上船。货物一运抵纽约,即进入现代化的世界:咖啡豆袋由汽轮运往布鲁克林的纽约港区公司 ,该公司的码头区长4公里,有34座突码头,仓库容量超过184万立方米。20家轮船公司的船定期在这里停靠。吊装一次可卸下10到15个重60公斤的货袋,四轮卡车装满25个货袋后,运到电动起重机旁,改由起重机将货袋转运到三层楼中的其中一层,接着咖啡豆接受抽样检验,卖出,装上火车,因为主要的卡车货运公司都有铁路通往这港区公司。
生咖啡豆由火车运往烘焙工厂。伍尔森香料公司设在俄亥俄州托莱多的工厂,是1910年时全球最大、最现代化的咖啡豆工厂之一。输送带将生咖啡豆从私人的专用铁路线送到伯恩斯烘焙受料斗里烘焙。烘焙过后,经由斜糟倒进冷却器,再从冷却器送进贮料斗,贮料斗里有滤网和去壳器去除杂质,最后咖啡豆送到自动称重机、包装机。这座五层楼工厂里的五百名工人,操作着造化自动化设备,一周可烘焙四十五万公斤的咖啡豆!装袋后的咖啡豆,送到四十州约二十万家店铺贩卖。庞大的货车队负责将烘焙过的咖啡从火车站送到零售商手里。
这些咖啡豆由债务缠身的印第安人亲手采摘,由他们背出墨西哥丛林,最后由当时最现代化的由蒸汽、煤所驱动的汽轮、火车、由电力驱动的输送带、由汽油驱动的卡车,完成其运输旅程。它们不只从一个大陆移到另一个大陆,由一个国家移到另一个国家,还从一个历史时代移到另一个时代。纽约的工厂、码头和恰帕斯的丛林差异何其大,但通过世界贸易,两者紧密连在一块。
其实,即便是现在,这种地区性的差异依然存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究竟消弭了这种地区的差别,还是扩大了这种差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