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的洛济渠,西起长水,东到温庄,流程三十多公里,纵贯于洛河北岸。
洛济渠,一九五四年开始动工,经过无数民工的辛勤劳动,一九五六年建成。以后又经几次扩修,从长水引入洛河水,流经马店、张村、王范、城关、余庄、崛山等村镇,到洛宁与宜阳县交界处,渠水重新流入洛河。洛济渠的建成,使渠道沿线三万多亩旱田变为水浇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后来,又在渠道上建设了长水、张村和崛山几座水电站,让广大民众受益。洛济渠,是新中国成立后,造福洛宁民众的一项重要举措。

洛济渠通水后,清清的水流,顺着渠道,哗啦啦一路欢歌,向东流淌。通过许多涵洞,流过不少渡槽,遇到“跌水”时,水流通过突出的石扳,飞流直下。泛着白雾,溅起浪花,打着漩涡,翻滚向前。条条支渠,座座水闸,为沿线民众浇地提供方便。巨大的水位落差,保障了电站的水力发电。

雨季到来时,渠水会变浑浊,於是,便有泥沙沉积渠底。同时,渠水经过村庄附近,也会有人向渠里投放垃圾。因此,为了保持渠道畅通,每隔一段时间,洛济渠就要进行一次清淤。清淤的时候,沿线各受益村庄都要参加。按村里人口地亩多少,把渠道划分成段,各村分别负责清理一段。

清淤开始后,成百上千的人,拿着箩头钩担,带着镢头、锨,纷纷奔赴各自渠段。整个渠道,人头攒动,连成一线。铲土的、挑担的,形成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有的地方渠沿低,人们便排成队,把装有泥土的箩头,你传给他,他传给你,一直传到渠沿高处。倒掉泥土,重复传递。渠沿高的地方,就在渠沿上挖出脚窝,铲出一小块平地。人在脚窝上站好后,从渠底开始,一锨一锨、一级一级,向上翻土。需要经过三四级倒腾,才能将一锨泥土,翻到渠沿边。渠沿上泥土成堆时,还得派人向低处推平。清淤工作是既麻烦又辛苦的。
最难的是涵洞清淤。涵洞,老百姓习惯上称为“翻水洞”。翻水洞因为不见天日,渠底都是厚厚的淤泥。清除淤泥,需要用结实的帆布做成泥斗,然后把淤泥装入泥斗里。人们挑起泥斗,在洞子里走几十米,再走上渠沿,倾倒淤泥。虽然挑担的人一个接一个,来来往往不断,但由于涵洞宽度有限,不能同时容纳多人,所以一天仍是进展不了多少。
活再难,也得干。有些地方,除了渠底清淤,还要将渠底加深。因此,各工程段,劳作时间长短不一。容易时,几天就可完工,有时候,要干半个多月。等工程验收员验收合格,才算完成任务。

清淤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冬季。一是冬天雨不多,再者冬天人也闲。清淤工地离家远的村庄,人们便带上铺盖,带上锅碗,在工地附近的村庄,找个地方住宿,自己做饭。以便及时劳作。直到完工,才能回家。
有一次,又该清淤。那时候,农村基层组织是生产队,便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劳力到工地干活。干了没几天,下了水雪。道路泥泞,干不成活,大家只好在住地休息,等待天晴。雨雪天,是清淤人最放松的时刻。那时候,可没有手机、电脑什么可供消遣。一伙人,便坐在被窝里,天南地北喷闲话,嘻嘻哈哈寻乐趣。有的打扑克,有的赌输赢。也有人默读小说不吭声。到了吃饭时,生产队的伙上,有稀饭,有蒸成椭圆形的“杠子馍”。虽然干不成活,每天每人一个劳动日的工分照记。因此,大家都很高兴。於是便有人戏称那段时间为“三不怕”:不怕老天下,不怕杠子大,不怕不干啥。

可是说归说,任务还是要完成的,只不过拖延时日罢了。天一放晴,大家马上抓紧时间加油干。等完成任务时,已经是过了“祭灶”了。回家的时候,又逢天下雪,路面雪大厚。冰凌渣子,一踩咔嚓响,路况不好,车也不通了。临近年关,人们归心似箭,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好冒着大雪、背着被子,步行在满是冰雪的道路上。有的甚至要走几十里,虽然辛苦,因为能回家过年,也是满心欢喜!
有时候,清淤工作也在夏天进行。有一年,清淤的时间,正好是暑假,管事的领导便把城区附近的教师也调去清淤。还对大家说:“教师就是书记手中的铁拳,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广大教师同民众一样,吃住在工地。大家不辱使命,头顶烈日,汗湿衣衫,午饭过后,也很少休息,一连干了十几天。除了完成指定渠段的清淤和渠道加深,还把个别渠段留下的“隔子”也给除掉,保证了渠道的畅通。

如今,洛济渠又要清淤了。不过,如今的清淤,已不同于往年。停水后,轰隆隆的挖掘机,很快开进渠内,将渠底杂物聚集在一起。高耸的机臂,把污泥浊水一斗一斗,倒进渠边等待的运输车里,由运输车运往远处。较以前人工清淤,方便多了。省却了无数人力。
现在,洛济渠县城段,已经成为一道城市风景。渠沿周围,用水泥整固,又有美观的石栏杆围护。人们早晚闲暇,可以凭栏观水,静听水流欢唱。“新华水电”还多处设立警示牌,提醒人们随时注意安全。其它地方的渠道,护理也很到位,大家只要注意保护,洛济渠的水流,将会畅通无阻,长期造福沿岸各地的百姓。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