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文学报好书榜:
总有一本书
开启你五彩斑斓的2021心灵之旅
来源:文学报


文学报好书榜
新年已经过了两周,在这两周里,气温的跌宕起伏好似过山车,细想之下恰似人生——总有一些特殊时刻,有彻骨的冷,又有一些时候,在寒冬中竟会迎来春天般的暖意。
如果说新年伊始都是做计划和发愿的时候,那么行至一月中旬,你是否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新年愿望“起步”了呢?若一如既往地忙碌,那么从一本好书开始这长长的旅程,也是不错的——它既不容易成为沉重的负担,又能在任何时候向你焦躁的心灵伸出援手。今年,我们的工作依旧是读书、大量读书,寻找那些真正带来心灵震动的作品。愿这些使我们的新年阅读充满色彩的作品,也能给你带去感动与些许慰藉,那么,就足够了。
1月好书榜
虚构
《有生》 《扑火》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糜骨之壤》 《喀耳刻》
非虚构
《不践约书》《古史六案》《耶利哥的玫瑰》《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弃猫》《植物》《四季便当II》
(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类
《有生》

胡学文/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何晶
人们感知时代流变,直面曲折起伏的生存命运,也自有对抗命运的精神和韧性。
“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这必然不是一个容易的命题,而这又是中国作家乐于挑战的主题。“有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祖奶”于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间叙述的自己的百年人生,牵连着五个由她接生的人的视角和以他们为底色的千千万万的历史进程中的个体们,人们感知时代流变,直面曲折起伏的生存命运,也自有对抗命运的精神和韧性。
生亦对应着死,祖奶接生婆的身份显然具有寓言式的意味。不难看出,《有生》是作家的“野心”之作,我们也会寻觅到它与上世纪八九十代这类主题小说的内在连续性,但站在当下,胡学文显然有自己的考量,“小说写的是思想的表情,而不是思想”,他选择自己的路径抵达这个宏大的命题。
《扑火》

张天翼/著
中信出版集团

李凌俊
当你在阅读中开始思索“何为真实”时,或许就抵达了世界永恒的真相。
《扑火》可以算作我心中2020年的“遗珠之作”,读到它时已近年末,但那种新奇的阅读感受一直萦绕在心里。读《扑火》的感受有点像看比利时超现实画家勒内·马格里特的画作:一块悬浮在空中的石头、一条戴着珍珠项链的鱼、如雨般从天空中降落的人……每个局部细节都高度仿真,但组合在一起的画面却如梦如幻,充满神秘感。
小说有个致敬一千零一夜的结构:想要自我摧毁的高智能机械人里瑟,受人委托照顾多次自杀未遂的人类少年H。在病房里全息投影仪虚拟的海边,里瑟为H讲了11个奇幻、或者说有点古怪的故事,这些故事写法各有不同,但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执拗、拒绝妥协的人。漫长的陪伴后,里瑟和H打开心房,互相交换了自己的故事。
作者张天翼绮丽的想象力当然值得赞赏,但她的想象力并不是一味天马行空,而是尽量保留了耐人寻味的“真实性”,仿佛进入镜中世界,生活还是生活,但边界已经模糊,某些熟悉的东西发生异化,那些被遮蔽的部分让现实成为了谜,当你在阅读中开始思索“何为真实”时,或许就抵达了世界永恒的真相。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周恺/著
译林出版社
他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写很小的我,而是自觉地在追问:虚构的作用何在?

袁欢
小说集里的作品写于周恺长篇小说《苔》之前,两者在精神气度上有类似的指向。诗人韩东说周恺关心的主题足够宏大、深邃,这一点我很认同,比如这些虚构叙事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一脉,他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写很小的我,而是自觉地在追问:虚构的作用何在?
喜欢侦探、推理、悬疑等元素的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阅读的快感,喜欢纯文学的读者也可以找到一份“诗意的纯粹”:那种关于孤独与自由的书写。而我阅读完的第一感受竟然是周恺果然也适合做类型剧的编剧啊!
《喀耳刻》

马德琳·米勒/著,姜小瑁/译
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张滢莹
这样的情节在希腊神话里太过普遍寻常,以至于我们时常忘记故事本身的多重现代含义。
希腊神话中的喀耳刻是太阳神最为古怪的孩子,酝酿出了巫术。出于对这种力量的惧怕,宙斯将她流放,她不得不和许多神魔鬼怪周旋。这样的情节在希腊神话里太过普遍寻常,以至于我们时常忘记故事本身的多重现代含义:父权桎梏和挣脱、原生家庭问题、女性的独立、生育权等等。
这本作品常让我想到莎翁重述系列里那些名家对于古典作品的再演绎——故事的内核有无数种被讲述的方式,相比于优劣之分,气场合不合显然更直接。对我来说,如果说希腊神话本身拥有骨骼和血肉,那么它所拥有的则是丰盈具象化的外表和坚硬、足以对抗外界纷争的铠甲。
《糜骨之壤》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何娟、孙伟峰/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傅小平
她讲着讲着就讲出了为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前瞻性和未来感,也就把它“讲”成了一部有别于传统的,颇不寻常的小说
托尔卡丘克借女主人公雅尼娜之口说,脚上藏着关于人类的所有秘密,它能告诉我们是谁,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小说里非法狩猎的“大脚”却是从一开始就死了。托尔卡丘克像是要给我们讲一个带有反讽色彩的悬疑故事么,她确实是一反过往“星群式碎片写作”手法,以线性推进的方式,极具画面感地讲了一个看似古老而传统的故事,但她讲着讲着就讲出了为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前瞻性和未来感,也就把它“讲”成了一部有别于传统的,颇不寻常的小说。
非虚构类
《不践约书》

张炜/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冬夜炉火旁,听一个“语言的刺客”讲述自己的沉思,周围的人非常确信,这堆炉火永不会熄灭。

郑周明
作家马尔克斯曾赞美诗人阿拉贡,将诗歌定义为人类存在的唯一实证。这句话自然引起了作家张炜的共鸣,他多次说自己在小说跋涉之路上,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诗,“诗能够比虚构跃升到更不可以触摸的高度和秘境中”。这期间,他以散文阅览了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和他们的坚持与坚固相遇,在书架上落下许多诗歌篇章,最终或许只是挑选了一部分,在跨年之交出版了长诗新作《不践约书》。在这部作品中,张炜调动了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打造出一个开放想象的复合性诗歌文本。
不践约,而心约,这部长诗完成于半年多半封闭下的疫情生活,它既有张炜对身后半岛文化美丽与深刻丰富的提取,也包含对历史和当下现实的直接感受。超过一年的疫情,让全球读书界都更多依赖着记忆与历史这样的话题,人们习惯了隔屏问候朋友,也更信任在家庭内部完成交流,阅读这首长诗,很容易形成一个幻觉,在冬夜炉火旁,听一个“语言的刺客”讲述自己的沉思,周围的人非常确信,这堆炉火永不会熄灭。
《古史六案》

李洁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凌俊
读李洁非的历史著作总是有一种看侦探小说般的快感,这本《古史六案》也是如此。
上下五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记载,悠久的良史传统,成熟的修史制度,成就了中国史学的发达,也衍生出文史结合的写作方式。但即便是如此完善的系统,也难以避免含混和疑难,哪怕是一些已有定论的“史实”,细究起来也会发现种种歧杂、矛盾之处,这种复杂性,也正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喜欢历史的人大约都对“真相”有一种探求的本能,淹没在众说纷纭、立场各异的史料中的真相,需要研究者有慧眼去探究。
读李洁非的历史著作总是有一种看侦探小说般的快感,这本《古史六案》也是如此,书中涉及的六案:焚书坑儒与挟书律,建文帝的失踪、下西洋、王安石变法、盐铁会议、《老子》作者及书,都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事件,同时却又在细节上充满了不确切甚至未知的因素。李洁非的写作不预设立场,以史料为支撑,作显微镜式辨察与破解,梳理甄别各种细节,以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证据链,一步步逼近历史真相,既有史家的理性客观,又有文学的叙事自觉,提供了兼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学术性的阅读体验。
《耶利哥的玫瑰》

[俄]伊凡·蒲宁/著,冯玉律/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傅小平
他始终不曾放弃书写,而是执着地让文学的“玫瑰”开得绚烂。
此“玫瑰”非彼玫瑰,“耶利哥的玫瑰”虽然名为“玫瑰”,实则是一种沙漠藤蔓植物。有说是此“玫瑰”被旅人拔走,带到异国他乡,即使是沦落尘埃,只待浸到水里,又将迸发出勃勃生机。蒲宁何尝不是如此,不得已离开故土后,在多少年里孤独、彷徨、落寞,乃至被世人遗忘,他却始终不曾放弃书写,而是执着地让文学的“玫瑰”开得绚烂,他遍览世界各地后写下的游记就更是夺目了。在这些文字里,蒲宁不只是写下了如诗一般美好的景致,更是写下了他对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广博人生哲理的思索。
《重症监护室的故事》

[英]马特·摩根/著,苗小迪/译
译林出版社

张滢莹
几乎每天你都会在这里遇见生死攸关的一刻,构成了一个个缩微版的终极人生。
我真的是很爱看医疗题材,从电视剧到纪录片,以及近年来几部纪实书籍几乎都会看几眼。医学现场有着最深刻的人性,和最无解的纠结——因此我总觉得,医院也是最容易诞生哲学家的地方。在冠以“医学人文丛书”的这本非虚构作品里,重症监护室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场域,也是最令人震动的故事的发生地。但这样一个场所究竟如何生成,如何运作,医生和护士又如何在一次次和死神的拔河中获取经验,以促成整体重症医学的发展?在重镇监护室工作了十多年的医生马特·摩根以这样一本于探讨生死边缘时救治的措施与机制、人性与情感的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密又鼎沸喧嚣的小宇宙——几乎每天你都会在这里遇见生死攸关的一刻,构成了一个个缩微版的终极人生。
《弃猫》

[日]村上春树/著,烨伊/译
磨铁·花城出版社
再多元的表达也会在现代媒介的局部放大下出现偏移感,这是我在关注到近两年村上接受全球媒体专访时注意到的一个现象。

郑周明
跨过70岁的村上春树,为外界抛出了一部不长却深厚的新作,《弃猫》是他在父亲去世十年后才开始敢于去回望去触碰父亲参战经历的散文。爱猫的村上,回忆起了童年时那只不小心走失的爱猫,也仔细梳理了父亲的成长经历。这本书是一个真正的入口,去理解村上在过去小说中为什么频繁涉及到战争与中国意象,也可以理解他多年来表达对战争反思的声音,这在日本作家中是非常罕见的。
在中日两国许多年轻读者眼里,村上春树已经是一个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潮流大叔了,黑胶唱片、爵士乐、跑步、电台,这些都在稀释他作为作家的内在表达,再多元的表达也会在现代媒介的局部放大下出现偏移感,这是我在关注到近两年村上接受全球媒体专访时注意到的一个现象。
《植物》

[英]蒂莫西·沃克/著,张雪/译
译林出版社

何晶
似乎没有哪一个时刻,比当下更让人们意识到,理解自然何其重要。
如本书推荐者、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所说:我们在追寻植物是什么的答案时,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谁。似乎没有哪一个时刻,比当下更让人们意识到,理解自然何其重要。植物、自然与人类,这个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生命哲学基础上的关系,指向的是永恒的探寻:人是什么?人与外部的一切如何并存?本书以科普的方式,从植物的起源、进化、繁殖生存至植物的智慧,详细剖解了植物这种与人类殊途同归的生命形态。什么是植物?种子如何萌发,叶片如何伸展,它们内部又刻着何种基因?这些看似简单却实际上难以作答的问题,或许本书将给予一个答案。
《四季便当II》

[日]吉井忍/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读这样的书,似乎总能幻想自己哪一天也能拥有做出美食的妙手。

袁欢
一本温暖“可感”的书,饱含踏青回忆的草饼便当,高中最后的便当“味噌炸猪排”,作为家的象征的关东煮便当,让人体悟“活着的喜悦”的法式吐司……读这样的书,似乎总能幻想自己哪一天也能拥有做出美食的妙手,而这本书更打动人的地方是作者的文字,可以感受到食物里的生命故事与季节流转,以及名为“日常”的幸福感。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出版书影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