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文明之灯始终引领并照亮着人们前进的道路和前行的脚步。这些至善至美或大德大道之人,在某个方向或某个领域创造了非凡的伟业和成就的人,我们称之为灯塔之光,后人往往尊其圣人。比如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就有其各自的圣人,在文治武功方面也有至圣之说。
我在这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书圣“王羲之有关的所见所闻。
中文方块字特别是书法的美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一种美。从甲骨文、篆隶到楷行草宋体的千变万化,无不透出线条变化和结构不同的美学,这其中最被后人推崇的莫过于王曦之的行书《兰亭序》,称其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真迹早已无从观之,但唐及其以后的历朝历代的摹本都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书法大家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或多或少都欣赏和临摹过,也是千百年来书法界无法企及的一座书法珠峰。

对书圣的了解除了中学时期老师的零星提及外,更多详情那是十多年前业余时间喜欢上练习书法的日子。那时由于心性不够静,练习一段楷体后,便喜欢上行书的相对率性、飘逸与自在。所以对《兰亭序》可谓顶礼膜拜,从中知道了《兰亭序》的前生今世和背后的故事,什么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大家《兰亭序》墨迹摹本也略知一二。
只可惜练习一年有余,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得不搁笔另寻他好。一晃十多年而过,但心中对书圣对兰亭的情和爱却始终未减。
庚子冬月,解甲归田,闲身自在,时值小寒,天寒地冻,午餐后未时末,邀友自台州所辖仙居驱车赴甬,悉闻杭绍台高速通车,按屏导航改走新途,申时过绍兴嵊州东,惊见路牌标"王曦之故居"景区,遂临下高速欲访圣地。

自下高速口改行省县道往东至圣地约四十华里,乡间路窄,车流如鲫,路旁水杉犹如排兵布阵向远山延伸。近酉时夕阳挂峰头,终到圣地,景点入口空无一人,检票口正准备封门,吾急与管员诉其远道慕名而来,予以通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算破例开放便之门。
书圣故居有其二:一位于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此为其出生地,书圣长至五岁便随父南迁至会稽山阴(今为浙江绍兴)。另一处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原为王羲之故宅并卒葬此地(晚年隐居处)。
此处群山环抱,四季常翠,倚靠瀑布山南麓,面对五老山(又称笔挂峰),依山建有金庭观、书圣殿、右军祠、雪溪书院、潺湲阁、王羲之墓、墓庐、书法园林、书画长廊等。

金观庭原为王羲之故宅,其五世孙王衡于此舍宅为观修炼,唐高宗时赐名为金观庭。观前千年古柏、百年古樟茂盛苍翠,赋予冬日别样生命。观内建筑重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仍保留了魏晋的建筑风格,尽显古朴典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尽显韵味。
庭院两侧是书画长廊,廊内汇集了大量与王羲之有关的墨宝和画作。书圣殿内正面是王羲之夫妇坐像,两旁是他们的八个子女立像。书圣殿旁有个巨大的石台树坛,曾经是王羲之亲手种植的古柏,可惜近二千年的古树还是寿终正寝亦随书圣而去,枯木现静静地横躺在庭院的角落,任凭岁月风吹雨打。金庭观后面是一座书楼,匾额上写“雪溪书院”,为王羲之归隐金庭后所建。他在此与好友名士写字作画、吟诗饮酒。看这建筑应该是重新装修。书楼右侧是右军祠,祠的正殿有一尊王羲之的木根雕像。

金庭观的西侧是一条山润溪流,听说雨水充沛季节,瀑布山上的悬崖便会高山流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甚是壮观,幽谷逸林下的泉水曲水流觞,似有《兰亭序》意境的再现,只可惜数九寒天,小溪冰封凝流,站在"潺湲阁"亭中给人以萧瑟之感。
金观庭的东侧是一座清道光年间建的“晋王右军墓道”石坊。穿过石坊沿鹅卵石铺就的墓道便是通往王羲之墓。
王羲之墓之造形类似于西湖边的岳飞墓,墓用青石板砌成圆形。墓前是一座单檐挑角的方形石亭,亭中竖立着一块青色墓碑,正面是“王右军墓”,背面是“大明弘治十年三月二十五日吉旦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囗囗重立”,碑亭石柱上刻有“一管擎天笔 千秋誓墓文”。

墓前两侧立有诸多石刻碑文,如隋代永欣寺沙门尚杲遵其师遗嘱,于大业七年(611年),来到金庭祭扫王羲之墓地并写下的《瀑布山展墓记》,有1997年日本天溪会友人抄写的王羲之《兰亭序》石刻碑及栽种的樱花树。也有嵊县人民政府1963年立的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羲之墓”和1993年“首届全国羲之杯书画诗联大赛碑记”等。
拜谒过王羲之墓,绕道返回时看到又一块碑,碑文是日本僧人静慈园题写的诗:“风信源源继禊亭,笔歌墨舞赋流形。日中书圣千秋业,共此越州山水灵。”还有一座了达禅师之墓。

墓道旁还有一个土坯房的小院,牌子上标明这是“墓庐”,是王羲之子孙守墓尽孝住的地方,现墓庐主人为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六代裔孙。室内生活用品极其简易,后侧一幢士坯平房看似有人居住,从正厅探头往里屋观望,只见偏房微弱的灯光下坐着一位背影老者。为了不打拢长者清静,我们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轻身后退出厅房返回。
遥想1600多年前,也就是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王操之由无锡徙居绍兴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的热闹高雅场面早已一去不复返,原有的生活场所历经沧桑,几度损坏复建,少了原本的相貌,就像《兰亭序》的真迹与摹本。
这里既要感谢唐太宗,是他组织了当时最顶级的诸多书法大家纷纷临摹,让不朽神奇的《兰亭序》发扬光大,家喻户晓。这里又要"批判"唐太宗,那因为他太自私,怎能一人独享《兰亭序》而带入墓中,给后人太多的遗憾 ……
夕阳已西下,天色昏晚早,王羲之故居对面的笔挂峰还是色彩斑斓,这也预示着书圣的字和人品官德依旧被人们敬仰和推崇。听说书圣的后人如今集中居住在一个叫华堂古村,就在附近,也很有古韵和文化,只可惜我们要赶路,期待下次再过去看看和探访。

(图文/石润居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