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月霞, 中学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集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生活 创造》《福建教育》《厦门教育》《集美风》,厦门日报晚报等。爱旅游,爱阅读,爱写字,渴望凭着文字,与你,与世界自如地交流。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优雅》、《一杯茶的幸福》、《最美的时光在路上》,厦门女作家合集《遇见》。



老挂钟
今天回娘家,中午睡在妈妈的大床上,正迷蒙蒙快要进入梦乡时,一阵钟声固执地响了起来,“咚咚,咚咚”,整整响了12下,那钟声,仿佛从遥远的岁月里传来,熟悉而又陌生,一下子把作徊在梦境边缘的我拉了出来,又把我推回到遥远的记忆里去。
那挂钟就挂在客厅的墙壁上,从它进入我家的那一刻起,我就叫它小笨钟。那真是一个很笨重的钟,外壳是木头的,木盒子里有钟盘,有摆锤,随着那摆锤的摇动,传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木盒顶上,是一匹飞奔的马,整个钟看起来,很是古朴,美丽,是当时我们家最值钱的一个宝贝。
记得那是1984年,我们家刚刚盖了新房,新房就在村口,孤零零的一座房,周围没有邻居,家里除了简单的两张床,一张饭桌,几把椅子外,什么也没有,最主要的是没有钟没有表,不知道时间,只能从日升日落知道又一天过去。家里有三个上学的孩子,没有钟真的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会迟到。所以,尽管为了盖新房,家里已经倾尽所有,还欠了债,但妈妈还是决定买一个钟。

因为钟大,声音响亮,大家比较看得清,听得见,还有钟样式古朴,漂亮,挂在新屋里还可以当摆设。
当时,三舅在龙海角美工作,买钟的事就托付给了他。记得那时,父亲用自行车驼了一袋花生去角美集市上卖,拿到钱就去找三舅,请他帮忙买钟。记得那钟要68元,那一袋花生换的钱还不足以支付,还差12元钱,是三舅先用自己的工资帮我们垫上,才买回那台钟。那12元钱,父亲卖了好几天的菜才还上。
挂钟买回来了,我们的生活开始跟上时间的脚步,挂钟每逢半个小时就要响一次,刚开始它一响我就要跑过去看看时间,渐渐地我习惯了它的存在,它的声音,它响或者不响我都不会去注意。而现在,整整30年过去了,它还在走着,还在响着,只是,它真的老了,有些卡了,渐渐会越走越快,要妈妈扯一下挂锤,他才能正常走动,但它还是迈着步子坚持走着,把时间不知送到哪里去了。



代步
写下这个词,我感慨万千。代步,国语词典里解释为“代步行的工具。如船、车、马等”。而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在整个成长岁月里,总觉得寸步难行。上小学时,我的活动范几乎都没走出居住的村庄,只在过年过节时跟着外婆到隔壁村的姨妈家。
上初中,学校离家七八公里,两地之间的路都是弯弯绕绕的小土路,还要攀爬两座小山坡,穿越三个村庄和一大片田园。同学中只有一两个可以用自行车代步,其他大部分人依然只能靠两条腿来回。记得那时,每天一大早,我就起床吃好早餐,快步走路去上学,走到学校总是满头大汗。春雨绵绵的日子,走路上学特别辛苦,最难受的是脚,塑料凉鞋因为天冷而变得硬邦邦,得脚生生地疼,高高低低的山路泥泞不堪,有的地方还会被水淹没。我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小心翼翼地走,往往走到学校,浑身都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高中到灌口镇就读,离家有十几里。光靠走路走不到了,但家里也没钱为我买一辆自行车。我只能住宿,每周回一趟家。每个周日下午我都要走五六公里路,到过扳洪塘村公交站搭车去学校。每个月初要背二十五斤米去交给学校食堂,还要带一周换洗的衣服,和配饭的菜,还有书包等等。每次背着米,提着盆盆罐罐,总觉得自己像个刚刚进城的农民工,要多土有多土,每次走到学校,也都是满头大汗,狼狈不堪。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读完高中,考上集美师专。去学校报道那天,父亲费了一番功夫,才打听到堂姐夫要开拖拉机去集美,于是赶紧提上大包小包,坐上堂姐夫的手扶拖拉机,一路从我的小村庄,经集杏海堤一路颠簸到集美。那时的公路坑洼不平,拖拉机也不稳,我坐在车里,如同在海上行舟,总感觉身体时而蹦高,时而落下摇晃不已,肠胃里好像翻江倒海,还没到校门口,我便哇哇哇,吐得直不起身,幸好不多久就有车通到我们村口,我每周可以搭小面包车来回学校与家之间。
1993年我从集美师专毕业,回到母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那时教师的月工资是305元,除去生活费,我攒了三个月钱,才终于买了一辆欧伯克26寸自行车,我特地到镇上派出所挂了牌照。
有了这辆自行车,我回家或者去家访就方便多了。这辆自行车伴我渡过三年岁月,后来我调到另一所学校去,买了一辆摩托车,有了一个自己的家。摩托车成了我们的代步,上街买菜、送孩子上学,回娘家婆家,都离不开它,周末也是它载着我们一家三口游山玩水,伴着我们渡过许多快乐的时光。2009年,我们按揭买了一辆小车,有了小车,我们开始自驾出游,生活品质提高了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代步也发生着变化。如今,我出门要么开车,要么坐地铁,出远门就做动车乘飞机,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无论世界有多大,只要想去,没有什么去不了的。代步的变化,让我们行走的半径更大,生活更有品质。







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化传媒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