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大鼓书艺人李传清
文/ 王桂平 杨玉华
李传清,山东济南柳埠镇涝峪村人。当过农民、工人,但他最钟爱的就是大鼓书说唱艺术,退休后创作《山乡巨变》、《郭小郭出车》、《张大嫂上坟》、《东北峪》等作品,先后获得济南市农民艺术节银奖,济南市民间创作突出贡献奖,历城区民间演出等多项奖励。
笔者有幸与其相识,听到其从艺的一生,颇为感慨。

李传清1937年出生于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没有上过一天学,在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的文艺细胞从小就得到展示,爱好听戏曲和歌曲,并且喜欢唱上两嗓子,在村里颇受大家的喜爱,因为不论是在地里劳动,还是在修水库的工地上,他都是活跃分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休息的时候大家都让他唱上一段,说唱就唱,一点都不打怵。他虽然不识字,但记性特别好,别人唱出来,他就记住了;他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乐谱不识一个,但只要听过一遍的乐曲,他就能演奏出来,大家对此称赞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知道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他上夜校,跟着别人学;从不识字,到逐渐认识字,到能记会写,到能创作,并且自编自演,渐渐地,他在农村已经小有名气。
也许是上天垂青那些有天赋的人,41岁那年,李传清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期。历城铁厂进农村招收工人,他们看中了李传清的才艺,破格招收他为工人。进厂之后,他认识了很多曲艺名家,不断地向他们学习,大鼓、坠琴等乐器他都能弹得有模有样,深受大家的欢迎,他的节目成了厂里每次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

60岁时,李传清离开了工厂,退休回家。回到农村的他,更是闲不住了,农村的发展变化、美丽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记录农村的变化,书写内心的喜悦,创作了许多精品,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李传清在九顶塔民族风情园扮演“包公”的形象早就深入人心,群众很喜欢他,都见面喊他“老包”。
2005年12月17日,山东省庄户剧团暨2006年全省文化下乡仪式在柳埠镇举行。当天一大早,北风凛冽,寒意逼人,柳埠大集上却是人头攒动,热闹异常,四里八乡的群众都跑来观看,他们更要看看“柳埠民间艺术家”李传清的大鼓书表演。这天,李传清穿上了历城区文化馆何庆亮馆长专门给他定做的彩绸大褂,把以前支大鼓的三根竹竿也换成了新买来的支架,就等着演出开始。身材魁梧的李传清虽然参加过许多演出,但是作为民间艺人参加省里的活动,穿着新装的他,还是有些紧张,不小心还把大鼓的支架弄翻,惹来乡亲们善意的笑声。演出的时间到了,他稍作镇定,清了清嗓子,敲起鼓点,唱出气势,一曲大鼓书《山乡巨变》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变化,台下掌声雷动,喝彩声不断,农村也出了“艺术家”。这次演出很成功,他也受到了表扬,后来又多次参加市、区的活动,获得了很多荣誉。
其实,他演出所用的乐器都是自己筹备的,大鼓、坠琴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没有向政府要过一分钱;大鼓的支架是自己动手用三根竹竿支起来的;衣服就是平时穿的,代步工具就是一辆起了多年的摩托车,虽然简陋,都没有影响他演出的热情,照样赢得了群众的喝彩声,在南部山区的村民都认识了他。由于他参加演出的时候,经常骑着摩托车参加。年龄大了,家里人不放心,劝他说,“不要演了,又不是没有退休金,你就是闲不住......”但是谁也拉不住他啊,他的热情不减,壮志犹存。
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2014年的夏天,李传清到附近村庄演出时,被一辆汽车撞伤,司机肇事逃逸。多亏了好心人把李传清送到医院抢救,幸好医生抢救及时,这位老人才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脑部受伤,说话已经大不如前,记忆力下降严重,出现小脑畏缩的症状,有时连家人都认不出,再也不能从事自己一生的钟爱的事业了,但是当大鼓、坠琴等乐器给他时,竟然找到了鼓点,准确的打出乐曲,可以不如成从前,让人惋惜不已。
文化在于传承,事业在于坚持,一个喜欢大鼓书的农村人奋斗了一生,留下了一段段的故事和传说,更多的还有农民的掌声。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