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说"一字之改"
文/张正军(黑龙江)
"千古文章一大改"。此话谁说的?不管是谁说的我以为此话经验之谈,经典之言。
文章主要在改。无改天下无好文章。对我此言有人会驳之曰:错!王勃的千古奇文《滕王阁赋》就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听说他改而又改了吗?噢!这先生说得好驳得妙,我同意。王勃何许人也?唐初四杰之首。少小时就文笔超群,出类拔翠。博览群书,通晓古今。被称为神童名闻遐迩,十六岁进士及第。他写《滕王阁赋》此行云流水,气象万千之佳作大作时也只有十四岁。天下奇才,凤毛鳞角。岂非凡人可比之?我上边之言只对芸芸大众也。
我今天与大家探讨的是文章不但要改而且只有改方可出奇效。下边仅以两例与您同榷。
例之一:说的是与清末大政治家,湘军领袖曾国藩 有关的一件事。曾国藩当年有个部下叫李度元的,文人出身不会带兵打仗。屡屡吃败仗,损兵折将令曾国藩十分气恼。决定上奏章弹劾他。这份奏章未发出被一位幕僚看到出于同情李度元特向曾国藩求曰:"恳请大帅容卑职对您奏章略作稍小改动,望大帅恩准。"曾国藩思曰:修改文章本是幕宾的职责所在。于是点头应允。奏章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屡战屡败。这幕僚只对它略作改动。怎么改的?他只把"战"与"败"调换个位置,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列位不要小瞧这两字位置调换之稍小改动,其内涵前后大相径庭。前者突出个败字,斗志丧尽,辱兵悮国必当惩办。而经修改之后者则突出个"战"字。那种忠勇可嘉,永不服输的精神跃然纸上。上头看了这个奏章后完全改变了曾国藩的初衷。李度元免于惩罚。这个结果是曾国藩始料不及的。也由此看出这幕僚功力不凡,他同情李度元的目的达到!这是否可以说明文章"改"之必要重要?
例之二: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是一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戏剧,也是明清四大奇案冤案之一。冤到啥程度?如果没有翻案的话与六月雪窦娥冤堪有一比。
杨乃武清末江南名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举人出身,人正派忠厚。小白菜普通家庭妇女。两人清清白白啥事没有,只因两家近邻,相互來往多了些,竟被不怀好意的歹人愣给鼓捣成了一桩举国轰动的大案,冤案。狱中的杨乃武多次上书申诉均被一一驳回维持原判。这意味着什么?杨乃武小白菜两颗人头终将不保。最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直接上书给慈禧太后老佛爷。杨乃武恨愤满胸淋漓大笔痛斥社会黑暗暗无天日。其中一句说道:江南无日月,神州无青天!杨的老师看到后,改动一字方准发出。老先生深谙世故。把黑暗社会各色人物看得透而又透。他提笔把杨书中的两个 "无"字后一个改为"有"字。变成:江南无日月,神州有青天。这一"有″字之改非同小可。这个"有"字价值千金万金。正是这看似普通的一个"有"字它把这惊天通天的大案要案给彻底颠覆。给杨乃武小白菜一个清白,给天下人一个明白。给贪官污吏一个痛击。为啥这小小"有"字之改如此神奇?因为同样杨乃武的这位老师他把"老佛爷"的心理也吃透了。她不仅贪图权势,更贪图名誉。无论身前身后她都要落个好名声。所以当慈禧看了这个″有"字之后很高兴。她要作这神州的"青"天。正是她这个心理驱使才决心翻案。否则这个铁案绝无回旋余地。"官向官吏向吏,老虎向着把门的。"这俗语把旧官场说得再透彻不过了。慈禧太后也绝无例外,她也是偏护她的官员的。因为这个案子它牵扯了太多的官员。上上下下不少于五六十位。这么多官儿纷纷摘顶子,坐牢,流放……在大清历史上绝无仅有。看来杨的老师"有"一字之改太值钱了。否则慈禧怎肯下如此大之决心。
余之小拙文再次说了文章修改之重要必要。不知您认为何如?我是深以为然!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姓名:张正军,1944年生,1962年参加教育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小学负责人,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8年退休,远方诗人协会会员,黑龙江诗词协会会员。

【主播简介】赵仁娟。爱好朗诵,想用朗诵向您传达世间的所有喜怒哀乐,感谢您支持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