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 年
贺纲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我童年时代挂在嘴边的民谣。从这首民谣的开头,不难看出当年小孩子盼年的急切心情。回想小时候盼年的滋味,就像民谣里表述的一样,盼望过大年最主要是吃年货,还有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穿新衣、压岁钱、拜大年……
过大年是具有5000年历史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既是人生岁月的记载,也是时代发展的写照。
我小时候正赶上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吃穿都是靠定人定量凭票证购买。尽管如此,人们也会把年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模有样,年味十足。
过年是由买年货、做年货、吃年货三部曲组成。年味从买年货开始。在买年货的头天晚上,父母要把买年货的票证、现金、兜子准备齐全,在供应票的后面用铅笔标注上是买什么东西的。由于父母怕我们小孩子买东西出问题,买年货都是选在父母星期天休息的日子集中购买,而我们小孩子的任务是排队和拿年货。第二天早上,我们兄妹三个按照父母的分工,到国营的商店或粮食供应站去排队,到了交票交钱购物的时候,我们排队的任务就完成了。由于排一次队只能买一样年货,所以要想把年货买齐了,就是我们兄妹三个齐上阵,每年买年货都是起早贪黑。尽管有的时候排一次队需要个把小时,但是却一点也不觉得累,有一种排上队就能买到年货、买到年货就能吃上好东西的希望寄托。我排队买年货的感受就是劳极乐极。
那年,有个和我一起排队的阿姨,轮到她买肉的时候,肉票找不到了。她坐在地上拍着大腿放声大哭起来:“我肉票丢了。没有肉,我们家怎么过年啊!”肉票是不给补发的,丢了肉票就意味着过年没有肉吃。撕心裂肺的哭声感动了一个大伯,他给了阿姨半斤肉票,又有一个老人给了阿姨半斤肉票。我的母亲也给了阿姨半斤肉票。阿姨感动的由坐在地上变成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真正把年货吃到嘴里,要从做年货开始。虽然城市没有农村杀年猪、宰年鸡那么火爆,也是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我们家做年货从灌肉肠开始。灌肉肠可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如果把灌肠原料调和干了,煮熟的香肠硬硬的无法吃;如果调和稀了,煮熟的肉肠软软的刀切不了;如果肠皮里灌多了调和的原料,原料就会把肠皮撑破冒出来。我家第一次灌肉肠就经历了多次调整灌肉肠原料的折腾,才摸索出正确的配料和灌注比例。由于第一次没有灌肉肠的经验,弄得满锅都是不带皮的肉肠。母亲只好把漂浮的没有皮的肉肠盛出来分给我们兄妹吃,这也让我们有了提前品尝年货的机会。虽然肉肠的食材以淀粉为主,只有少许的猪肉丁和配料,可感觉特别香。
烤猪头也是做年货的重要内容。猪头也是凭票供应的,人口多的家庭能买一个猪头,而我们家只能买半个猪头。烀猪头之前必须先烤猪头,烤猪头是把猪头放在炉火不太旺的炉台上烧掉猪毛烤出头油,然后再用事先烧热的炉通条伸进猪鼻孔里、猪耳朵眼里等炉火烤不到的地方烙掉猪毛,这时烀熟的猪头肉才好吃。可是烤猪头时发出的烧焦味令人窒息,我家每年都是我的哥哥抢着烤猪头,哥哥年年烤猪头,可是他却不吃烀熟的猪头肉,原因是烤猪头时被烧焦气味熏的,闻到猪头肉味就反胃。现在想起来,哥哥是多么伟大。
做年货大都集中三十这一天。早上起来就开始解冻鱼和肉,还有冻梨、冻柿子。炒花生、炒瓜子。屋里取暖的炉子用来炖肉、蒸肉。厨房里的炉子用来过油、炒菜。那个年代,过油的东西很少。我家有炸荷包蛋、炸花生米、炸土豆盒、炸肉段。过油也是技术活,炸过火了,东西就不好吃甚至不能吃了。有一年,我家把花生米炸过火了,花生皮里白色的花生粒变成了棕黑色,吃起来有一种苦涩的味道。但是花生米只有过年才供应一次,所以过火了也舍不得扔。
除夕这天,要做的事很多,要选个吉利的时辰贴春联、挂灯笼,还要不时地放几个鞭炮,忙的不亦乐乎。
除夕这天,一般都吃两顿饭。早上简单吃一点,就等下午两三点钟这顿一年只有一次的大餐。在开饭前,我们先坐好,等待父母坐在正位后,父亲简单讲几句话,父母动筷子夹菜之后,我们才能拿起筷子,先给父母夹几样好吃的,我们才开始吃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东西。
我注意到,父母就像不饿一样,总是看着我们吃东西。特别是只要我们爱吃的东西,他们会把已经夹在自己碟子里的菜再夹回盘子里。
吃过饭后,母亲又开始给我们兄妹分好吃的。水果有苹果、冻梨、冻柿子;干果有花生、葵花籽;糖果有高梁饴、香酥糖、水果糖。尽管有这么多种类,父母也从来不吃属于我们孩子的年货。我长大了才悟出了父母亲的舔犊之情。
天黑以后,点亮灯笼、放点鞭炮。我们便开始玩捉迷藏等游戏。外面玩够了又进到屋里打扑克,有说有笑,特别开心。而疲惫的父母小憩片刻,又开始剁馅和面,准备做除夕夜吃的饺子。
我们兄妹则兴奋地睡不着,按照往年的惯例,玩完了游戏,我们用纸折叠成小纸盘子,再把自己的年货,放在小纸盘子里,摆在桌子上,边讲故事边继续吃属于我们孩子自己的年夜饭。那年,哥哥讲了一个《小豆孩》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故事的梗概是,一对没有生育过的老两口想要个孩子,一粒豆子变成了他们的孩子,这个孩子不但帮助老两口干农活,还和财主斗智斗勇,化解险情,为老两口带来幸福和吉祥。
我们兄妹之间轮流讲着故事很开心很惬意。我们直到眼睛睁不开了的时候才去睡觉。
快到半夜12点的时候,父母把我们叫醒了。我们立刻就来了精神,揉揉眼睛先去放鞭炮,因为白天放鞭炮都是一个一个拆开放的,而新春接神则是成挂放,特刺激。小鞭霹雳啪啦连续不断的响声和高升炮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的炸裂声交汇在一起,真过瘾!
放完接神的鞭炮,我们开始给父母亲拜年。父母年年都给我们每人一个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当年的压岁钱,也就几元钱,但是我们却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睡觉的时候也要放在枕头下面。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吃了除夕夜包的饺子。穿着母亲做的新衣服,便开始去亲朋好友、邻居、同学的家里拜年。因为当年住的是平房,出进屋子很方便。当时还有个说法,拜年要抢在正月初一的上午。特别是每年拜年之前,母亲都要反复嘱咐我们:“敬完礼,待几分钟就走。不要吃别人家的东西,更不许拿别人家给的东西。”按照母亲的要求,我每年都像走马灯似地奔波在大街小巷里,但是却没有累的感觉。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拜年的路上,捡到了2分钱,回到家里我告诉了母亲,母亲说:“等过完年上班了,你交给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我按照母亲的要求,把钱交给了警察叔叔。在过了寒假开学的时候,我和几个学生因为拾金不昧做好事,还受到了学校的表扬。
我年年如是、岁岁如斯地匆匆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可我盼年的热望有增无减。不过,盼年不再是为了吃和穿,而是迎接生活蜕旧换新。
这种飞跃,不只是我成熟了,也是因为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变,如同换了人间。现在平日的生活比我小时候过年时还富足。小时候过年是为了吃大鱼大肉,现在人们讲究养生之道,过年也要吃点清淡的;小时候过年才能穿件母亲做的新衣服,现在平日也都穿名牌时装;小时候过年才能放一挂小鞭几个高升炮,现在鞭炮已被美不胜收的烟花夺去了主角;小时候盼年是为了吃年货,现在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不亚于美酒佳肴……
中国过大年过大年源于上古时代。过大年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大年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梦想。
当下,已经进入腊月,我更加盼望过大年了。我盼望告别鼠年,跨进牛年。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盼望新冠病毒滋生传播的寒冷冬天尽快过去;盼望花红树绿遏制新冠病毒滋生传播的春夏早日到来;盼望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写于2021年1月15日)
贺纲(阿罡) ,高级记者(正教授)。中共辽阳市第十届党代表,辽阳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中国作家》签约作者。辽阳新闻界第一个市级优秀专家(连续三届9年)。在首届“中国记者节”等三届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创办的《政风行风热线》《新闻时空》《阿罡访谈》获得辽宁省“十佳栏目”殊荣。曾担任“关注民生感动辽阳颁奖大会”总撰稿、总导演、总协调,电视片《柳暗花明又一村》总撰稿、总导演等。相继获得各级荣誉奖项上百次。在新闻部门供职期间,创下了辽阳市新闻事业的多项纪录: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中播发辽阳第一条抗洪抢险新闻;1993年在全国散文征文大奖赛中,《年气》获优秀作品奖;1995年在《 人民日报》编发的辽阳专版,担任整版撰稿人;1996年在《辽宁日报》周末版全版刊发了大特写《一个父亲和他的3个异姓孩子》、时评《精神鸦片应引起重视》和两张照片;1997年在中央电台《 新闻纵横》中播发第一个辽阳记者写的报道《招待费变成扶贫款》;1997年《管住一张嘴节约200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台发表;在2005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出版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记者采访重大历史事件经历的《难忘时刻》一书中只收集了全国记者的69篇文章,而其"两次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采访"、"三进非典疑似患者家"两篇文章入选,贺纲既是书中地方级的唯一记者、也是辽宁的唯一记者、又是被收录两篇文章的唯一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