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城‘日记(11)
2020年1月26日 大年初二。往年的今天,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天。按风俗,是女婿给老丈人拜年的日子。今年因为封城,孩子们都没有回来。心里空落落的。 封城四天了,我百无聊赖,站在窗口数马路上的人和车。三十分钟的时间只过去两辆车和一个骑电动车的人,比昨天少了50%。全城留在家里的人员岂不增加50%?看我自言自语,先生凑过来说:“ 教你数学的老师是语文老师吧?怎么是50%?应该是100%!”我觉得奇怪,瞟了他一眼说:“ 教你的数学老师一定是体育老师,怎么会是100%呢?” 先生说:“ 路上少50%,家里增加50%,不是100%吗? ” 我哭笑不得,什么逻辑噢!离开窗口,懒得理他。先生说:“ 逗你玩呐!看你站了半个小时了,不累呀!” 武汉封城,是基于大局观念。武汉健康了,全国才会健康,世界才会健康。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负责任大国担当。武汉封城以后,没有高铁奔驰,没有飞机翱翔,没有车辆穿梭,没有轮船倘佯,在高度文明的社会,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武汉以及武汉辐射的周边二线城市,直至湖北全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武汉必胜!”是一句口号,是一个鼓励,但也是一份信任,一种鞭策! 据报道,今天晚间湖北省召开了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省长王晓东表示:“ 疫情发生以来,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揪心,我们感到非常痛心,非常内疚,也非常自责。” 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揪心,我们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国务院今天下午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再派12支1600多人的医疗队驰援武汉。疫情防控急需的物资确保及时足额到位。但作为省级最高领导,反映迟钝,防控不力,今天的自责,该要谁来买单?!
封城日记(12)
2020年1月27日 今天清早起床有点晚。反正没事,忙忙碌碌干什么呢?倒不如调整心情,把生活的节奏放慢些。 这些天,发现毛主席六十年前的《送瘟神》两首诗火了。毛主席说:“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百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主席忧国忧民,写下了不朽诗篇。今天读来依旧气势磅礴,令人鼓舞。因此,疑似诗人,过气诗人,随意诗人,开胃诗人都学着毛主席的韵律写诗。什么“笑问瘟君何处往,春回大地火中烧。” 什么“庚子初来细菌多,瘟神肆虐究如何。”什么“千家闭户獾传病,百镇封村锣唱歌”“百万苍生抗疫情,一朝封城受荼毒”等等等等。中国14亿人,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百万苍生”从何说起?瘟神肆虐,我们还哪里笑得出来?病是不是獾子传的,科学家都还没有下定论,我们老百姓怎么可以信口开河?更不说这次疫情是由病毒引起的,与细菌是两个概念,我们没有理由这么牵强哦! 受总书记委托,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以及量贩武泰闸商店,李克强总理和市民一起高喊:“武汉,加油!武汉,加油!武汉,加油!”武汉市民群情振奋:“有中央支持,总理支持,武汉一定能过关!”据报道,国家发改委紧急下达中央预算投资3亿元,专项补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项目建设,为实现“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提供保障。 武汉抗疫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斗,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许多人已经倒在战场。我们作为武汉一份子,听政府安排,呆在家里不出门,尽管很狼狈也一样是英雄!“所有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
封城日记(13)
2020年1月28日 网上曾经有个段子:“朋友再好,借50万试试;兄弟再亲,分财产试试。”人生在世,总有些崎岖坎坷,磕磕碰碰。 的确,危难时最能看出真假,最能分辨人心。时时想起2013年先生生病的时候,兵姐和邹妹大老远从广州赶过来看望,使我感激涕零。当你最难过的时候一句安慰,最困难的时候一粥一饭,都是值得永远涌泉相报的恩情。武汉疫情发生以来,我每天都会收到许多朋友的真诚问候,真的特别感动,有时候泪流满面。这些朋友有远在新疆的,广州的,安徽的,苏州的,江苏的,内蒙的。。。一个星期,就收到了300多条问候微信,我都舍不得删除,至今还妥妥地收藏着,心里满满的都是暖意。有亲人,朋友,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起加油,我信心百倍:坚持就是胜利,武汉也一定会坚持到胜利! 武汉因为疫情,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救死扶伤,这是善;志愿者为居民服务劳累奔波,这是善;我们留在家里,不添乱,不生事这也是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国家危难关头,我们尤其要有定力。 最近几天网上的消息让人揪心,死亡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世卫组织也将新冠病毒全球疫情风险调升至高风险。这说明抗疫前路任重而道远,还要前仆后继同生共死。我们已经走在隆冬的夜晚,继续向前,脚下就是春天的黎明。“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我大声唱着,眼里溢满泪水。
封城日记(14)
2020年1月29日 封城一个星期了,心情也慢慢变得平静下来。时时对自己说:看看四季,有春夏秋冬;看看历史,有兴衰荣辱;看看世间,有贫贱富贵;看看人性,有善恶美丑。看看人生,有悲欢离合。抬头看苍天,有阴晴圆缺;俯首看大地,有沧海桑田。突然觉得有点大彻大悟:不就是个病毒不就是个生死嘛!世间万事万物,都由因果而聚散。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已是规律。党中央是我们的主心骨,亿万人民是武汉的坚强后盾,我们认真地呆在家里,做以前没空做的梦,不也是很惬意的事情吗! 坐下来,静下心,看书练字,也是一种自我心理修复。今天读的是刘富道先生的散文,其中两篇很受启发。《给女儿编个小故事》写的是女儿怀孕想吃辣萝卜条,但是卖辣萝卜条的老人没来,就买了另一家的萝卜条,回家又要女儿相信这就是那位老人家的辣萝卜,于是就开始编故事,终于让女儿高兴起来。《儿子是英雄》写儿子游泳的时候,救了一位落水的青年,没有得到父亲的鼓励和表扬,心情郁闷。老人家经过深思熟虑后,告诉儿子,你是大英雄,不光要鼓励,还要写篇文章作为嘉奖。通过细腻的描写,一位慈父形象跃然纸上。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刘老爷子的邻居朋友可都是文坛泰斗,但他们亦是平常百姓,一样地儿女情长,一样地柴米油盐。一场疫情,老天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生有死。这就是天道轮回。静下心来,想开了,日子就会过得很轻松,很惬意,很快乐。 今天武汉疫情形势好像更加严峻。中央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举行会议,部署有针对性加强防控工作。会议指出,疫情处于扩散阶段,形势复杂严峻,要进行错峰疏导,对高风险人员延长居家留观时间。继火神山医院后又一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的雷神山医院由武汉中建三局续建,总面积扩大到6万平米,病床增至1600张。还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对患者“应收未收,应住未住”情况进行督查,督导尽快收治入院。
封城日记(15)
2020年1月30日 今天,是封城的第八天。从开始的焦虑惶恐,到后来的不知所措,到今天的心平气和,经过阵痛让我学会了平静。从满架书堆里随意抽出一本书来,是《鲁迅文集》。随便一翻,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得最早读这篇文章是初中一年级,老师推荐的课外书籍。看了两遍似懂非懂。但对于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孩童的天性刻画,十分贴切,记忆犹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背,便会啪地一声,从后窍噴出一阵烟雾。”这些,犹如将我们小时候的恶作剧摆进了书里。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趣,只好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长绳一拉,便罩住了。”细致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鲁迅先生终其一生,用一杆笔作武器,同反动势力进行拼杀,战斗。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极高,称他为:五四以后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文化战线上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天,围城的日子里,读鲁迅,依然带着崇敬和仰慕,心里升腾起一股一往无前的激情,恨不得立即举起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当然,病毒是看不见的敌人,我们针锋相对,用“宅家”的战术对待它,比毅力,拼韧劲,斗智慧,看看谁是谁的俘虏! 总书记说:“ 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主席的鼓励,就是六千万湖北人民打赢这场“ 防疫战 ”的动力!无论前行的道路是多么崎岖险峻,我们都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李克强总理在中国疾控中心召开座谈会,就进一步加强科学防控疫情听取专家的意见。根据形势,握手改为拱手。会议结束后,李克强特意对钟南山说:“ 还是握一次手吧!” 总理表达了对专家的充分信任,对疫情的特别关注,看后,泪奔。有中央最高领导人和我们并肩战斗,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武汉一定会战胜这次疫情!
封城日记(16)
2020年1月31日 为了阻断疫情进一步扩展,宅家已经九天啦!武汉人天生乐观,段子层出不穷。“ 政府号召别出门,我们要自觉地将自己养胖,不然对不起这个超长假期,对不起撂在箱底的裤子。” “在家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别一见面,人家都胖了10斤,咱才胖5斤,好像咱条件不行似的。” “今年过年能出来见个面的都是生死之交;能出来约个会的绝对是真爱。”“我宅家,我骄傲,我为国家省口罩,我为自己省钞票。” “ 夫妻两人终日厮守,形影不离。传说爱情有毒,现在证实是真的。” “春夏秋冬辛弃疾,东西南北霍去病” 。呵呵呵。。。看看这些令人喷饭的段子,心情跟着轻松起来。封城期间家长里短都是喜剧,疫情过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今天凌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国家卫健委表示,希望国际社会与中国一道按照《国际卫生条例》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另据报道,一架自泰国曼谷飞回的载有76名武汉游客的厦门航班今天晚9时,在天河机场降落。这是国家包机接回的首批海外湖北公民。以前看电影《红海行动》《战狼》,虽然热血沸腾,但总觉得那是电影,加工的,塑造的。看着76名同胞走下飞机,才知道电影里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当危难时刻,我们的国家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子民,花多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我爱共产党,我爱新中国!
封城日记(17)
2020年2月1日 新的一天开始啦!加油! 宅在家里有的是时间,不能看电影就看电视吧。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我看过三遍。每看一遍都是心灵洗礼。“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是那个年代最有名的名言。1962年冬天,特别冷。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河南兰考。那是一个“风沙、内涝、盐碱”三害肆虐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焦裕禄跋涉5000多公里,亲自调查、绘图、编号、丈量,用120多个日夜,摸清了“三害”的底细,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焦裕禄敞着外衣,叉腰站在风沙漫卷的沙山上,简直帅爆了!兰考人民的优秀儿子,兰考人民的好书记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革命精神,执政为民,甘当公仆的革命情怀,书写了生命的辉煌。生命短暂,留给我们是永远的怀念;两袖清风,留下的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本着朴素的阶级感情,人们喜欢将“慈善”“行善”“善举”等等名称和“善”联系在一起。其实,善中有恶,恶中也有善。我们熟悉的“五子登科”的故事,就是一个从恶到善的例子。窦燕山是个富庶的商人,但他心术不正,坑蒙拐骗,为富不仁,三十岁还膝下无子。他父亲临死前对他说:“你品行不端,恶名远播,后患无穷,你要改恶从善,多行方便与民众,才能挽回颓势。”窦燕山幡然醒悟,决定重新做人。他广散钱财,周贫济困,修身养性,克己礼人,终于连生五子。长子仪,次子俨,三字侃,四子名,五子僖,联袂获取功名,后人称为“五子登科”。今天的疫情是一面照妖镜,照亮了人性的善恶美丑;疫情也是一把尺子,拷问了灵魂的贪廉浊清。2月的第一天,全国确诊病例9829例,死亡213例,治愈211例。武汉金银潭医院20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31日下午5点集体出院,最大年龄64岁,最小15岁。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同时出院人数最多的一次。
封城日记(18)
2020年2月2日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 ,2020年过去了十二分之一。注定这个月份,这个春节,有些人物,有些事情,将载入历史。许多年以后,人们翻开这段记忆,是非功过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笀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生活中,有太多的荆棘坎坷,能走过来的都是英雄,留给昨天的只有背影。 最近一段时间,国人都在忙着抗疫,美国政府也没有闲着。一名高官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采访时称 :“中国正在发生的肺炎疫情,对美国是好事,将有利于制造业加速回流美国。”此话一出,美国媒体表示震惊,无法相信这是美国高官公开发表的言论。美国的无耻,恶心了全世界。 在当前疫情严峻时刻,美国及其盟友制造一波又一波舆论攻势,攻击中国制度,拉拢挑唆其他国家共同遏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美国迄今未向中国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相反第一个从武汉撤出领馆人员,第一个提出要撤出部分使馆人员,第一个在世卫组织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入境,制造和散布恐慌情绪。美方言行太不厚道,带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一首诗也在网络上忙活起来。仔细读了一遍,有些意思。据说,这首诗是 “ 对西方的偏见和霸凌射出的一支利箭”。摘录如下:“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是黄祸;我们被预言是下一个超级大国,我们被指是主要威胁。那时我们闭关自守,你走私鸦片来强开门户;我们拥抱了自由贸易,你责骂我们抢走你的饭碗;那时我们风雨飘摇,你铁蹄犯境要求机会均等;我们要整合破碎的山河,你说我们入侵;我们试行马列救国,你痛恨我们视为异己分子;我们拥抱资本主义了,你又恨我们当了资本家;当我们人口达到十亿,你说我们在摧毁地球;我们要限制人口,你说我们践踏人权;那时我们一贫如洗,你视我们贱如狗;我们有钞票借给你了,你怨我们令你负债累累;我们工业发展了,你说我们是污染者;我们有货品卖给你了,你说我们是地球暖化的因由;我们静默无声时,你说我们欠缺自由;我们不再缄默了,你说我们是暴民;我们购买石油,你说我们榨取兼灭族;你们为石油开战,你说是为了解救生灵。你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回答之前,请仔细地想一想,因为你的机会不是无限的,这个世界容不下更多的伪善。这个宽广辽阔的星球容得下你们,也容得下我们。” 看来,要想云淡风轻,我们还得负重前行。
封城日记(19)
2020年2月3日 呆在家里久了,特别想念外面的世界。樱花红了么?湖水绿了么?草地青了么?天空蓝了么?往年的二月,是春节的前奏,人们忙着采购年货,大街小巷摩肩接踵。大人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笑容。今年的春节提前了两个星期,人们还来不及准备年夜饭,一场疫情,将武汉数百万民众困在家里。但是,武汉人真的是深明大义,没有吵闹,没有纠结,政府一声令下,万人空巷。大家都明白,是为了控制疫情的需要,是为了百姓生命安全的需要,是为了国家大局的需要。今天,我们牺牲个人自由,牺牲小家利益,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为世界做贡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在,家就在;家在,希望就在。 火神山自1月25日开工以来,7000多名建设者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10天的时间建成一座现代标准防疫医院。昨天举行交付仪式,标志着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接管。今天开始收治病人。总面积6万平方米,病房419个,床位1000张,这将会有效缓解一床难求的局面。 钟南山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全国的疫情仍处于上升期。未来10天或两周左右出现高峰,要加强防控,不可放松警惕。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出,所有紧缺物资实行国家统一调度,保障湖北特别是武汉市疫情的需要是重中之重,国家要集中人力物力支持。看看,看看!“保障湖北特别是武汉疫情的需要是重中之重!”每当读到这些消息,我都会感动得泪眼婆娑。我们老百姓为国出力不过是待在家里而已,我们哪里知道,有多少人在运筹帷幄,有多少人在逆风驰援,有多少人在奔走呼号,有多少人在负重前行! 出去后,一定要好好地吃一碗热干面。
封城日记(20)
2020年2月4日 立春。今天早餐后,无所事事,将一只旧柜子里的书籍统统翻出来,准备整理编号。没用的当废品处理掉。我一直有个坏毛病:书籍从来舍不得丢弃,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所以几十年积攒下来,已经将该放的书架,柜子都塞得满满的。我对自己说:今天一定要忍痛割爱,做个“超级清洁工”。没用的一定要舍得,只有舎,才有得!结果翻出了如下物品:1967年初中时的地图册;一本线装63年版的《浠水大事记》;一本1976年工作期间的手抄笔记;1972年师范读书时的作业本以及五本课本;1984年的《今古传奇》五本;1982年的《十月》杂志一套;1985年投稿武汉晚报的文章《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还有女儿小学时给我做的生日贺卡。。。没想到竟有这么多“宝贝”,喜出望外。看来不光不可以“舎”,还要继续“得” 。以前我可是个很爱读书的人。历史的,武侠的,天文地理的,妖魔鬼怪的,寓言童话的,包罗万象,什么书都看。大部分都是“鸭背上的水”---留不住。三四十岁还跟女儿争抢小人书。记得上初中时,我的班主任曹老师对大家说:“食物可以饱腹,书本可以励志;饱腹是填充,励志是浸润。”这话好像有点深奥,不太懂,但我觉得是对的。老师还说:“读书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坚持下去,可以使人睿智。每一个人都可以伟大,不过聪明人要快步小跑,笨鸟要学会先飞。”可惜,我是个笨鸟,从来没想到要先飞。坚持不了,所以,也睿智不起来,到现在还是笨鸟一只。 小时候,爱看书。可是生计困难,父母亲每天东奔西忙,一家数口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闲钱买书呢?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随父亲的工作调动来到武穴,暂住在卢河塆的大队部里。三联间的房子,左边的一联放着大队人员丢弃的许多垃圾。我从门缝里看到垃圾里最多的是一摞摞一堆堆厚的薄的书籍和账本,心里特别向往。每天做梦都在想那些垃圾堆里的书。我害怕他们清理掉或者烧毁了,那是多么的可惜噢!直到有一天,大队里终于来人了。打开了那扇紧锁的小门,我得以进去,讨要了两本杂志,一本《党员生活》,一本《妇女》。虽然大部分字都不认识,我依然似懂非懂如饥似渴地看了几个月。那时候,父亲包食品带回来的旧报纸,老裁缝家的小人书,都是我消暑度夏的惬意消遣。一本小人书可以废寝忘食看完才罢休。记得有一次,我在母亲装衣服的一个篾筐子里发现了一张旧画报,里面漫画上的人物特别夸张,我觉得很好奇,一下子撩起了兴趣。我搬来一个板凳,挪下那个大筐子,翻出里面的衣服,找到那张画报,坐在那堆衣服上,看了半个上午。母亲收工回来,看到满屋狼藉,怎么也不相信我是为了要找一张废画报。为此,我挨了人生的第一次“栗包”。我经常想:如果从那时候开始培养熏陶,说不定现在也许大概可能是一大文豪噢!千里马没有伯乐也就相当骡子一匹!呵呵呵。。。长大一些,就有了写作的愿望。我的中学老师姓曹,架一副黑边眼镜,他是一个写作高手。每次作文课,哪怕是写一件小事,一个人物,一点体会,都会把我们带进美妙的文字王国。在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写作的热情高涨。因为无论我们写得好坏,曹老师都会给与鼓励。所以,校报,墙报上都是我们的作文。在其他班级还在读课本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读大厚本的长篇了。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鲁迅》等等。曹老师告诉我们:读书,就是读人生,读境界。当时虽然朦朦胧胧不甚理解,但知道,听老师的话,认真读书绝对是对的,所以,一有空就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读了很多有用没用的书籍。曹老师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讲:光读书是读死书,要把读书以后的收获感想写出来,不能死读书。初中三年,我的读书笔记写了整整十本,虽然不是很有艺术性,但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可惜几次搬家,竟没有珍藏下来,至今都十分懊悔。在读书写作的道路上,曹老师是我的领路人。参加工作后,有了工资,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了。新华书店就成了我最爱光顾的地方。有一次,同事约好了去县城逛商场,买衣服。走到新华书店门口,我说:“你们在商场等我,我看看我要的书到了没有,马上来找你们。”结果,同事逛完了商场,每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的衣服食品,只有我拎着大包小包的书籍,衣服一件也没有买。我还发现,县城里新华书店的书比学校旁边的小书摊的书又多又便宜,于是我改为每个月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两次。买书经常花光了我一个月的工资。常常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所以大家送我绰号“半月谈”。那是我喜欢看的一本杂志,而每个月的下半个月,是一定要跟同事谈谈,借点生活费的。书读着读着,就幻想着写书。偶有豆腐块见诸报刊杂志,总觉得不尽人意。想写大厚本的长篇,比如自传,诗歌,散文,小说什么的。开了不下二十次头,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心想:放放吧,等灵感来了,再写也不迟。一放,就是若干年。书读多了,虽然没有收获真金白银,但心境却变得空灵。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结婚成家后,先生当了三十多年单位的“一把手”。在各种诱惑面前,始终能洁身自好,我们就是借鉴了蔡元培先生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的“三不主义”。“不受请吃,不收节礼,不帮私忙”是我和先生私下订立的“三不主义”。尽管生活清苦,被人嘲讽,但是心里踏实。用先生的话叫做“睡觉也不打呼噜”。看着有些昔日的领导同事伸手后身陷囹圄,十分感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浑浑噩噩地动了一次贪腐的念头,中了一次糖衣炮弹,后面也许就是止不住的贪欲,停不住的腐败。退休后,先生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我把手伸长一点,我们的日子可能过的是另外一番天地”。我说:“是哦,可能就是你在《围城》里,我在《围城》外!”说完,我们相视而笑。如今,我们低头看路,抬头做人,真的体会到什么是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些年,尽管我没有做成千里马,做一头忠厚老实,埋头负重的骡子也是好的。几十年的清貧安乐,是书帮了我们。再到后来,风风雨雨已经将我的棱角磨损殆尽,写书的愿望也被时间抛弃在角落积满灰尘。人老了,动不动爱忘事,但以前的事情却象过电影一样非常清晰。时不时有了感想心得就会在电脑里记下来。偶尔也会愤世诟俗冷嘲热讽一番。高兴时来几句即兴歪诗;愁闷时对着电脑发会牢骚;痛苦时整理一下心情;无聊时看着笔墨兴叹。前不久发现这些所谓的文章竟有数百篇。出书的愿望又被撩拨起来。不辞辛苦自己整理自己编辑自己装订出来,居然还真的有点象“书”哩!我将十几本所谓的“书”送给亲朋好友,收到了不少真诚的赞许。我常常抱怨自己:为什么年青时的热情不能保持至今呢?为什么长大后的理想不能坚持不懈呢?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自己的爱好呢?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的指引如果没有内因的配合,排成长队的伯乐发现的也就是象千里马的骡子而已。时光荏苒,岁月如流,看着自己渐渐老去的容颜,渐渐灰白的青丝,渐渐笨拙的身体,渐渐迟钝的思维,会常常生出许多惆怅,许多感慨。一生爱书读书买书藏书,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也因为没有出一本真正的书而遗憾,而懊悔。然而,自然规律不可改变,岁月年轮不可挽回,但路是可以选择的。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即使没有到达目的地,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我努力了,尝试了,不也是很好的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封城十三天。国家对疫情防控更加严格。如果有部门对防疫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不力的,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的,本位主义严重的,对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外,情节严重的还要对主要领导进行问责,对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惩处。从自上而下紧密行动以及惩处的力度来看,疫情不但没有出现拐点,相反形势更加严峻,要更加紧密团结,勠力同心,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我们老百姓宅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