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东至县大渡口胡家墩,淡漠了如烟往事,平息了经年悲喜,站成了一棵树,站成了一棵永恒的树。眼前的胡家墩,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胡家墩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它无需过多的点缀,那默默站立的姿态,从不绚烂,从不张扬,永远给世界肃穆和庄严之感。
胡家墩,生命真实而饱满,经历了春的蓬勃生长,夏的热烈繁盛, 秋的盈盈硕果。
今天的胡家墩萧条了,枯败了,收敛了;但它却蕴藏了一个新的希望。因为走过了枯瑟之境,胡家墩有了生命的厚度,正于天地苍茫之中,若一朵清幽莲花,静静地开放。

胡家墩
安徽省是东至县大渡口中学 宋一鸥
张永松
东至县大渡口镇街东南二里地有个胡家墩(现属大桥村),至今被开发区厂房所包围,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胡家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却远近闻名,为何闻名?因为原东流县有名乡绅章大光之胞兄章龙光曾在胡家墩建有美轮美奂的章家大屋。新中国成立前沪上新闻界名人章昌平曾诞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被辟为兴安小学(新庭中学前身),成为原东流县的一所著名小学无论是教育规模,教育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不亚于大渡口小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心向上,到处充满勃勃生机。新年正月,四邻八乡的文艺爱好者齐聚这里打腰鼓,划旱船,敲连箱(一种乐器,竹子里安上铜钱,敲打时铮铮作响),舞龙灯,唱大戏,那真是琴声悠悠,笙歌不断,人们以各种文艺表现形式表达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恩之情。进驻胡墩的土改工作队因贯彻政策不左不右,曾被东流县委评为模范村庄。
该村重视教化,以孝悌为本,所以民风淳厚,邻里左右,叔伯子侄,婆媳妯娌互敬互爱,具有君子遗风,新年正月请春饮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该村村民大都桐怀移民,以诗书传家为训,重视教育成为时尚。章昌平就读日本明治大学,从事传媒,在业界颇有名望。20年代毕业于上海政法大学的胡政宣老先生..(与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司法部长史良同学),毕业后即以发展乡村教育为己任,家设蒙馆,以开发民智,新中国成立后已年近花甲还积极参加村里扫除文盲工作。其五个子女就有四个接受了高等教育,长子胡敢就读于上海财经学院(即现在的上海财大),1954年毕业,主动请缨奔赴新疆,奉献了大半生年华,直到晚年抱病调回东至党校,小女儿胡云芳也是195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放弃留校上海,主动请战东北工业战线,姐弟俩虽剝削阶级家庭出身,六十年代初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外侄孙韩传嗣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辗转于甘肃酒泉,四川西昌,为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从胡家墩走出的大中专学生更多,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胡以海以出色的成绩被东海舰队提升为副师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軍队指挥员。六十年代初期,胡家墩成为新庭公社办公所在地。当时大渡口隶属安庆南郊区,胡家墩又是棉花亩产双百斤示范点,安庆市农工部长周济川长年在此蹲点,召开各种现场会,一时省内外前往学习的络绎不绝,大大提高了胡家墩的知名度。原安庆地委书记许少林,安庆市委书记陈硕锋曾多次来胡家墩指导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夏,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李葆华(李大钊之子)轻车简从来到胡家墩视察,他走进棉田和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极大地鼓舞了棉农的积极性。
八十年代初,中日关系解冻,胡家墩传来一件轰动性新闻,旅曰归侨张家训的日本前妻携子来华探亲。当时,省地县各级统战部门指示要做好接待工作。周边男女老少前去一探“新鲜”,人里三层,外三层,为了一睹东洋母子的容颜。张家训13岁随父东渡日本学艺,成年娶日本女子为妻,生一子三女。抗战爆发后,因种种因素,张先生离妻别子含泪回.国,一别四十載,两人相见青丝变白发,这是人间悲剧,也是人间喜剧,国有难,家有灾,“国家”这两字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每个村庄都有鮮活的人文轶事,胡家墩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