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艾略特非个性化诗歌创作的思考
关于非个性化其实并非是艾略特发明的,重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早就是以这样形式写作。因为作家只有站在非个性化的角度去写作,他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各有个性,作家写的不能只是自己。
一个伟大的作家或者诗人都是反映社会的现实,所以他的作品应该是反映社会广大人民众的普遍性,而不是自我。
大家应该都知道小说与故事的区别,故事就是作者一个人在讲某过程;而小说则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各有个性,所以小说反映了这期间的普遍性。
诗歌与小说相比,只能写其中一个角落,但这形象依然要饱满。所以要写好,也一定要舍弃作者,去描写诗中的内容。大家一但抓紧“我”字,这内容无形中就受局限。我只有一个,你他是无数的。
中国的古诗词其实有许多都达到这境界,由于文言文的限制,你感受不了,白话文是个性化的,所以要非个性就要逆向而行了。
艾略特在国外提倡诗歌的非个性化,追求美的善遍性,这审美至今依然在体现。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uck),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实格丽克诗中描写的都是他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与体验。这普遍性就代表了这社会共有的情感内涵。
现在谈艾略特理论,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洋人的理论,国情不一样。中国诗歌干嘛要学西方?似乎这类话听起来很正气,但我告诉你,这理论不是艾略特或者某洋人发明的。
只要是文学或诗歌的创作,她(非个性化技巧)无形中就实际存在,只不过艾略特把这归纳成理论。这手法广泛地存在文学艺术中。从诗歌创作的非个性化,到小说的创作,到电影的蒙太奇艺术,都是非个性化的升华。
艾略特的理论几十年来对中国文学评论家有深远影响。中国的文化艺术中水墨山水也是非个性化的真实写照。那么现在回过头来谈谈艾略特非个性化创作的主要内容。
1、非个性化(隐藏自已)
“非个性化”概念:“非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概念源于艾略特的第一本论文集《圣林》(The Sacred Wood)中的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意味着继续不断的自我牺牲,继续不断的个性消灭”。
“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换言之,创作主体在从事艺术实践时不宜将自身的个性特征带入文本,而应以消灭个性为旨归。当然这种观念并非艾略特一个人的发明,他曾经对于济慈评价很高,并且引用了他致本杰明·贝利的信“有天才的人像某些化学药品一样伟大,在大量中性的理智上起作用——但是他们没有任何个性,没有任何坚定的性格”,这一定给艾略特留下深刻的印象,预示出他自己对于“非个性化”的偏爱。
2、“情感逃避”概念: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又提出了一个“情感逃避”(escape from emotion)的概念,作为对“非个性化“的补充和发挥:“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18,因此,他信心十足地觉得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对诗歌下的著名定义“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19——“是一个不准确的公式。那是因为既不是情感,又不是回忆,更不是平静”20浪漫主义21诗人大多认同这一观念:诗人的功能相当于“情感喷射器”,理当表现个性和自我,直抒胸臆,宣泄情感;而艾略特的看法则大可玩味:“诗人有的并不是有待表现的‘个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媒介,这个媒介只是媒介而已,它并不是一个个性。通过这个媒介,许多印象和经验,用奇特的料想不到的方式结合起来”22统观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艾略特的“情感逃避”说意指浪漫主义的情感泛滥和漫无节制再难姑息了,诗人的功能理应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应对情感控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予以自觉的体认。就是说诗歌应从自己抒情,转化为艺术表达。
“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抒情一般人都会),诗是体验。”上一节课我反复讲了,诗是怎样去传播情感,而不仅仅是自我抒情。
“艾略特关于艺术情感问题的见解并非他一家之独创,新人文主义者、新古典主义者以及一切反对诗中个人主义的人们都有类似的见解”。
艾略特进而又别出心裁地说诗人不应该是情感的喷射器,而应该是情感的催化剂:他促使艺术素材转化为诗歌,但并不把自己的情感个性融入其中,而是保持“惰性、中立、无变化”。或者更确切的说,“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贮藏无数的感受、短语和意象的容器,他们停留在诗人头脑里直到所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成分都具备在一起”。
“在诗歌范围内,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东西,而个人情感则可以是‘单纯的、粗疏的、或平板的’。因此,艺术情感的复杂性决不能同生活情感的复杂性相混淆:艺术家不必有新的情感,却可以用复杂而集中的形式表达旧的情感”。
“情感逃避”说之真正用意是:逃避浪漫主义诗人对激情的直接抒发,对创造主体情感经验的独尊,对个人性情感的张扬。这才是“情感逃避”的真正内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艾略特全然反对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他未必没有意识到:倘若为此而一笔勾销浪漫主义诗人对艺术发展而奋斗的回环也积极历史选择的合理性,那无疑又是不明智的。因此他在批判和反思了前者的理论盲点之后,又理智审慎地借鉴了它的合理内核——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所偏爱的象征和神话等表现技巧38,这又一次确认了他的清明的理性和辩证的精神。
这点对我们唯美特别有意义。我们崇尚自然浪漫,但我们必须是客观的浪漫主义。所以说我们是新唯美,我们的湖畔决不是华滋华斯的湖畔。
3、“客观对应物”概念:
这个现在中国诗坛上非常时髦,说简单点就是大家最潮流的意象应用。这一条内容非常多,必须单独作为一节课来讲。
小结一下,非个性化理论主要有三点:
1.非个人化(自我主体隐藏)
2.诗歌创作回避情感
3.寻找客观对应物
早期的诗大多都是个性化的,随时代发展,这类诗只能算大众诗(业余),当代我也写过许多,我们也是边创作也学习的,不可否认个性化诗歌中也有精品;但我们应学会非个性化写作。
非个性化少用我,但不是完全不能用,同样用我字,用的好,有我与无我一样精彩。这一点别走极端,有时候“我不是我”,淡化我。
例诗1、引子
在梦和醒的边缘
我找到一隙裂缝
刚好可以容身
或许必须佝偻着身子
但这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里的峭壁潮湿
却挂着许多
葫子和丝瓜
足够让日子滋润
在梦和醒的边缘
有条多彩的丝巾牵着我的手
(这是我诗集的引子,所以明确是我,但这我不抒情,只说事)
例诗2、分裂
得病了,烧得不轻
用三D打印另一个自我
在寒冷的十字路口
分裂,一个依然如故
变成一棵柳
挺立于北方的湖畔
习惯于云淡风轻
暮鼓晨钟
另一个掏空了往日
变成绿色的风
吹过山、吹过水
吹过纷纷扰扰
不知不觉间
落在故乡的河岸
在坚硬的花刚岩上雕刻乡愁
(淡化我)
例诗3、相约湖畔
春天的地铁洞穿冰封的荒原
绿草茵茵依偎着湖畔
湖畔、湖畔、美丽的湖畔
华兹华斯、柯勒、骚塞有过浪漫的反叛
春天的地铁是否也穿越戈壁
在荒芜中寻找自由的城堡
湿地、绿洲、高耸的天路
有许多胡适、巴金、徐志摩参与的派对
春天的地铁穿越了时空隔阂
相约湖畔,把肉体留给囚笼
让灵魂带上眼睛飞翔
因为,春天在你眼里
杨柳就在我心中飘扬
(这首就必须出现你、我)
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天在你眼里
杨柳就在我心中飘扬

①如果您喜欢本期作品的诗/文,欢迎转发(手留余香)、赞赏、留言等,也都谢谢!
②如果您有佳作/好评想推荐,请组好优秀稿件(不限首发),留下您的微信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