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游戏增添魅力,活动寄情成长
课堂有温度,如花绽放,清香怡然,令人喜悦,心生向往,吸引力满满。开学的两个月,我的课堂让我困惑,无限苦恼。可能在教学,你也有相同经历:上课前三分钟进到班级,一直等到打预备铃,开始叫安静;再到打上课铃,用自己都很讨厌的粗暴的方式想学生要到自己想要的安静。如此往复,长久下去,我们与学生就陷入了相爱相杀的恶性循环相处模式。其实想来,我们可能因为焦急忘记了初中生的一些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不喜欢成年人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发号施令,但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处理能力又离不开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无形中,我中招了,确实用强制的口吻对他们进行要求。而达到的效果南辕北辙。怎么办?一定不能这样继续这样下去。教育要的爱要表达出来,才会有温度;课堂要有活动,才会有心灵的碰撞和震撼。如果课堂前的三分钟,我们一起来做喜欢的事,做有趣的事,那么共情就会容易起来,课堂自然就会活起来,心灵就会飞扬起来,教学效果就会好起来,成长意义就会沉淀起来。游戏活动暖心之旅的意念由此而生。

身体动起来,心里乐开怀。
课下,我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抖音、百度、微信公众号上,搜素一些简单精致,操作性强的小视频,自己先私下学习,达到胸有成竹的程度,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动起来。小视频的借用,一定要有利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达到一定的锻炼目的。比如“土豆土豆手指游戏”,让我们十个手指,不断组合,益心益脑。一次尝试,无数经典,回忆满满。很多同学次第的第三个周,还在追问:“胡老师,土豆操有没有升级版?”我们一起又做了土豆升级版。小小的游戏,大大的智慧闪光,通过活动,课堂添香,增强了课堂凝聚力,真是极美的经历!

课堂静下来,节奏很自在。
因为提前侯课,同学们满怀期待,都在猜想这节课又有什么样的游戏可以做。于是,他们开始早早的准备课堂需要的学具。当预备铃响起,我迈入讲台,同学们伴着掌声笑着问着,我就根据安全班长的求助(因为周五离校,安全班长找不出最后一个没有签离的同学,向我寻求帮助。),“再来一个寻宝的游戏吧。”我就把游戏内容由“猜一猜”换成了“寻宝”游戏。小李同学是哪个没有签字的同学。请他站到教室外面,然后同学们开始将他桌面上的书和笔当成宝贝,藏在班上的两位同学处,再让他猜可能在哪里,随着他走的路线距离“宝物”的远近决定掌声的慢快。我们配合得很默契,小李与保管“宝物”的同学击掌。很多同学也想和小李击掌,所以小李跑着和她们击掌。我们很快乐,沉醉于游戏的互动,陶醉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之中。游戏结束,同学们都主动安静下来,自觉地开始预习这节课的内容。一切都那么自然,发生得让我难以置信。有时,同学们需要的课堂温度不是吼和不断地要求,他们喜欢和老师心与心的交流。暖场完成,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了爱的故事,整堂课温暖了,效果很好,效率很高,节奏非常完美,师生相互彼此成全,非常自在,我们各自在寻找最好的自己的路上更进一步。

活动分享来,余韵幸福在。
用心用情,下足功夫,分析学情,改变教法,抓住学生的“胃”,学生喜爱的课堂应运而生,老师的教学机智全面发挥。教材的死,成就灵魂的活络,用爱编制互动的小游戏,活动中育心育人,青春跳跃,梦想启航,美好的成长画面我们共同欣赏。而后,同学们在一起分享,说着学习、聊着生活,多了话题,多了温暖。当一次次喜欢,叠加累积,慢慢变成喜爱。同学们会发自内心爱上课堂。原来,师生之间的慢慢磨合,会改变彼此,既能促进同学之间更加相互了解和珍惜,还能收获职业生涯中的生命之歌。让有爱变成喜爱,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陪伴同学们成长的方式,还是作为老师对同学们最浪漫的告白。
在教育长河里,小小的游戏,无限的收获:用游戏增添课堂的魅力,用活动寄情学生的成长,将道理转化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爱的青春里荡漾,放飞梦想;也让我在一次次感悟里用心去发现、去创造、去探索。很幸运的是教育的结果真如我所愿。
教育路上,我们会遇见很多不同的生命个体,当我们迷茫时,不妨回归教育的本真,育人育己,不忘初心,多想想,多试试,多反思,或许最糟糕的相处模式会让我们去尝试,去改变,去挑战,最终心之向往教育的美好和合力,愿我们都能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伙人”和贵人!
注:作者 胡章翠(古蔺县实验学校老师)
编辑 青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