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薇莎,笔名“在水一方”、“三叶草”,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集美区作家协会理事,集美第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集美区专家型教师。喜爱花草,生活简单,文字温暖,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两岸》《厦门文艺》《集美报》《集美风》等,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个人散文集《人闲桂花落》、厦门女作家散文合集《遇见》等。



灌口美食,舌尖上的古早味
福建·薛薇莎 文

灌口地处厦漳泉“金三角”交汇处,曾有“八闽重镇”之称。坐落在厦门的西北角,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小镇。因为偏居一偶,许多人对它并不熟悉,这些年让人们慢慢熟悉了解灌口的原因,竟是因为当地的美食,这可能是作为灌口人的我们没有料想到的。
灌口曾经是一个农业重镇,由十多个行政村组成。农民们祖祖辈辈都在田地里耕耘忙碌,擅长运用最土味的食材来烹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新鲜的食材,质朴的制作方法,保留了食物原本的味道,这又被人们称之为“古早味”。这是闽南语中对于老味道,令人怀念的味道的形容。“古”,指的是年代久远。由于过去的年代,生活条件,交通往来和信息闭塞等原因,人们运用简单的方法,手工的细作,成就了食物最真最纯的滋味。“味”,不单指饮食的味道,还包括人情味。在乡村,每一种糕点果品的制作,都会邀请邻里来互相帮忙,炸枣,红龟裸,烧肉综…每一种美食的集中制作,是一次盛宴,也是一次欢聚。古早味,是一种能让人产生怀旧,乡愁,复古,回忆和幸福感的复合的味道。
灌口,这个闽南古镇就是盛产古早味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小吃有:匙子炸,烧肉粽,麻薯……每一种味道,都是在时光长河里沉淀下来,历久弥新,让人难忘。

匙子炸
灌口老街,是一条最具古早味的街道,走在这条街上,你会发觉时光好像停滞了,骑楼,旧式的农具,古老的竹编用品,都保留了这个小镇农耕的痕迹。街道不长,千来米,东高西低,街头街尾都竖立着一座炮楼,又称为“隆门”,应该是古时用来防御的。街道两边的店面,人称“竹竿盾”,中间留有小天井,用来采光,吸纳自然的空气和雨露。“打棉街”“草仔市”“猪仔市”“海仔市”,每一处地名,都记录着这一方位曾经独特的用途。
老街的街底,有一个窄小的门面,是一对老人经营的“匙仔炸”店,我们常常去光顾这个小店。我曾经在老街边上的小学工作了两年的时间,小店离学校很近,上午老板开始经营的时候,油炸的香味就会悄悄地飘进校园,有的老师来不及吃早餐,就会丛意年轻的没课的老师到老街上来买,“匙子炸”成为最受老师们欢迎的“课间餐”。熏黑的墙壁,两三张简陋的桌子,一对老夫妇,还有一口坐在煤炉上的不停翻滚着的油锅,炸出金黄的诱人的美味。灌口人口中的“匙仔炸”其实就是海蜗炸,本地产的海斯配上韭菜、葱蒜、冬笋等佐料,现炸现卖,热气腾腾。所炸坷仔煎外观金黄,入口香脆,口感极好,再配上灌口水面,蔗上厦门特有的甜辣酱,红红绿绿,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直呼“味道好极了”。一两块“匙仔炸”下肚,一下子就恢复了精气神。
灌口的特色小吃——“匙仔炸敖大面”(海奶炸外包大面),被称为厦门最早的“方便面”。明末清初,凤山祖庙香火兴旺,农历四五月间,常有上千的香客到庙进香。饭店、排摊无法提供餐具,便有人首创“匙仔炸敖大面”的简便快餐,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匙子炸,是仍具生命力的,被人们喜爱的古早味。

友爱牛肉面
“友爱牛肉面”是我们下班休闲时常常光顾的小店,去的多了无需多言语,老板都知道熟客的喜好,飘香的牛肉汤在大锅里慢慢熟着,只要有客人来,老板就会麻利地拿出小碗,洒上姜丝和亮装,用漏勺捞上烫熟的牛肉,浇上秘制的汤汁,浓香飘满整问小店,让人垂诞欲滴,寒冷的时候,一碗牛肉面哗啦啦地下肚,既满足了惨虫,又让人浑身舒畅暖和。
友爱牛肉店,已经经营二十多年了,老板是一个典型的闻请期人、皮肤藏黑,个高粗矿,热情好客,噪门很大,总是高声地照呼着客人,店内生生不息的,便是在炉火上温着的一大锅老洗、用牛骨熬制的汤,不停地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味道,就是一家店铺的最好的招牌。许多食客,都会闻香而来,肉香不怕巷子深,锅里浓稠的酱汁,卤制着牛肉,牛腿和牛肚。酱牛肉是这家店铺的首选,每一片牛肉都呈现出富有亮泽的酱色,特别的酱香味深入牛肉的肌理,吃来十分筋道。切好酱牛肉片,装盘,可见一片片牛肉筋肉相连,纹理相扣,入口精细柔韧,如若再沾上一点本店特制的辣酱,那真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在食物富足的今天,食客们的味蕾愈加挑剔,难以满足,老板并没有一直固守着一种味道,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让食客们尝到具有现代气息的古早味。品尝美食,有时也是欢聚的理由,三两好友,点上几样冷盘,牛草肚,卤牛肚或者是牛筋,味道独特,食后令人回味无穷。再来几碗汤,热气腾腾,配上啤酒,吃得浑身畅快,压不住的大噪门高声地聊天,在这普通的小店里,没有斯文,没有过多的规矩,有的只是美食带来的欢乐和满足,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市井生活。
美味,藏于民间,藏在我们最普通的生活里,鲜活,灵动,朴素,却又十分诱人,美食,也是对每一个辛苦劳作的人最好的奖赏,味雷的满足带来的心情愉悦,应该是豆古不变的。

阿大水饺
南米北面,南方人本不擅长制作面食,但是在灌口白水泉里,有一家水饺店,这家店有一家很接地气的名字——“阿大水饺”。闽南人的小名大多以“阿”字起头,是旧时最亲切的昵称。直呼大名,太过正式,取名字中的尾字,以“阿”点缀,透着亲昵的味道。“阿大水饺”的创始人是黄文生,他的名字中,并没有“大”字,或许是因为排行老大的缘故吧,便有了这样小名。店铺直接以名字命名,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例子。著名品牌“范思哲”也是创始人的名字,所以不管是大还是俗大雅,好记最重要。
阿大水饺借鉴福州燕皮的制作方法,创造性用新鲜的海鱼肉做成水饺皮,包入根据南方人口味,精心调制的馅料使其产品口感脆嫩,富有弹性,久煮不糊,口味极为鲜美。我喜欢这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水饺,融合了南方北方的各自的做法,使这千年的水饺,有了新的内涵。最喜欢的是鱼皮饺,饺子皮有海鲜特有的鲜甜味,馅料很足,吃起来Q弹,鲜香盈满了口腔,带来极大的满足。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在一个小小的水饺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可以说,阿大水饺,是最适合于南方人口味的水饺,也是我吃过的最有特色的水饺。阿大水饺中的产品“鱼燕饺”,在2002年获得中国饭店协会“中华名小吃”称号,在众多地方风味小吃脱颖而出。蟹籽鲜虾馅饺也颇受食客喜爱,食客享用的时候,先咬破一个小洞,轻轻吸吸,一股浓鲜甜腻的肉汁涌入口腔,再旗些普醋咀嚼,更显咸鲜甘脾。
阿大水饺店不但有水饺,还推出了广式茶点,店主阿大曾经在大酒店当过多年主厨,后来自己创业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虽是一家小店,却保留了酒店的行业标准,使得他的店干净整洁,让每一个前来觅食的客人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舒适的环境。
闽南小镇——灌口,保留下来的古早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喜爱的是崇尚自然,质朴本真的味道,是一种传承,也是在传承中创新的味道。
不管你走多远,味蕾都会馆记着家乡的美味。
行走千里路,难舍家乡古早味。



故乡的小河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
我思念故乡的炊烟,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我思念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很喜欢廖昌永的这首歌,缓缓流淌的旋律,轻轻诉说着的好像就是我心中时常回想的歌。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叫“水立”的小村庄,它因一条终年流淌的小河而得名。河里的水从山上奔流而下,清澈鲜活,小河曲曲弯弯地穿过村庄,透拖远去。河水润泽着山下这一方天地,也哺育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我的家就在河边上,一打开门就可以看到这条河。我们在小河里取水,在小河里洗菜,也在小河里玩耍,每天晚上都枕着叮叮咚咚的水声入眠。小河,延绵着在我们生活中奔流不息。
小河是妇女们洗洗衣物的地方,更是她们重要的社交场所。
清晨,村里的妇女们做完早饭,安顿好孩子,就垮上一个篮子,篮子里是一家老小要换洗的衣服。来到小河边开阔的地方,那儿有一棵高大的黄條树,树叶终年茂密着,撑起了一片绿荫。树下摆放着几块平整的洗衣石,她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河边,各自找一块石头,放下篮子,脱掉鞋子,下到河里。河水并不深,清澈得很,要是夏天,清凉的河水常给人带来丝丝的凉意。将一件件衣服浸湿,然后抹上肥皂,在洗衣石上搓出雪白的泡沫,再放到清水里漂洗,让污浊之物随着流水流走。当然,妇女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边洗衣边聊天啦!谁家的妹子找到了好人家,谁家的小伙子最近赚大钱啦。这家的菜长得好,那家的甘蔗今年有了大收成啦!愉快地交流着,说说笑笑之间,衣服也洗完了。
小河还是孩子们女戏玩耍的地方。夏天,大人们忙着收割也要抢着种下新一季的作物,孩子们也跟着忙前忙后。收割稻子、拔花生,忙碌完后,总是一身的臭汗,男孩子们就脱光衣服,往水里一跳,一阵扑腾,全身舒畅。他们还在水里打水仗,扑腾起雪白雪白的水花,把宁静的河水搅得热闹起来。女孩子们就斯文多了,脱了鞋,把小脚浸在河水里,有时摘几朵水边的野花,有时也羞答答地在河水里清洗粘在身上的泥巴。

最高兴的就是在小河里捉鱼了,这时女孩子们也一个个兴趣十足,挽起裤管到河里一展身手。找一个水深一点的小水塘,用泥巴筑起一道土围栏,然后拿一个竹制的簸宾,把鱼赶到一个死角,让它们乖乖地跑进我的簸簧中来。把簸簧从水里猛地提起来,就看到了一个个跳跃着的鲜活的小鱼。最好看的是一种“三班鱼”,有着丝带一般的鱼踏,颜色分红、白、绿、蓝、青多种,身段修长,鳞片闪闪发光,样子十分威武可人,战斗力极强。不过据说这种鱼不能吃,我们只把它们养着玩。还有一只只的小虾,只有两三厘米长,弓着腰,浑身透明,却弹跳力十足。我们把它放在掌心,合起手掌用力地拍,拍几下小虾就红了,把它送进嘴里,有一种特殊的腥味,却也觉得特别鲜甜。有时还能抓到小蜻蟹,个头太小了,脾气却大得很,趁你不注意还会用它的大钳子狠狠地夹你的手,痛得你哇哇大叫。只是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了。
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故乡的小河一直在我的心头流淌,如同那绵绵不断地来自童年的回忆。或许,每一个的心中都有一条河,那是永远在内心深处流淌不息的故乡的河。







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化传媒
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