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思(组诗)
作者:李川皖
校门
踏着辞别旧岁的瑞雪
穿过迎接新年的钟声
我们怀揣些许激动
回到今非昔比的故乡
回到近乎陌生的母校一一
安庆二中
当年那扇木质校门哪去了
那块白底黑字的校牌也不知所踪
取而代之的
是司空见惯的电动伸缩钢门和金光闪烁的亚洲铜
进入校门拾阶而上
年轻的校长一行笑容可掬
喜形母校沿革的光荣
我们不时提问与感慨
或相视而笑表示认同
走完最后一级台阶的瞬间
我们感到骄傲的脚步
带着深深回忆的沉重
也带着由衷自豪的轻松
红楼
它是建于清朝的一幢欧式三层小楼
依然完好无损百毒不侵
最早是清朝教会学校办公楼
也是历代学校首脑机关
如今翻修装璜一新
仅楼顶与拱门保留红色
其它着上古朴典雅的纯青
包括那些木质百叶窗
但它仍叫红楼
因为它早已深入人心
记得我在母校就读期间
只来过红楼两次
一次是因违反校纪
被校长和教导主任训得不轻
另一次是因表现突出
被校长和连级组长夸得不行
所以我至今感激红楼
感激红楼的赏罚分明
因为正是那两次经历
由此引领我的三观
从此改写我的人生轨迹
教室
我们的教室已不复存在
原址上矗立起一栋教学楼
环抱它的是一圈景观树
每间教室都带多媒体功能
令我们多少有些羡慕嫉妒
同学们纷纷按当年的座位对号入座
并忆起谁和谁同桌
谁谁谁今在何处
我坐在那时的座位
自然也想起那位同桌
他后来参军提干转业留沪
只是多年未曾谋面
不知别来无恙否
我知道这不是我们的教室
所坐的也不是我们的座位
同学们心里都很清楚
我们的教室和座位
长在心里永不荒芜
老师
我们的老师有不少已离世
其他的也均是耄耋老人
此次回校虽未拜访到一位
但谈论最多的就是他们
比如他们音容笑貌
比如他们性格为人
比如他们所授课程
比如他们口语特征
大家笑语不断
然后渐渐黙不作声
直至感觉眼角留有泪痕
谁都不愿言表
谁都不会否认
师情恰似父母恩
感恩老师
是学生必须的本分
操场
母校的操场
可谓鸟枪换炮
主席台不再露天
足球场的雪毯下
顽强地生长着茵茵绿草
从前的煤渣跑道
穿上了紫红色塑胶外套
健身设施应有尽有
我突然想起老校长曾说
操场和教室一样重要
品学兼优的学生
也应该是运动场上的英豪
我觉得这话没毛病
学生走出校门报效祖国
身体健康第一条
樟树
风吹雨打四十余年
操场边那排樟树
还是那么粗壮挺拔
那么枝繁叶茂
它们是母校一道亮丽风景
四季常青从不见老
它们每天喊醒太阳
放飞早起觅食的群鸟
它们始终深情地站在那里
俯瞰学生出操与课间嬉闹
静听铃声叮叮书声朗朗
直到月挂沙沙作响的树梢
我始终相信
在这排樟树的眼里
所有被它们俯瞰过的学生
都是沐浴晨曦的欢叫
都是挂在星空的微笑
作者简介:
李川皖:生于川,长于皖,祖籍望江。现任安徽法制报主任编辑,曾从警多年。然命中注定与诗有缘,自认是情怀的忠实记录者,故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时起,坚持讴歌人世间的一切真善美,共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诗歌400余篇(首)。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