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严的“故事”之十

“姥姥家”的“羊皮筏子”
一一儿时难忘的记忆(六)

“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发明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地处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陆路交通还十分落后,水路运输更是如此,羊皮筏子自然成了沿黄地带人们水路运输的主要工具。
我的”姥姥家”就坐落在地处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境内的黄河流域,村子不大,三面环山,一侧便是这滔滔黄河,人们依河岸高地分散而居。
幼年时期的我,眼中的黄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两岸的人们下地劳动、走亲访友、运送粮食和生活物品,只要过河非这小小的羊皮筏子不可。羊皮筏子有大有小,但“姥姥家”的羊皮筏子,一般是由12只左右充满气的羊皮胎分三排与木架捆绑而成。在“姥姥家”,羊皮筏子又叫排子,因而渡河也叫渡排子,其主要使命是来回摆渡人、物,不像有些地方的筏子有时承担长距离水运任务。这羊皮筏子一般由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排把使)“掌舵”撑划,从上游的摆头入水顺流漂划到对岸下游的摆头,河就算成功渡过了。渡过河的筏子仍需“排把使”肩挑到上游的摆头处。由于筏子的承载面积一般在6个平方米左右,因此一次可承载的重量不多,六七百公斤便是它的极限。筏子也是十分简陋的,由于其不像船,四周没有挡水的护板,因而渡排的人多是蹲或坐在筏子上,两手紧紧抓住筏子的木架。入水后承载了人或货物的筏子往往会被泛起的水花打湿。坐在排子上,眼看着汹涌的河水在身下的木架下流过,不由得让人有种胆战心惊的感觉。所以说,胆小的人看到这情景,一般是不敢轻易渡排子的。

“姥姥家”很多人家的地都在河对岸的山里或河岸边的滩涂上,滩涂地是水地,多种植小麦。而山里的地多为旱砂地,那年月粮食产量低,广种薄收,山里的地人们都喜欢种一些耐旱的谷子、糜子,但凡遇到风调雨顺之年,收成翻番。谷子、糜子属秋粮,一旦成熟,需尽快收拾归仓,否则秋日的雨和山里的小鸟会让精贵的粮食损失严重。记得那时候人们收拾山里的粮食十分的辛苦,天不亮出门赶到地里先捎谷穗,尔后再将谷穗运至场上,碾轧脱粒装袋,吃时还得将谷粒用石碾碾成小米。这个过程写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是吃力费功。每到粮食收成之时,“姥姥家”数量有限的羊皮筏子便成了宝贝。人们早早地联系好“排把使”,准备好充足的人力,这样才能顺利地将收好的谷物归入仓中。那段时间,黄河两岸一派忙碌的景象,羊皮筏子一个个在河面上来回穿梭,人们的吆喝声、说笑声响彻两岸,收获的喜悦无不洋溢在每个农人的脸上。
现如今,山里的旱砂地早已无人耕种,成了山花野草和小鸟等生长活动的乐园。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早已让粗放低产的耕作方式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舞台。“姥姥家”小小的羊皮筏子也早已不见了踪影,转而由宽大安全的钢索金属摆船所代替;村里的“大街小巷”也已成了水泥硬化路;仅有的土地种植的也多是适宜本地自然条件的高产作物。改革开放的成果、脱贫致富的成效,在“姥姥家”这落后的小小山村可见一斑。
“羊皮筏子”的故事很多,每每想起这些经历,我都会深深地为当时“姥姥家”人们那种为生活肯于吃苦的劲头而感慨不已!
2021.1.4.于兰州家中

作者简介 :森严,男,甘肃白银平川区人,国家机关公务员,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从业四十余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两年开始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很多作品被自媒体文学刊物登载,个别散文亦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中原文学社编辑部
本期编辑:追梦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