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愚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艺术浅议
文/雏燕

西部英雄群雕的艺术大师陈玉福先生对“治沙六老汉”、“治沙六兄弟”、“治沙青年”三代治沙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丰富了西部文学艺术人物画廊,为西部英雄、西部精神注入了新时代的正能量!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更是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这部作品的主题教育意义和时代特征。
“八步沙六老汉”英雄群体群像塑造的成功,是陈玉福对当代西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八步沙六老汉”造出绿洲锁黄沙的当代愚公,这个意义是现实的、充满新时代正能量的,是震撼人心的。所以说,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具有超越现实的意义。
毫无疑问,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是现实主义力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甘肃日报》等报刊都对“八步沙六老汉”的事迹作了大量报道。读了这些报道,再阅读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的人物、事件、故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时效性,具有写实性、文学性、时代性,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力作,是一部长篇文学宏著。这就是陈玉福对长篇纪实文学创作探究的又一大贡献。《八步沙》和《治沙愚公》都是呼唤时代英雄的现实主义作品,是当代纪实文学作品的佼佼者。
一、 从“治沙六老汉”到“治沙六兄弟”、“治沙六青年”三代治沙英雄人物群像的叙述是讲中国故事,呼唤新时代正能量,呼唤新时代英雄。
我很赞同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的提法。纪实文学取材是从“治沙六老汉”和“治沙六兄弟”的过渡时间段为入点切入叙述的,记叙了六个老汉和他们的儿孙,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几十年如一日不惧困难治沙种树,将原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草丰茂、生机盎然的绿洲,用憨厚和坚韧演绎出同风沙搏斗、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壮举。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他们凝聚的精神脊梁,书写了一段悲壮、豪迈、可歌可泣的故事……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就是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呼唤这种精神,作家陈玉福用笔在呐喊、在呼唤!
《治沙愚公》所塑造出来的“治沙六老汉”“治沙六兄弟”就是新时代中国的英雄群体!
《治沙愚公》把“八步沙六老汉”的治沙故事描写地感人肺腑荡气回肠,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改天换地的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精神继承与传承气贯古今。古代有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现代有六老汉治沙,世世代代无止境也。沙漠里能种树,出现绿洲,还青山绿水,创造出人间奇迹,“治沙六老汉”和他们的子孙们靠着中国人这种愚公移山精神和品德,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愚公移山,是古代中国人民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拚搏奋斗的精神写照,“六老汉治沙”是当代中国人不屈不挠进军沙漠建设生态家园的英雄绝唱!

“治沙六老汉”和他们的儿孙们以及当地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语)!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描写的这些治沙的英雄群体其实都是当地的普通群众,他们是沙漠治沙造林的主力军。第一代“八步沙六老汉"和第二代的“八步沙六兄弟”是杰出的代表,跟上了父辈们的英雄足迹,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一代代生命的延续,一辈辈奋斗的接力,继续把进军沙漠的战线向前推进,把绿色拓展延伸,纪实文学着力表现了他们对国家责任的勇敢担当,着力表现了他们以昂扬的姿态在治沙中战胜“沙进人退”的拚搏中“宁死不退”勇往直前的英雄及英雄群体的精神和信仰。
治沙六兄弟是有思想有理想有干劲的本地致富带头人,都是六老汉的传人,如郭万刚、史金泉、雒兴国、和生、钱林兄弟,治沙青年是有理想有知识的大学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来的,如郭毅、连肖红、陈军等,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也感动了“上帝”,会使许多从全国各地来的人参加到治沙事业上。正如毛泽东说的,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
纪实文学全面叙述,立体多维,细致表现了治沙英雄们心灵的柔软和意志的坚强,这种精神贯穿纪实文学的始终,渗透到纪实文学的每个细节和每个纪实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纪实文学张扬着一股新时代正能量,昭示人们将振奋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走向明天的征途中要弘扬这种精神。
中宣部树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群体为国家级的“时代楷模”;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登上了全国“文学好书榜”。去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习+总+书+记+来到了甘肃,来看望八步沙的治沙英雄们,还带走了陈玉福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八步沙》。这是八步沙群体获得国家级时代楷模之后的一次巨大的殊荣。这不仅是八步沙人的光荣,也是我们甘肃人的光荣。

二、 从“治沙六老汉”到“治沙六兄弟”、“治沙六青年”三代治沙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丰富了西部文学艺术人物画廊。
根据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里的描述,这里原来的名字叫“跋步沙”,意思是流沙遍地、行走很难。纪实文学在展示八步沙恶劣的自然环境、治沙遇到的各种艰难抉择,设置矛盾冲突、纪实文学人物的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刻画纪实文学的人物形象。
1.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
纪实文学的主人公郭万刚是作家倾入大量心血塑造的中心人物,是八步沙治沙造林的第二代领军人物,纪实文学中展示八步沙自然环境的恶劣、遭遇到的种种艰难,设置矛盾冲突链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已经是淋漓尽致了,就纪实文学人物的语言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纪实文学中,“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最早是八步沙六兄弟之一——郭万刚在选择留在八步沙时说的,在纪实文学中首次出现在“序章”末尾处。这句话是郭万刚下定决心时喊出来的,把“这辈子就交给八步沙了”是郭万刚儿子来八步沙之后的话。父子之间同一个意思的两句话,机智地设置找到了纪实文学的叙述切入点,巧妙地进入叙述,作家裁剪材料的功力和技法令人佩服,裁繁就简,也就把纪实文学叙述描写和表现重心放在八步沙第二代人上来,承前启后表现三代治沙人的风貌,来更集中更全面地展示出了三代治沙人的精神风貌,起到了纪实文学“衣领”的作用,其实这两句话是这部纪实文学的灵魂,是纪实文学人物的精神写照与人物性格的高度凝练。
第一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纪实文学中的时候,是在郭万刚父母的家庭冲突里。郭万刚毅然决然撕了到大城市当副总经理的聘书,把矛盾推向了尖锐。两代治沙人在抉择中发出同样的豪言壮语,为了治沙什么都舍得,这都是人物经过痛苦的煎熬得出的,为了保住生存的家园,就要一代代人去治沙,去奋斗牺牲,这才是这里的人们生存的根!
两代人心心相印,相互激励,为了治沙,敢舍家庭婚姻幸福。这一句话第三次出现时,使人感受到了“铿锵激昂和铮铮铁骨”,郭万刚是一个“吐口唾沫能砸出坑的大男人”,是“永远的英雄”。两代人传递精神,传承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记当年的红手印,坚守承诺。陈玉福对这句话充满深情,十分刻意,精心打造升华,因为是八步沙两代人的精神所在和集中表现。
淑芳的倔强又善良再到温柔的性格描写令人信服,她是一个好女人。“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这句话第五次在作品中出现是第二代治沙人史金泉说出来的,是林场遇到又一困难时对郭万刚的鼓劲话,用郭万刚的话鼓励郭万刚在寻求林场出路时不怕困境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创业。这句话第六次出现在郭万刚联合“林同学”成立绿化公司的故事情节里,使治沙三代人的智慧凝结在一起。作家真不乏匠心独运,取得一句话多用表现作品内涵的功夫,令人咂舌不已!

2.塑造一系列人物形象,精心雕刻英雄群体形象,营造纪实文学的时代精神力量。
郭老汉,史老汉,雒老汉,蒋老汉,钱老汉,和老汉,郭万刚,史金泉,雒兴国,刘尕五,淑芳,英子,郭毅,连肖红等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真见功夫,个个精雕细琢栩栩如生,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蒋老汉以护林站为家,视树为命,不畏天寒地冰守护树木,临死不忘治沙,还想继续治沙奋战。史老汉关心当年伙伴,送柴送面,重情重义。和老汉让儿子接班,自己带着重病,以驴代步,亲巡林场,累倒在榆树下,临终前还对儿子叮嘱继续治沙。史老汉坦荡释然面对死亡,给自己的宽慰是他留给后人的那句“八步沙的那一摊子树”,临终前他希望儿子“你接着去种树吧”,使读者感悟到彻底治理好八步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前仆后继永往直前的不屈精神,荡气回肠!比愚公移山的故事还悲壮还伟大,这种治理风沙保卫家园的壮举气吞山河,不埋怨贫脊的家园,不忍故土难离,忍受风沙的欺凌,坚韧不拔,一点点,一树树,治理一寸寸沙,“挖一点就会少一点,而山不会增高”的顽强意志,敢与风沙斗,与天地斗,与人斗,是何等威武不能屈的伟大精神!
活着,拚命奋斗在八步沙,死了就埋在八步沙,与八步沙生生死死在一起。钱老汉、“我爷爷”郭老汉、秦老汉站在湿漉漉的地上,目光聚焦在曾经的战场,望着史老汉的坟冢,是那样豪爽,那么有老英雄的豪气,就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又一幅浮雕印在读者的心里。
雒老汉的个性特征不同于其他老汉。他的巡树经历引起的心灵波动,牵引出第二代治沙人——雒兴国,作家真是一个故事高手,一个情节推动着一个情节运行,随着情节链接的向前推进,一个个人物自然鲜活而至。
雒兴国是读者和作家都喜欢的一个人物。英子的美丽贤惠,以及美好的爱情故事使纪实文学增彩不少,融事业、爱情为一体,新一代治沙人怀有绿化八步沙造福八步沙的美好愿望,叙述的基调是粉红色的热烈的。作家把雒兴国推到风口浪尖上,表现他的人物性格,作家把他不惹事,不怕事,不怕死的性格特征通过情节的推动运行,匠心独运地突凸出来了,能敢于迎着困难上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所有的圆形人物中其个性张力又不同于雒老汉。作家对雒兴国的描写和塑造充满深情,也就是对治沙精神传承者充满深情和期待。我想,作家塑造的雒兴国和英子的人物形象,还有郭毅和连肖红的形象,是新时代新型的治沙人的形象,他们对八步沙有深情,是有知识有魄力有理想的建设者。
郭老汉、老场长、淑芳、钱婶等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给读者也留下深刻影响。
刘尕五良心复苏的描写也很好看。好就好在他以前是一个顽固分子,已经有了信任危机,心里折服治沙人,从行动上、思想上佩服,其实是心底善良已经复苏过来了。
3.记者王天云、李县长、市长、县委书记、陈书记等官员形象虽然出场的机会不多,但个个有血有肉,形象显明,视角分明。
市长和陈书记是纪实文学描写的两个官员,都是好官,办事风格和作法上相差很远。陈书记的为官之道应该是值得赞扬,新时代呼唤这样的好官。说到这里,纪实文学的旨意很是鲜明!

三、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结构设计时的网架结构具有美学价值,是作家智慧的结晶,放射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治沙愚公》以郭家三代人郭老汉、郭万刚、郭毅治沙为主线,时间跨越近五十年为经线,通过对人物、环境、社会、家庭、爱情等矛盾冲突感情纠葛为纬线,构成了经纬网状的网状结构作品,每个人物形象就如网上的结点,描写,折射八步沙的社会进步,表现了八步沙三代人不畏艰难险阻、治沙改变生存环境的英雄事迹。
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的结构独具一格,是由六个家庭中几个人物的故事构成空间六角锥体组成的网架结构,它的基本单位元为六个人物的故事构成的六个家庭的故事,这些单元会发生空间的立体的有机地联系,形成了借用建筑学的这个名词及知识,来说明这部作品的结构为网架结构形式,即类似钻石的晶体构造,每个晶点、晶面都会“皎皎摇摇,晶晶盈盈”发射出瑰丽的现实主义光芒来。
总之,作家陈玉福对现实生活的亲身体验、深入研究和深刻感悟,以及作家对现实生活机智地挖掘和艺术处理,才创作出了这部超越现实、超越时代的优秀作品《治沙愚公》来。陈玉福长篇纪实文学《治沙愚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治沙愚公》的出版发行,为我们创作现实主义题材长篇纪实文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作者简介:

陈玉福:金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专业作家,张掖市文联名誉主席,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文学教授,《西部人文学》主编,甘肃省作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作品获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突出成就荣誉奖、国家“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中国电视"飞天""金鹰"双奖、中国网络十大杰出小说奖等几十种奖项。

“武威编辑部”以推出名家新作,培养文学新人,传播先进文化,歌颂西部人精神为宗旨,向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西部人文学》武威头条编辑部
主编:杨成梅
副主编: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