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影踪004]
艺术没有任何形式和内容
上海总是一个时尚出新的改革试验地,包括艺术。
刚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恰好说明和举证了这一事实和无需讨论的问题。因而见证也无需争辯地证明了艺术是没有固定形式和内容的。在艺术的世界里,任何物质都可以是艺术的,但需再度创造,生发想象带来美感。在张恩利的画笔下、画布上、色彩中,房间不是静态的,房间完全成为艺术的想象和创造中的宠物,让人眼前一亮,生发出诸多的生活中的真实画面,成为动态的,运行的、会行走且能奔跑多变异的、又是每个人生活中最多见、最常见、最时时离舍不了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让人大开眼界,大增思路,大受启智。那些不可想象的生活中何其琐碎的东西在这里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展品,栩栩如生,缤纷艳丽而又实实在在的摆在你的眼前,令人信服!
张恩利是吉林人,80年代移居上海。他把上海这座城市当成他生活和创作的基地,终日笔耕,与颜色不离不弃,与画笔相恋不舍。30年来,大胆尝试种种绘画技法与形式,不辞辛苦的游走于"中国当代艺术叙事"的边界,力求意新,开拓创新,推陈出新,领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
他认为,升斗小民,家室杂件,网袋管线,水桶纸盒,都是他不可多得的艺术迷宫,成为他艺术创造的"通义不明″的因素,一次又一次的诱导人们走进他的无限开阔、无比开放、无度想象空间和"超越之地″。
他的作品,绘画空间、未完成的空间、过道间、绿色电线、白色马赛克、有洞的塑料布、一段管子、两个灯泡、三层塑料布、会动的房间等等,让绘画成长为空间与建筑的延伸,创造出实体与生成的相互融合的场域。从"会动的房间″释放出一种融发生活中各种幽微潜能的独特动势,在他的人造场域中,马赛克犹如城市的密码,皮球隐含着儿时的气息,以纸盒为主的容器则盛载着潜意识与手感的残余和体温。这些情绪内敛的作品,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驻足凝视,忘情投入,使得参观者不得不接受这些来自虚空中的现实,以至最后唤起某种与之相通且又对抗的欲望。
看过张恩利的画展,我不知道你能否生发出一切消耗生存与记忆痕迹蛰伏于平面之上、隐现出精微的质感与沉着的力量。我是隐隐有了这种思绪上的跃动和精神中的快感!
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刚刚展出,有缘于艺术的朋友们,一定要去看看,说不定你的好心情就会"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诗旅影踪005]
冬寒时节观沙雕
来到上海的这几天,老天特别钟情于我。据说元旦前几天,上海的白天气温还在零度左右,然而这几天,白天竞升至到了零上10度左右,走在大街小巷有了一种初春欲来温暖如春的暖阳阳的感觉。
清晨闲逛,沿杭州湾大道一路向南前行,不知不觉竞来到了城市沙滩。虽然是元旦小长假刚刚结束,但景区里游人还是不多,偶尔能见到零零散散的几个人,也都毫无游兴。远处的海边及沙滩上,广阔静寂,没有游人。这样的清静安闲之地倒也很适合我的心情,索兴走进园区,仅凭一张身份证便享受到了免费照顾的优惠。
城市沙滩,前几年来过几次,那时还是敞开式开放型的,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关卡、铁门、铁网、铁护栏,游人可以从任意一处随意出入,与海亲密,嬉戏沙滩,眼观大海,静听涛声。可这两年据说被一个开发商给承包了,就搞成了鸽子笼一般的旅游景点,成了没钱没票莫想进来的"向钱看″"向百姓腰包掏钱″的攒钱之地。
走进园区,沿着海边观涛路一路向西走去,路上时有工人在为景点剪花弄草,增设新意,倒还有点人气。
在我的最早印象里,杭州湾边上的大海,是一个很浪漫的地方,凭空远眺,天蓝水碧,海阔天空,水天一色,是沪上最美的海岸线。
这里有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这里有鹦鹉洲生态湿地,这里有沙滩赛马场,这里有景观长廊,我在惬意的遥想看,回首着曾经与她美好的相遇,分享碧海、金沙、海浪、水花和蓝天、白云、水乌、轻帆的无比浪漫,竞然在一派芦苇荡的栈道中看到远处犹如古西域楼阑之城的建筑群,匆匆走近细看,原来是还没有拆除的城市沙雕展区,这令我喜出望外,便在这个若大的沙雕区域里随意的浏览起来,东走走,西逛逛,这边瞧瞧,那边看看,极具诗意,令我美滋滋的欣赏起来。
原来这是前不久才结束的由上海市金山区承办的以"四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城市沙雕展暨情景党课的启动仪式,这些沙雕作品还都完好的保存至今,栩栩如生,生动鲜话。
真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缘分福分吉利吉祥,看来在这新年伊始的新春之日,真能一日顺,百日顺,天天顺,年年顺,我给自己这样的祈福着!
这些沙雕作品的时代性都很强,昂扬着强劲的主旋律,紧扣"四史″主题,每一件作品都强烈彰显着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得始终的共产党员应体现的精神和情搡。
大型沙雕《精准抉贫》全景式的展示了这里的共产党员与贫困地区的帮扶脱贫甩掉落后帽子的生动事实,《渔村全景》构思细腻,场景逼真,《同心抗疫》又让人们回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
据我所知,上海城市沙滩搞沙雕大型展出巳经有着多年的成功经验,针对不同时间和节令,他们总是能及时策划推出不同的主题展出,这次的沙雕作品展出,虽然我此行未能赶上和亲眼目睹当时的盛况,但我可以想象,其彼时的情景定是游人如织,思潮万千,人心所向,共同睹望,明天更美好,生活更幸福,小康快来到,复兴的大中国必将日出东方,花开海上,缤纷四射,醒目世界。
[诗旅影踪006]
"海上第一当″存忆至今
为了找到这个"海上第一当″一一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我在大上海花了两天的时间,终于在第二次如愿的找到了。
元利当铺,是上海的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他知道我喜欢游逛博物馆,尤其是上海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官方的的和私家的,我都愿意看一看。
博物馆是免费的百科全书和历史知识的大课堂。
这次来上海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但由于"小杜导航"将口语的"元利″误读成"袁立"而把我"导航″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我只好将错就错的错下去。既然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就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了,随即也就在这个位于苗江路的艺术圣殿观看了"张恩利个展:会动的房间",也算偏得了一次意外的精神享受。
第二次按照朋友的指意,乘地铁一号线在汉中路转十三号线在自然博物馆一号口出来,问过几个行人,都对元利当铺没有印象,更谈不上其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了,就连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对这个地方表示的"一问三不知″,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上海太大了,五花八门的博物馆也太多了,难怪现代的上海人说不出个子乌卯有,姓之名谁。最后还是一位年长的老者示意我,武定路那儿有个老当铺,保不准你说的就是那个吧,路不远,你去看看吧。我随机百度了一下,果然这个"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出现在武定路203号。
顺着山海关路直行右转经过石门二路,再绕过泰兴路,最后进入武定路终于找到了这个老旧式的标写着"元利当"三个字的博物馆。
元利当铺,被誉为"海上第一当″,是上海现在仅存的一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名类票号收单最齐全的老字号当铺。它是一幢具有徽派建筑特征和欧式装饰风格的三层砖木结构城堡式建筑,面积近1100平方米,1932年由上海荣昌记营造厂设计承建,至今巳在武定路上伫立了近90年。
岁月的风霜侵袭已让这幢沧桑的小楼有些墙面斑驳,尽显历史古老的容颜。据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老户人家介绍,这个当铺曾是一个拥有三十多户人口的大门户人家的住所,后来几经维护和修缮,又经多次动荡和变革,至到恢复最初始终保持老样式,其建筑风格丝毫没有改变,2019年这里正式更名为"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对外开放,接待游人。
元利当铺为南北二进,东西五开间,入户大门为中式石库门,上嵌有"元利当″石匾额,墙体为一色的巴洛克装饰,高大加厚的立式墙面多有防护、防盗、防火的作用和功能。进入大门一座大型写着"当″字的屏风立于中庭,迎宾纳客。地面的彩色花砖初始如新,与老房子的建筑年龄相依同在,历经风雨。跨进门槛,迎面就是高高的典当柜台,据说这个1米8的高度恰好还原了当时的真实场景。
我在柜台外面特意试了一下,只有跷起脚才能够到柜台的窗口,从里往外看,完全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可能是当铺老板有意要造成压低价格或让典当者"三思而后行″的思虑效果吧。当然这是我的一种猜测,未有见证。
在这个老旧的当铺中,一些当年元利的当票、帐薄、典当行业资料、贵重物品和营业厅内部工作场景都一一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甚至当铺经理人的茶桌、帐房先生工作时的聚精会神状态、立在典当间的柜员身姿等,都真实还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遙忆当年,怀想如初。
在元利当铺,我还特别留心的注意到这里的金库大门,它的扳手和锁眼很是引人注目。当年的金库大门完全都是钢制的,钢材达50厘米之厚,门上有两把铁锁,各由两人分管把控两把钥匙,只有在两把钥匙同在时才能打开金库大门。金库所存物品当然都是珍贵重要的东西,如房产地产契约契券、古董字画、金银珠宝等。
这里还有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让人过目不忘,真实的看到了当年当铺总经理俞少卿的音容笑貌。
在一处"元利当铺的故事″中,留下的文字记载让人有了大致的了解:元利当铺创办人为陆抟霄,去世后俞少卿任经理打理业务,经营房产、土地、字画、珠宝等典当,生意兴隆,日渐红火,每天业务量达近百笔,月营业额高达二三十万元。后因时局因素,曾在1946年关闭,1947年陆抟霄之子陆冠曾去世后,陆冠曾之子陆泳德又将房子出租,1956年无偿将此私产房屋全部捐献交给了国家。
元利当铺的”四不当"还是挺有意味的:旗锣伞扇不当、神袍戏衣不当、皮货无袱不当、低潮手饰不当。面对这"四不当″,我琢磨了许久,也未得出结果。
这时,我倒想起中国人好常说的那句俗话"上当受骗",是否在这里可以找到它的注脚,尤其那个"当″字是否再没有比它更为恰当不过的文字了。但我转念又一想,这个元利当铺的老字号,从初始到鼎盛,从兴隆到停业,从私产到捐赠,它靠的不仅仅是诚实和守信吧……
[诗旅影踪007]
丝织是风景 女孩更是风景
[题记]
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东织西造 锦绣生活一一中西丝织文物展″如同寒冷冬日中的一抹暖阳,让人眼前一亮,倍感心暖身暖精神温暖,身心愉悦。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来日绮窗前,寒梅着春未。喜欢丝织品的男男女女,在这里倾尽心情的赏悦,感概装饰的魅力,想往生活的美好,追忆丝织的锦绣。我有幸徜徉其中,深受感染,倍觉陶冶,算是丝织文物的粉丝吧,不由出口小诗几句,以此记之一一
自古往来到如今
丝织是风景
丝织是女人的风景
不论在灿烂明媚的夏日秋光
还是在雪花初飘的冬寒过往
能让眼前一亮的多是绫罗绸缎
丝织锦装
一个女人可以素妆淡抹
但不可以没有丝织服饰把心情照亮
可以不加此装
但得储备珍藏
如丝巾一方
必得天天佩戴
日日与已不离不弃
尤物总在左右肩上
可以长短不一
但必花式样样具全
件件新颖新款新装
心理漂亮的女人
细心细腻细妆
能留住季节
也能留住心情
更能留住心随花开的风景
让自己成为一道风光
让自己成为别人的眼神
让自己成为季节的新潮时尚
一袭丝织服饰
本来就是耀眼的风景
着在女人的身上
欲显个性凸现品相
女人既能改变自己
女人更能男人的心肠
冬寒可以刺骨
比冬寒更刺骨的还有丝物织妆
在博物馆里
在一件细腻的旗袍前
在一方素雅风情的丝巾旁
一个女孩守望了一个上午
驻足凝视
静立观望
那眼神那站姿
那心思那渴求的动人相
让我感动了
以至她成为我眼中的风景
时时久久
悠悠长长
……
[诗旅影踪009]
云朵中的书房好别样
在上海很多年轻人都会把最高建筑上的"云中书店″一一上海朵云书院旗舰店赞誉为"最美的公共文化空间″,而我则愿意叫她为开放在空中的"云朵书房"。
本来我是打算到上海中心大厦37层上的"观复博物馆″″去看"造像馆”的,当我从2号线地铁3号口出来,路经明珠广场走近银城中路501号时,却发现很多年轻人在预约去"朵云书院″的入场券,我便没加思考地领取了一张,排队安检后乘电梯也跟着上了52层。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心大厦52楼的朵云书院是2019年8月12日海上台风刚刚过后才开启营业的,店铺营业面积达2200平方米,有60000多册图书和2000多件文创产品。据说设计和装饰这个空中书房,仅图纸就参考了300多张,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装饰和布展。她的别样风格和独特个性还在2020年浦东文釆会上获得了全场满意大奖。听一个文学圈内的朋友讲,"朵云书院″是文创产业捧献给大上海的一本清闲悠雅的散文集,而把建在皋兰路上的"思南诗歌书店″比喻成是为大上海书写下的一首抒情诗。我的这个书写标题也是从开在200米高空的云中书房有感而发才得来的。
可以说,朵云书院是上海的一个奇迹。这座被誉为"上海之巅″的中心大厦本身共有126层,其间电梯运行每秒可达18米,这巳经开创了世界摩天大楼的奇绝记录,有了朵云书院的锦上添花,更让这一奇迹在环形空间的打造利用和创新装饰中又向世界级顶尖记录上迈进了一大步,超越了一大级,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的巅复。
走出电梯间,首先直入眼帘的就是"朵云书院″4个白色银光大字,强烈刺眼,洞穿心神。接着一面白色的书墙犹如纯洁的山峦,山景起伏,波澜错落,一个个拱形的山门如同洞口贯穿,通透尽展,层层叠叠的书架直到尽头,透明或半透明的愉悦之感中大有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快意,穿门而过,推门而出,依在透明的大玻璃窗前,黄浦江畔尽在眼底,浦东新区风展如画,陆家嘴楼厦林立,一片生机,湛蓝的天空,阳光明媚,净空如洗。这时你再从吧台上要来一杯"拿铁″或"情侣″,味美四溢,手捧书香,心情惬意,叫你如何不温馨。
走出中庭,再去白色书山的对面,黑色而凝重的装饰之感让你欲加觉得这里书山重重,任重道远,唯攀登前行,方能风景如画,前程锦绣。
书架上的名人名著很多,上海当地有名或无名作家的图书也陈列在一处处的显要位置.
上海不仅时尚、时潮、时髦,她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氛围也是中国的风向标。而浦东新区又是处在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更显得独领风骚,永立潮头。
我很喜欢在这里的黑色读书区域内读书思考,远眺远处,尤其她的"好望角″,即是一个阅览区,又是一个休闲区,还是一个冷饮区,更是一个观光区。不论在她的南角和北角,都形成一个边厅式的花园,人在其中,时而被"圆″包裹着,时而又被书环绕着,时而又被颜色浸染着,在山重水复中享受着温馨和惬意。在一处名为"海上文薮″的展角,这里就静悄悄地陈列着那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他们的曾经在这个空间里几乎都能找到,更能遇见,或许还能捡拾起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在朵云书院,我在流连忘返或驻足凝视中,似乎巳经忘记了我是在距地面巳有200多米的高空中,相反更觉得比在陆地上还踏实,阅读巳经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概念,忘记了往程的步履,以至在夕阳西下时,才觉得应该打道回府了。好在这里的地下通道有直接通往2号线地铁站的路线,让我省下了不少的时间。当匆匆赶到地铁口时,我看一下手机的时间,刚好指在18.32。这个时间是下午的6.32,632米也是中心大厦的总高度。这是让我记住这一刻的时间啊,也让我记住这一刻在"朵云书院″的高度中朵云书院,不虚此行……
[诗旅影踪10]
南思书局和他的诗歌店
看过一本书,记住了书里历史学家大卫.阿米蒂奇在来上海访问时说过的话:"我最喜欢的书店有两个,一个是伦敦的书评书店,一个是上海的思南书局。″
我记住了大卫.阿米蒂奇说的话。
这次来上海,第一个选择要去看的书店就是思南书局。
思南书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复兴中路517号,是经世纪出版集团和永业集团在原有基础上改建而装饰成的一家新潮书店。由于座落在思南露天博物馆文创中心活动产业圈子中,最初就被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建筑。当年大诗人柳亚子曾两度寄居这里,撰文兴诗,编著书刊,多有贤者雅士,常聚于此,谈古论今。思南书局距上海复兴公园仅有一道之隔,在这里去思南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孙中山故居等处极为方便,片刻即到。
思南书局曾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居,于1926年建成,1951年由冯玉祥夫人李德全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2019年,也就是庆祝中国改变开放40周年的时候,这座承载了上海与近代历史文化缩影的建筑经过内部装饰与再度打造装饰成现今书店的模式,正式启动,对外开放,接待读者。由于经营理念与众不同,经营环境别具一格,图书门类时潮新颖,至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渐渐发展成为沪上思想理念的时尚领地与引领阅读潮流的新地标。
思南书局打造的高颜值欣赏与阅读的创新理念和环境熏陶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它的高悬臂举落地书架、错落有致闪耀亮点的图书陈列摆放、通透见顶日照良好的采光角度、舒适而惬意的人性化座椅、温馨而宾至如归的咖啡一角,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现,以最佳的欣赏视野和角度分享给了前来一饱眼福的读者。当然,它的书香阵阵,沉浸醉人的感觉还是不容分说而尽情外溢和自然体现的。
浏览于此,驻足审视,思南书局陈列的图书很明显的能看出,文史哲艺是它的主打精品,西文古董书籍和旧版图书仍是它独具一格的组合产品。如《汪曾祺自选集》《劳燕》《有如侯鸟》《咏而归》《如一》等新书,在此都能一一看到。设在最为明显一处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外作家的作品极为抢眼,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学地形图在上海的耀眼亮点。据说这两年思南书局还与英国伦敦的书评书店还结成了联姻关系,以至有了姐妹相称的互动往来,他们各自互设的图书专架,让上海与英国的两地读者同步阅读享受到J最新图书的滋养,良好而深层以地开展了两国文化品牌的交往与合作。真正让一个爱书的人、喜欢读书的人,在感受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文热度中,必然要首先走进书店,感受书香,亲近文字,体验温情。
思南书局如此。
思南书局.诗歌店也是如此。
顾名思义,诗歌店上架的图书自然是以诗为当家首选的,除此之外还常年定期下定期的开展以阅读购书、艺术展览、品牌文创、沙龙活动、讲座培训、诗歌诵读、社交休闲等,也是他们永恒的主题,以至常年火爆,风声水起,连锁效应,公共分享。
据这家年轻的图书管理员介绍,诗歌店现有中文诗歌书籍近2000种,将近万册藏书,外文诗歌书籍达600种,近2000册。外文诗歌书籍主要来自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波兰、意大利、爱尔兰、奥地利和俄罗斯等主要国家。
中国诗人海子、徐志摩、卞之琳等人的诗歌作品及外文著作,多被陈列在很是显眼的位置上。这也看出这些中国年轻的诗人在这间诗歌店主人心目中的位置也何其主要,何等被看重。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这家思南书局.诗歌店设在上海市黄浦区皋兰路16号,开业以来,一直以面向热爱诗歌和喜欢阅读诗歌的人群为主,深受中外诗歌爱好者的青睐。
相遇思南书局和他的诗歌店,是幸事,是灵魂在书中相遇的幸事。
有位作家留言寄语我很是喜欢,特抄下也存留于心中:"来此与前贤相逢,与同时代最丰富的心灵相逢。″美哉,缘分,幸事。
思南书局,给我一本书,让我记住了一个书店,也让我在心中构筑起了一个新的书香世界……


作者简介:


沈學印,筆名曉哂、雪垠、慎重、繼續彈等,網名逍遙劍客哂。 曾供職於電視媒體,記者、編導、製片人,50年代初期生於祖國北方,長在雪鄉林區,先做學生讀書、當過下鄉知青(1968年6月在黑龍江邊的黑龍江省西克林國營農場當知青三年多,1971年調回市裡)。返城後學過烹飪專業、搞過美術創作、進過政府機關,最後選擇新聞媒體一幹30年,直至2011年退休。業餘時間喜歡收藏、旅遊、偏愛書畫,也寫點東西。迄今已有3000餘篇(首)文學作品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星星》《中國文藝》《世界文藝》《中國鐵路文學》《作家報》《北方文学》。《大森林文學》《黑龍江作家》《黑龍江日報》《伊春日報》等百餘家報紙、雜誌和《新加坡文藝》、新加坡《錫山文藝》《新华文学》、香港《中國文學》、台灣《葡萄園》、越南《西贡解放日报》、美國《新大陸》詩刊等發表;出版文學著作30餘部、編輯文集10餘部;榮獲各類國家和省級文學獎項30餘次。係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林業作家協會會員、中国作家协会黑龍江省分会會員、黑龍江省生態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等,多家民刊名譽顧問、主編等;曾創辦主編《江海文藝•東北版》《岷州文學•綠色風》《雅海文學•綜合版》等10余年,出版民刊70餘期。現為《烏蘇里江•綠色風》雜誌社總編輯、《知青文学专号》編輯部主編。
《世界华人文学》征稿启事
征稿时间:2021年1月14日-2020年2月28日
出版时间:2021年5月31日
征稿内容:微诗(限五首)
新诗(限三首)
散文(限一篇)
小小说(限两篇)
短篇小说(限一篇)
投稿邮箱:tougao@wclit.com
投稿方法:1. 邮件主题处模仿下边文字写上您的主题:
李建东投稿新诗三首、“短篇小说一篇”。
2. 稿件置于邮件内(不要设附件)。
3. 希望自带英语。没有英语的稿件本刊找人替您翻译,或者发表纯汉语作品。
4. 已发表过的作品必须在作品标题下注明原出版地与时间
《世界华人文学》是一份非营利性汉英双语半年纸刊,旨在用汉英双语向世界介绍汉语文学,没有稿酬,不送刊物。本刊出版后,会把目录与作者姓名上载至本网供需要者查询。需要者可自行上网购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亚马逊均会有售,大陆的可在指定地购买。
声明:本刊享有来稿再编权,来稿无论录用与否,均可自由再投他处。本刊旨在把中国文学推往世界,并不限制作者再使用其投稿稿件。
微刊主编:雷响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