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三不应”
文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书画俱佳,名传天下,购求者盈门。但他对求书画者有“三不应”:当朝藩王,外国使节,内宫太监,此三类人,即便重金求购,亦不应。
在明代恐怖政治中,官员朝不保夕,福祸无常。书画家因与官员往来而罹祸者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明初画家王蒙。王蒙乃赵孟頫外孙,其山水画受赵孟頫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风格。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变化多端。王蒙绘画兼攻人物、墨竹,书法擅行楷。作为元朝遗老,他晚年出仕,任山东泰安知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借“胡惟庸谋反案”大肆清除异己,杀三万多人。王蒙一介文人,仅因被胡惟庸请到家里看他的书画藏品,受到牵连,冤死狱中。
由此看来,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文徵明的“三不应”,与其说是文人的清高,倒不如说是保命之策。事实上也正是他的“三不应”使他免遭横祸:宁王朱宸濠因仰慕文徵明的贤德而聘请他做官,文徵明托病谢绝。朱宸濠又以重金求购他的作品,文徵明婉拒。不久,宁王以谋反罪被诛,文徵明得以幸免。
正德末年文徵明授翰林待诏,但他厌恶官场,不久便辞官回苏州定居。虽为平民百姓,却因其艺术成就开创吴门画派,成吴派领袖,整日授徒作画,悠然自得。他年近九十岁时,还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