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璞,男,四川省三台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当过中学数学教师,任过秘书,干过宣传、组织、计生工作,现从事卫生健康工作。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绵阳市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山水之乐,爱读书之趣,尤爱历史传记和诗词歌赋。出版有诗集《明心诗草》《明心牧笛》《明心琴韵》和长篇历史小说《药市祖师传奇》,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大奖。
梦中的那条渠和那片湖
四川·曾璞/文
夏禹挥神笔,泼彩处,一湖烟波浩淼。
山锁碧水幽,汊湾静、翠廊百里环绕。
野鸭逗欢,鸳鸯啄浪锦鳞跳。
远岸回首好景致,岛众楼高舟小。
巧匠十万奋起,擒龙困鲁班,旱魔遁逃。
看田畴千里,谷涛涌,金稻满仓农家笑。
水乡处处,川北江南竞妖娆。
问历代治水先贤,李冰功盖今朝?
一一一《南浦子.咏鲁班水库》
“人民渠和鲁班水库在世界水利史上堪称奇迹,她的建成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数十万民工的艰苦奋斗,靠的是后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一一县委老常委、工程指挥长罗隆才。
“人民渠的伟大不亚于红旗渠,今天被视为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在当年修鲁班水库时,移民靠的不是钱不是物,当年就是靠一句‘为革命搬迁’的口号,就让三个乡数万人顺利移居他乡,我们今天既要感谢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搬迁者,也要感谢上级领导,给当年的三台搭了一个稳定坚强的领导班子,没有使这一浩大工程‘烂尾’……”一一新生团老团长邓玉树。
“为了争取到鲁班水库建设项目,我受时任指挥长董晓恩委托,编导了歌舞《百万人民盼水库》,在专家论证会上演出后,许多专家看得眼泪汪汪,纷纷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搞出鲁班水库的设计。事后,董晓恩拉着我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老朱啊!你的这个节目胜过我跑十趟成都北京哦!董晓恩为了鲁班水库,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操碎了心,说他是‘鲁班水库之父’一点都不过分……”一一断石营民工朱世全。
县人大会议室,人民渠、鲁班水库工程的建设者们,忆当年,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参加座谈会的县人大领导、作协采访人员,听了这些感人的故事,无不为之动容,同时也勾起了我那多年前去到人民渠修建工地、去到鲁班水库渐渐淡忘但终未消失的记忆。
(一)
三十五年前,一个鸟语花香的时节。时值芳华岁月的我,在西平镇初级中学担任团支部书记。为让团员青年们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组织团员师生们去到竣工已四五年的鲁班水库,也就是今天的鲁班湖参观。
西平距离湖区不是很远,但受当时诸多条件限制,大家都还是第一次前去。当时包了一辆客车,车在万安、古井、新建、幸福的乡间碎石公路上缓慢行进。一路上,不仅学生们很激动,就连老师们也放下平时在课堂上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们说着笑话,唱着歌儿:
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好军装,拿起武器,
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
踏上征途,万众一心,
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
再见吧,妈妈!
别难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这首反映前苏联青年憎恨侵略战争、绝不向敌人屈服,保卫家园、热爱和平心声的《共青团员之歌》,很快把大家的思绪带入到了那艰苦卓绝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团员师生们好像不是去鲁班湖游览,而是去到那遥远的战场。
当车来到当时的幸福乡白店子时,一高大的渡槽横亘眼前。渡槽完全用青石砌成,上书“白店渡槽”四字。
记得我第一次到白店子,是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时我十一岁多一点,学校语文老师安排我们到人民渠工地参观,回来后每人要写一篇工地见闻的作文。那一天,我带上母亲准备的两个小麦饼子,穿上平时“走人户”才穿的衣服,只身一人迎着朝霞,去到四五十里外的白店子人民渠工地。
走到半路,又遇到了草帽河村一周姓同学,那天他剪掉了头上既蓬乱且很长的头发,穿了一身新衣,一反过去的蓬头垢面,那清爽帅气的形象,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让我没有忘怀。
到达白店子时,太阳已经落下了山。我去到渡槽西侧的引桥工地,找到了哥姐修渠的古井营一连的驻地。
我的哥姐都先后参加过德阳和中江段人民渠的修建,属于“三台人生得莽,修了德阳修中江。”的那个群体。记得二哥到德阳修渠时才十八九岁,他为人老实巴交,做事实实在在。有一次,他从德阳黄许工地回家探望父母时,带了几斤花生米回来。在那年月,这可是宝贝疙瘩。
母亲看到二哥拿回家的花生米,并没有露出喜悦之情,而是忧心忡忡地一再盘问二哥花生米的来历,她对二哥说:“老二啊!你还年轻,几颗花生吃不饱,一个贼名背到老!”当听到二哥说,这花生是他在工余时间,帮房东干活,房东送给他,他舍不得吃,剥掉花生壳后一次次积攒的时,母亲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二哥在修人民渠时,被评为了区上的先进个人。记得他拿回奖状时,一家人都很开心,母亲叫我用玉米糊把奖状贴在家中堂屋的正墙上。像二哥这种只知干活的人,若用今天人们的眼光,能被评为先进,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当天傍晚,从工地归来的哥姐见到我时,都很高兴,他们说我“大年三十晚上洗了脚,运气好,有口福。”原来这天晚上,工地伙食团要煮难得吃一次的猪肉。
想到这里,我叫司机停了车,带着团员们在白店渡槽上下走了一圈。此时正值放水,滚滚岷江水,穿隧洞,过渡槽,一路欢歌,流经千里,向鲁班湖奔涌而去。为发动群众修渠,当年的组织者们为大家勾画的“水在渠中流,旱涝保丰收。人在林中走,果子碰到头。”的蓝图,几年下来,已渐渐变成了现实,此情此景,让我顿时来了诗兴:
待我长发及腰,
遥望白店渡槽。
笑迎岷江千里水,
西川从此富饶。
山地果林香飘,
旱土满目金稻。
农家仓里粮丰足,
好景最是今朝。
我一边赏着美景,一边吟着诗句,一边给大家讲起了从哥姐那里听到的,已到北京当了总理的赵紫阳在四川任省委书记时,为修建鲁班湖两到三台的轶事。
1977年1月28日,寒凝大地,山崖上的迎春花在静静的开放。赵紫阳坐着一辆普通旧吉普,车上的随行人员除驾驶员外,只有一个秘书模样的年轻人。当车行驶到白店渡槽时,赵紫阳被这雄伟的渡槽吸引,连忙叫司机停车。他下车后,爬上高高的渡槽,为老百姓用勤劳双手创造的人间奇迹赞叹不已,连声称赞这是一座“英雄渡槽!”
在白店渡槽的东侧,有一条沿主干渠通往鲁班湖主坝建设工地的山间公路,这条路是当时为修鲁班湖主坝运石料建的。赵紫阳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去的鲁班湖建设工地。
当时的公路不宽,据说一辆拉着条石的拖拉机在路上不愿让道,赵紫阳的司机多次鸣笛无效,几次想下车去“理麻”拖拉机的驾驶员,都被赵紫阳拦住了,说拖拉机不愿让道,总是有他的不方便吧!
就这样,吉普车跟着拖拉机,翻山越岭,缓慢的行驶到了鲁班湖主坝工地。当工程指挥部领导听吉普车司机说到这事后,要去批评拖拉机驾驶员时,赵紫阳连忙拦住,说路本来不好走,拖拉机驾驶员肯定不是故意不愿让道,而是让道不方便。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紫阳对不愿让道的拖拉机驾驶员,体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对老百姓的一种慈爱情怀。
赵紫阳这次的三台之行,我在接到县人大安排的鲁班湖建设采写任务后,去到县档案馆查阅资料,看到了次日县委写给赵紫阳的一份报告。这是一份无“红头”的白版报告,内容写得很简单,既没穿靴带帽,也无华丽辞藻,开门见山报告了工程缺电需发电设备和架高压线输电、工地缺运输车辆、缺施工机具,全文只有一页半纸,多数用的是数据表述。报告左上角是赵紫阳给省革委主任的批示:“最近我去鲁班水库看了一下,报告中所提施工用电、运输工具及灌浆机等需要解决的,请给予支持。赵紫阳,1977年1月29日”
从这份报告的内容到赵紫阳的批示,你看不到半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让你感受到的只有求真务实和全心为民的情怀。
1978年5月16日,赵紫阳第二次来到三台,发生在三台西大门八洞镇的一件事,就没有他对拖拉机不愿让道那么“宽怀”了,从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他对干部的严厉。
这天,赵紫阳与时任省革委副主任也就是现在的副省长管学思一道,专程到三台鲁班湖建设工地再次考察。当车进入三台境内与中江县交界处的八洞镇,当时还叫胜利公社的地方时,已近中午,骄阳似火,他叫车停了下来,一个人独自下了车。
这时,在八洞镇通往公社的小街上,一位头戴旧草帽,身着布衣衫,操着外地口音约莫五十多岁的老头,一路打听,来到了公社的大门口。
在大门的门厅里,一个中等身材的汉子,这时正躺在一把凉椅上,他微闭着双目,正悠闲地用蒲扇煽着风。
赵紫阳走上前去,问了问当地大战“红五月”和抗旱的情况,这人见是一外地“多事”的老头,做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当赵紫阳得知他就是这里的公社党委书记时,责问他为什么不下去组织抗旱。这书记做梦也没有想到,站在自己面前戴着一顶“垮垮草帽”的外地老头会是省委书记,支支吾吾了半天,而说不出个所以然。赵紫阳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对这位书记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到县城后,立即责成县委撤掉了这书记的职务。
在县委书记于希文、副书记钟戡和唐家和的陪同下,赵紫阳一行来到了鲁班湖工地,现场听取了工地党委的汇报。当看到工地上民工用架车拉条石上坡很费力时,赵紫阳对陪同的县上领导说道:“民工用架车拉条石,在平路上还可以,上坡太费力了,建设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要搞半机械化或机械化施工,上坡要搞一些索道,把架车挂上,减轻民工的劳动强度。”赵紫阳的指示,很快得到落实。工地指挥部组织人员及时安装了五条架空索道,运送条石上坝。这样,不仅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1979年2月,鲁班湖开始启动蓄水,1980 年国庆节,鲁班湖基本完成了全部蓄水目标,灌溉面积达62.69万亩,鲁联、鲁西、鲁香三条大干渠开始通水,到1981年7月,鲁班湖及配套工程全面竣工。
(二)
为挖掘沉淀已久的水利红色文化,县人大组织对人民渠十个建设参战团进行采访,我被分配在家乡古井团采访组。古井镇党委、政府、人大非常重视这次采访活动,邀请了十多位当年的建设者参加座谈。当要去古井镇采访的通知在微信群发出后,一个微名叫“老来乐”的留言:“我曾是古井团的一名参战者,请问能参加这次活动吗?”采编总负责人庆哥及时对“老来乐”发出了邀请。
次日,当车在梓锦新城接到“老来乐”时,才知道他的真名叫许林,是人民渠二处的一位退休干部。从见到他的第一眼,你就会感到他这“老来乐”的名副其实。从面容上看,无论如何你都看不出他已是一位年届七十五岁的老人。他走起路来,步子轻快,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每当谈到人民渠的建设,他就有说不完的话。据他介绍,他当过民办教师、从事过提灌站和农电工作,修人民渠时,被抽调到了古井团。他在古井团干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来月。一次,县指挥部领导来团视察,看他不仅能说,会写,还能绘制图纸,就把他要到指挥部生产组从事办公室工作。
人民渠修好后,他被安排在了人民渠二处。当听到古井要开座谈会,他很激动,凌晨三点多钟就起床来写发言稿。老人一边说,一边从随身的挎包里,摸出了一叠厚厚的材料。
从“老水工”许林的材料上看到,人民渠的前身是官渠堰,开凿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当时只能灌溉彭州几万亩农田,几经苍桑变换,渠系早已湮灭。历朝虽有人提议修复,但均未获成功,更不用说要将水渠从成都平原修到川西北的大山深处。
1952年1月25日,百姓期盼了几百年的渠系修复工程,终于开工。工程以都江堰蒲阳河之水 为源,上起郫县万工堰,下至彭州市濛阳河,干渠长19.5 公里,灌面16.4万亩,时为人民渠一期扩浚工程。二期工程渠首自郫县庆兴乡至新润河,干渠长13.3公里,定为每年修治;新润河至濛阳段,为扩建开挖干渠,长 6.21公里;濛阳河至小石河段,为新开干渠,长5.11 公里,灌面扩至38.43万亩。三期工程从马牧河至石亭江段为新开干渠,长31.5公里,灌面增至51万亩。 四期工程主要是扩建前3期干渠,长49.15公 里,新挖自绵竹新石镇石亭江至德阳红岩寺干渠,长31.98公里。五期工程自绵远河新挖干渠,沿龙泉 山西侧向南延伸,长56.3公里,灌面扩大到180万亩。六期工程自绵远河向东北延伸,经安州、德阳、绵 阳、中江4县市,到三台县金石镇黎曙张家大垭口入团结水库,干渠全长98公里,被称为“百里渠”,控灌涪江与凯江之间农田67.8万亩。
后来被人们称为“人工天河”的人民渠七期工程,从1970年10月始建至1980年完工。从“老水工”许林亲手绘制的人民渠六期、七期渠系直线图可以看到,德阳略平黑牛湾为人民渠五期、六期分水口,七期工程包括对五期工程的扩建,从分水口至中江建设乡肖家沟棲云寺隧洞入三台段为新开渠系,有干渠7条,支 渠29条,渡槽128座,隧洞403座,水库41座,总长684公里,总灌面138 万亩。
七期人民渠蜿蜒盘旋于凯江、沱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渠道大部分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隧洞多在低沟峡谷中穿行,这是数十万民工发扬鲁班工匠精神,造就了这胜过或比肩“红旗渠”精美的风景。如今,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仍在山水间传颂。
1972年4月14日,国家水电部钱正英部长来川视察,现场走访了清平水库等重点工程,专程到访人民渠七期建设工地,在棲马隧洞群施工现场,钱部长说:“人民渠七期是一个大工程!要以积极的态度修好,下面还要修一些囤蓄水库。”在谈到筹建三台鲁班水库时,随行一名地质工程师说:“在红层地区能修成鲁班水库,那以后在我国红层地区修大水库、建高坝就不成问题了。”钱正英部长回北京后,专门派出总工程师冯寅到鲁班、继光水库作具体的建设指导。
1972年冬天,省委书记处书记何云峰、省革委副主任李林枝等来到棲云寺、马鞍山隧洞视察,看见几个三台籍民工,拿着煤油灯、打着火把从隧洞中出来,个个遍身是泥,满脸漆黑,只有在与领导说话时,看得见两只翻动的眼珠中有点儿白色。见此,几位省上领导很受感动,当即向随行的省级部门领导指示,安排给人民渠七期工程两台柴油发电机和一辆美式吉普车,用于打隧洞发电照明和解决工程指挥部上下工地用车。人民渠工地上群情激动,民工深受鼓舞,大家夜以继日的工作,棲、马二大隧洞提前完工。
在人民渠七期工程建设中,最为悲壮的是白马关爆炸事故。白马关在当时的德阳县今天的罗江区境内,是秦入蜀五关中的最后一道关隘。清代才子李调元过白马关时曾写下诗句:
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
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
从诗里可以看出白马关地理位置的重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写道:“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骑着白马的庞统死于乱箭之下,白马关因此而得名。
1970年5月,省里批准修建人民渠七期工程,10月,县上按照地区人民渠七期工程指挥部要求,组织近五万民工,按军队团营连排编制,自带口粮、工具,承担修建白马关渠道工段。当年在民工中流传的一首民谣,就是当时修渠大军艰苦奋战的真实写照:
兴修水利号角响,数万民工赴前方。
团营连排定编制,自带衣被和口粮。
钢钎二锤铁铲铲,扁担篾篼竹箩筐。
錾子手锤板板车,锄头绳索加抬杠。
日夜奋战不怕苦,天作被盖地当床。
引来千里岷江水,山乡处处稻米香。
当时住在白马关的是石安团新德营,全营修渠民工254人,食宿在当时的白马公社二大队四队李家大院。当地百姓很支持这支民工队伍,将该队的保管室无偿借出作为新德营的库房,当时存放在库房有雅安2号炸药80公斤,自炒炸药300公斤,硝铵2000公斤,硫磺400公斤,雷管1100发,导火线800多米。
1971年2月18日,春寒料峭,新德营23岁的民工陈天仁,来到县指挥部参加土法制作硝铵炸药培训,学习刚结束,就连夜急匆匆赶回白马关营部。他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说,最近两三天内有小雨,为了不影响当地的春灌,需要在天雨之前备够炸药。
他回到李家大院时,月儿已高高挂在天空,劳累了一天的民工,都已进入了梦乡。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他轻轻上了床。天不见亮,就又起床来到保管室,备好炒锅和原料,按照培训时老师讲的方法试炒。几经周折,反复试验,上午终于炒好了一锅,下午他接连炒了三锅,待最后一锅炒好时,已是晚上七点。
为抢时间,在硝铵尚未完全冷却,他便将硫磺、锯木灰拌入,用箩篼装好,抬到保管室存储。八点左右,炸药温度升高,引起箩篼起火。
住在李家大院的知青李香云,发现保管室内有火喷出,大吃一惊,大声喊道:“快来救火呀!保管室起火了啊!”因研究工作当晚未去向阳团看电影的营部领导赵子良、何金利、李学超、勾永盛等人,听到呼喊声,立即冲向保管室,想打开保管室大门抢出雷管,当他们冲到大门口时,见大门紧锁。民工何义发见状,打开工具房,提起一把二锤冲上前去,猛地用力把门扣砸断。这时候,火苗已爬上木质结构的瓦房房顶。屋内的硫磺、硝铵,烟火弥漫,气味呛人。
火情就是命令,附近的民工、当地的百姓,纷纷拿上盆桶等能装水的用具,盛上水冲向保管室扑火。这时,从电影放映场返回的民工李洪金、张大杰,两人都是退伍军人,见此情景,一边拚命拦住冲向保管室的人群,一边高声呼喊:“这是炸药库, 大家不能去抢救,要爆炸啊!”
营教导员、小学校长李学超和营部领导何金利、赵子良等,一边组织民工和当地群众疏散,一边带头冲入炸药库往外搬炸药。库房内火势越来越猛,为减小火势,李学超奋不顾身爬上房顶,手脚并用,将瓦掀下。八点五十分左右,就在搬最后一箩炸药时,“轰轰轰!”炸药库爆炸了。
一瞬间,保管室被炸成深2米、长9.34米、宽8.28米的深坑,整个李家大院变成了一片瓦砾。106间瓦房全部损毁,附近三个院子的23间房屋被爆炸的气浪掀倒。 爆炸中,未来得及撤走前去扑火的民工和当地百姓,35人牺牲,76人受伤,其中重伤民工7人、当地百姓4人。保管室储存的2.3万多斤战备粮及口粮、当地百姓养的15头生猪、全部农具及衣物,损失殆尽。
爆炸发生后,民工杨天林、知青李香云分别跑到白马公社报告灾情。顿时,告急电话以最快速度向四面八方传去。三台县指挥部得此噩耗,立即向省、地、县委报告并火速赶到现场。不到半小时,省、地、县委在工地的领导、驻军和7848拉练部队首长,先后到达现场,统一指挥,并派出干部400余人,中央、专属工矿企业和德阳县的各医院派出救护车辆和医护人员260余人,赶到现场抢救轻重伤员,并送回安置医院治疗。对失去家园,未受伤的群众,临时安置在白马公社罗君观敬老院暂居。
“新德营发生了爆炸事故!”这一消息传到三台时,已是夜里十一点过。县委立即组织城关镇医护人员,当夜就奔赴现场抢救伤员。2月20日上午,县委召开紧急会议,组成以县革委成员刘应升为团长的120余人的慰问团,分赴新德公社和白马关工地进行慰问和安抚。省革委副主任李林枝、省军区许参谋长、军代表关副军长、军分区李司令员赴现场组织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决定:死者要得到妥善安葬,伤者要很好治疗,使其早日康复,要为受灾的群众重建家园,让他们早日住进新居。
2月22日,爆炸事故中德阳牺牲的社员安葬完毕,三台牺牲的民工遗体运回原籍新德安埋。绵阳地革委代表汪保康、七期工程指挥部李庸和、德阳县革委成员张国祥、尹志忠等组成灾民新村建设指挥部。23日晚,德阳县组织东太、白马、蜡龙、罗江等公社千余名民兵,在12小时内奋战通宵,修好一条长五里的山间土路,使工地和公路连通,并从德阳二重厂、东方电机厂、机制砖瓦厂、电工机械厂、103指挥部一团、机电安装公司、省玻纤厂等中央、省、地、县属工厂和企事业单位抽调汽车、物资、设备、人力等进行无偿支援,昼夜突击抢建砖木结构瓦房,经过工农兵23天不分昼夜的建设,在废墟上建起了新房五幢74间。新式的猪圈、牛舍、学习室、保管室、厕所五幢40间,幢幢红砖瓦房,座落在苍松翠柏林中。
3月14日,受伤群众痊愈,回到生产岗位。16日下午五时,在《东方红》乐曲声中,广大群众夹道迎接受灾群众住进新村。搬进新居的灾民称这为“工农兵新村”,并立碑纪念。老农戴富贵一家住进一套五间的新房后,热泪盈眶,在明亮的电灯光下,情不自禁写了十多张“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标语,贴到新村墙上。
3月17日上午,工农兵新村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地、县驻军首长和革委领导亲临死难者追悼会。七千多工农兵群众和干部,人人佩带白花,全场肃静,一个个花圈,在哀乐声中送上了悼念台。
这次白马关爆炸事故中,修渠民工和当地社员,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英勇抢险,有的民工和社员,光荣地献出了生命。省革委批准李学超、赵子良、何金利等十六人为烈士。在前后方民工社员中,开展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按照当时的政策,修建“工农兵新村”中征用企业物资器材经费51000元,抚恤、安置经费20488元,补偿社员民工衣被损失3500元,均在民政事业费内开支,棉布、棉花、粮食指标由地区商业局和粮食局分别安排德阳县相关部门在指定项目中解决。
抚恤安置死亡民工家属和补偿损失后,新德再次动员民工52人前往修渠工地。新德十一大队九队牺牲民工李贤良的父亲,来到德阳工地,拿起儿子用过的劳动工具,投入到人民渠建设工地。他对前来看望的领导深情说道:“毛主席为革 命全家牺牲了六个亲人,我儿子不是干坏事死的,是为人民修渠死的,死得光荣。解放前三台修永和堰,石头打死了三个人,摆了三天无人管,最后只得软埋了。这次我儿子死了,各级领导来慰问,各方面照顾得很好,党的恩情说不完,我要来完成我儿子未完成的修渠事业,不修好人民渠,绝不下工地!”
(三)
上午九点,当我们一行来到古井镇政府时,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和镇上领导,早已等候在会议室。座谈会由我主持,我首先对采访组的人员逐一作了介绍,当介绍到许林是来自人民渠二处的时,会场自发爆出热烈的掌声。从这掌声中,可以看出人们已把对人民渠的感情,化身在了许林这位“老水工”的身上。见此情景,我脱口而出说了一句:“他在人民渠二处管水,就是我们心中的‘水龙王’啊!”大家听了我这句调侃,没有笑声,而是再次爆出对这位“老水工”像对英雄一般的掌声。
下午,在我的提议下,采访组一行人沿着当年赵紫阳去鲁班水库的路,也是我带学校团员去到鲁班湖的路线,来了个“故地重游”。这条路有三十多年没有全程走过了,沿途的变化很大,变化最大的是荒山变成了绿林,旱地变成了水田,瓦房变成了楼房,碎石路变成了水泥路。
“好宽的水面啊!”采访组的才女冯芙蓉指着前面一片开阔的水域惊呼。她的话,让沉浸在窗外美景中的我抬起了头,朝的车前方望去,一片浩淼烟波映入眼帘。对湖岸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的“老水工”许林告诉大家,马上就要上环湖公路了,这里还是幸福的地界,到鲁班湖主坝还有二十多里。
车行环湖路,透过密密树林,眺望远处湖面,只见山岛竦峙映绿,屿峦丛丛泛青,满目桃枝夭夭。当大家还沉浸在这水世界带来的惊喜之中时,巍峨的鲁班湖拦湖大坝呈现在眼前:
大坝横亘在两山之间,长315米,高68米,底宽122米,顶宽8米,这是三台数万民工用65万方条石和43万吨混凝土浇砌而成。有人计算了一下,若是把这些条石砌在平地里,它比几十层楼房还要高。
“看了这座大坝,让我想起了埃及的金字塔,这就是东方不朽的金字塔啊!”瑞士华语电视台摄制组领队克洛德来湖区拍电视片时感叹道。这“东方金字塔”的美誉,从此不胫而走。
我们来到大坝的东端,仰望山头,上面用于游客食宿的固通山庄,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比大坝略低处一块一亩多的空坪上,建有人民渠二处鲁班湖管理中心的办公用房,空坪靠大坝一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廊亭,廊亭门楣上“廊道”两个蓝色大字,由著名书法家罗子平书写,门两侧“铁肩担道义,壮志绘宏图”的对联没有署名,已经字迹斑驳。
“老水工”许林指着对联,深情的说,这副对联是他当年为廊亭撰写的。就在说话间,鲁班湖管理中心的负责人走了过来,很热情的叫着“许叔叔”。许林问了问大家去不去廊道参观,我第一次去鲁班湖时,当时廊道还对游人开放,后来虽多次去过鲁班,因廊道早已停止接待游客,故采访组的绝大多数人都还没有去过廊道。
听了许林介绍大家来鲁班湖的意图后,中心负责人很买许林这位“老水工”的帐,让大家作了登记,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引领大家进入了廊道。一行人穿过亭门,依次进入到了建在大坝心脏部位的廊道。
廊道逐级而下,蜿蜒起伏,可容三四人并行。站在廊道口,朝下望去,一步一阶梯,深不可目测,那远处的灯火,恰似天上的繁星。一步步朝下走去,有如深海探宝。来到廊道底部,直行二三百米,拾阶而上,一步一梯,沿着石阶,可登上大坝西端。
犹如“地下长城”“水下宫殿”的廊道,它虽用于大坝安全的运行观测,一览后给人留下的却是难忘的水下记忆。第一次进入廊道,我走完了全程,而这一次,也许是衣服穿少了的缘故,越到深处气温也越来越低,以至于还未走到底层就半途而废了。
待大家从廊道出来,许林带着我们来到了主坝顶部,站在上面,俯视大坝正面,著名书法家李半黎手书的“鲁班水库”四个斗大的银白色大字,苍劲有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来到大坝中间位置,可以看到湖面有一检测井,井深70余米。当检测井的锥阀打开时,激流喷涌而出,有如神龙吐珠,构成一道百余米高、奇妙无比的巨大扇形珠帘,在晴空万里的天际,划出一道绚丽多姿的彩虹。
大坝西端的山头,有一座十多米高的纪念塔,在金秋的暖风里傲世矗立,直插云天。塔的正面刻着“鲁班水库竣工纪念”几个红色大字,落款时间: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十月立。塔座铭刻着一篇简述鲁班湖修建的碑文,站在塔前一读,瞬间就把鲁班湖的前世今生牵了出来。塔的背面,刻着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的题词:“向鲁班水库建设者致敬!”塔座上刻的是以三台县委县政府名义的一首诗:
引水岷江苦征战,
众志成城排万难。
英雄挥戈旌旗奋,
浩气长留天地间。
塔座的左右两面是栩栩如生的汉白玉浮雕,左面的一幅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演绎得淋漓尽致,驻足于此,将把你带入到那数十万民工自带口粮、日夜奋战在建设工地的动人场面里,让你一下子就回到那热血沸腾的年代。右面的一幅是“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主题的丰收图景,反映了百万三台人民“人定胜天”结束靠天吃饭历史的喜悦之情。
徜徉碑塔四周,眺望远山近水,那千姿百态的港湾,无论是娇柔之态,还是奔腾之势,都被这一湖茫茫碧水打乱。那些湖的汊湾,近看:重峦叠嶂,松柏成荫,一片浓绿如海涛奔泻,若巨浪排空,这绿色的倒影,又恰似碧玉妆成的茂林,撒在水之中。远望:一座座山岛的辽阔,如一条腾空而起的长龙,飞向天边,那蜿蜒的山路,在你不经意间戛然而止,让你顿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惑,待到峰回路转,又让你无意间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
此时,阳光映照重峦,霞光倾泻湖水,湖面一片金黄。待到霞光渐褪,湖水罩在苍茫中,远处山岛的峰巅,凝聚着一片片彩霞,点燃西边的天际。三三两两的农家院落掩映其间,袅袅的炊烟在柔软的湖风吹拂下,飘向青青苍苍的山间,犹如乳白色的轻纱把远山隔开,只剩下青色的峰尖。这真是一幅笔墨清淡 、疏密有致的山水画,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
这湖光山色,默契得如一对恋人,壮美的峰峦与柔情的水波共色,起伏的身姿与波涛的心境成韵,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赞意:
待我长发及腰,
谁能有此风骚?
将军泼墨把名题,
蜀中独自妖娆。
岸头绿树环绕,
一湖烟波浩渺。
携君泛舟静无声,
只闻佳人在笑。
这诗境,是对鲁班湖最中肯的评语,抵得上万千文字的赞誉。这里的万顷湖水,铭记着数十万民工辛勤劳动的功绩,也掩埋着创业者的忠骨。在纪念塔的临湖一侧,青松翠柏掩着一座用青石砌成,坟头朝向湖面的墓。一个响亮的名字蒲謇 ,深深地刻在墓碑上,更刻在了百万三台人的心灵深处。
这位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在四川省的水电史上,为百万三台人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鲁班湖建设中,他从成都来到三台,与工程指挥长董晓恩,上北京,到成都,立项目,定规划,搞设计,坚守在鲁班湖工程一线,这一干就是八个春秋。
为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石料,他与设计组同志一道,经过多种方案对比,设计出了结构坚实的干砌条石钢筋混凝土建坝方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做到了费省效宏。该工程在1982年获四川省优秀设计三等奖,后来又获国家水电部优秀设计奖。
鲁班湖的一张张蓝图,一块块石料,都凝结着他与他的伙伴们及数十万民工的心血。当他身患胃癌后,仍念念不忘鲁班湖建设,为鲁班湖的开发、渗透及治理,躺在病床上向工程指挥部写了意见书。
临终前,他嘱咐儿子,把他的骨灰埋在鲁班湖岸。1986年11月17日,这位年仅61岁的省劳动模范,带着微笑去了。他去世后,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党委给三台转达了蒲謇同志的遗愿。三台县委、县政府将他的骨灰,埋葬在了鲁班湖纪念塔的南侧。
生前,他的汗水描绘了鲁班湖的壮美;死后,他的精神鼓舞着三台儿女克难前行。每年清明节,他的老战友,有“鲁班湖之父”称誉的董晓恩,都要代表三台、射洪、蓬溪、大英、中江五县市灌区的数百万人民,在他的墓前献上写有“灌区人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花蓝。《史志三台》对蒲謇记载着这样一段话:
蒲謇同志为四川省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先后参加三台郑泽堰、安岳滚水坝、江油大堰、成都都江堰、中江天台水库、广安高桥电站、人民渠六期、七期工程和三台鲁班水库等27项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测量、规划、设计工作。他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富有创新精神,发挥了很好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
伫立墓前,远处的湖面上,飘来一阵悲壮的歌声:
啊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四)
来到码头,行驶湖中的各式游艇,给宁静浩渺的湖面,带来勃勃生机。大家正在犹豫是否上船一游时,“许大爷!这么多年没见着你了,快上船来坐坐啊!”一游船老板热情地向许林打着招呼。
大家跟着许林踏上了游船,船老板听说我们是来鲁班湖采风的时,执意要免费送大家环湖一游。站立船头,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船在画中游弋,江山如此多娇。游船劈波斩浪,环湖而行。站在船头,阵阵轻风,带着湖水特有气息,沁人心脾。21平方公里的水面,2.78亿立方米的蓄水淹没的6沟12湾,天然形成的湖区89座山头,或成半岛,或成孤岛,像镶嵌在碧玉盘上的宝石,造型独特,层林叠翠,风景秀丽,神秘莫测,多姿多彩,各领风骚。这些岛屿都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桃花岛、花果山、桔子洲、柑园屿、李子坪,杏子湾……每个岛屿都分门别类地种植了大量的经济林木和观赏植物,放养和引来了大量的飞禽走兽。
无论阳春盛夏,还是金秋隆冬,整个湖区满眼是林绿果黄,山花野草,万紫千红,如翡翠,若玉镯,风采独具,美不胜收,像一幅碧绿的薄绸,轻轻地展现在眼前,充满着诗情与画意,让人不仅产生梦幻般的遐想,更让人心旷神怡。
山水和花果,在季节里成长。农人在果树间走来穿去,鸟语花香替他们的生活打上印记。岛上满目的桃花,隐藏在亭阁于叶间的绿树,掩不住湖面诗画的韵脚,沉稳的岛屿,偶至的渔舟,成群的鸥鹭……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抑制不住诗情:
屿峦丛丛浮水中,
鸥鹭点点入云空。
遥看亭阁掩绿树,
满目桃花荡春风。
这里的每一个湖汊,都是一行诗;每一座山岛,都是一幅画。目睹此情此景,让人一路风尘顿然消失,而留下的却是心旷神怡。“老水工”许林指着不远处的桃花岛,对大家说到,这岛上居住着一位隐者,据说是位老牌大学生,至今已过天命之年尚待字闺中,平时她撑着竹筏出入,去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她在岛上开荒和利用已荒废的耕地,种植了许多桃树,满目桃花似海,静如世外桃源,待到桃子成熟时,就有游客上岛购买。透过岛上疏密相间的桃林,隐约可见她居住在岛上的瓦舍。
此处的湖光山色,不需要用文字来形容。山如金锁困碧波,水似银环缠绿玉。山水一色,天水一色,好不壮观,让我不由自主的吟出几句诗来:
云淡天高高,波碧水淼淼。
鱼翔浅底幽,鸟鸣山月小。
人间春最美,此地景独娇。
桃源稍逊色,鲁湖领风骚。
船过观鱼岛,穿过甲鱼滩,就是人民渠鲁班湖的进水口。湖的进水口,流量每秒达32立方米,落差高达30余米,远远望去,恰似一道蔚为壮观的巨幅人工瀑布,船过时,水浪的冲击声,久久回荡在湖面。
观鱼岛水暖草肥,是鱼儿的世界。说起鱼,许林兴致勃勃,他讲到,金秋时节是鲁班湖捕鱼的黄金季节,湖区汊湾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你乘一叶小舟,追逐浪花的鱼儿会在船前船后跳跃。湖岸处处能看见钓鱼的人,这些钓者来自川内各地,省城成都来的最多,有的还雇船去到岛上垂钓,更多的是自驾小车,生活用具一应俱全,选择能通车的半岛,搭帐篷挂吊床,边钓鱼边煮食,好一个“鲜”字了得。还有兴致更高的,离小岛岸边几米处专门搭建钓鱼台,远远望去,钓者恍然在水一方……
每当夜幕降临,鲁班湖犹如熟睡的少女那么娴静,那么妩媚。月亮从远处山岛探出头来,湖面上闪烁着道道鱼鳞似的银光。这时的鲁班湖是一片温柔和静谧。鱼儿不时地跃出水面,打破平静的湖水,激起一个个银色的圆圈,这一圈圈、一层层、不断扩大的涟漪,淹没在水中那亮晶晶的满天繁星里。湖水轻轻地拍打着堤岸,发出阵阵的响声,犹如鸣奏着一曲悠扬悦耳的交响曲。
游船回到码头,让人忍不住回望这浩瀚的湖面,顿生很多的快意,情不自禁地拿出笔来,记下这美好的心绪,留住这难忘的情思:
烟波浩渺云天舒,
峦屿林密飞鸥鹭。
汊湾浪静鱼竞跃,
渔舟唱晚泊野渡。
阅尽人间山和水,
梦乡总醉鲁班湖。
仙境今生不须寻,
此地景美如画图。
☆☆☆☆☆全文完☆☆☆☆☆
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化传媒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