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薇莎,笔名“在水一方”、“三叶草”,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集美区作家协会理事,集美第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集美区专家型教师。喜爱花草,生活简单,文字温暖,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两岸》《厦门文艺》《集美报》《集美风》等,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个人散文集《人闲桂花落》、厦门女作家散文合集《遇见》等。



过年走亲戚
闽南乡村,过年是热闹欢腾的。外出学习和工作的人们都回来了,家家户户都贴着红艳艳的对联,鞭炮烟花也是日夜不停地响着。每一家都在忙碌着准备各种食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浓浓的香味里。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初一初二是大家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的日子,这两天小孩子们都很兴奋,可以穿新衣服跟大人去拜年,可以放鞭炮,还可以拿到红包。
走亲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春节时期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春节走亲戚、回娘家,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有些地区也把走亲戚说成是"逛亲戚"。

“亲戚亲戚,越走越亲。”我小的时候,春节期间最喜欢跟随父母走亲戚。母亲总会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给我穿上,要知道新衣服是一进入腊月就挑选好不了,排队请裁缝做好的,要是到了年关近了,才匆忙去裁缝铺,裁缝只会指着一大摆等待裁剪的衣料说,活太多,年前做不完。新衣服做好以后,挂在衣橱里,只能眼巴巴地等到新年走亲戚的时候才能穿上。母亲还用当时很流行的大红丝巾在我的马尾辫上扎了一朵花。父亲穿上了西装,打了领带,还用摩丝把头发整理得很有型。出门走亲戚了,我们一家就骑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的前座上有一把小藤椅,是我的专属座位,爸爸骑车,妈妈坐在车后座。正月的风还是很冷的,吹着我的小脸冷飛處的,但我却在心里欢乐地唱起了歌。平日里,父母都忙于农活,只有等到过年,一家三口才能一起出去走走。父母的手里还提着一袋礼品,糖啦,肉啦,糕点啦,反正礼数是不能少的。
到了亲戚家,大家远远地见了面,就互道“新年好”,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把客人迎进门以后,自然是先泡茶,奉上糖果,蜜饿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大人们总会塞给小客人一个红包,我的父母也会给亲戚家的孩子送红包,互相客气寒喧以后,大人们泡茶聊天,孩子们就溜出来到门口的空地上放鞭炮。我比较胆小,只敢玩摔炮,一种随便一丢就能发出“碎”的一声的一种炮。男孩子们就比较大胆,烟花鞭炮都敢去点。在农村,平日里孩子们都要帮大人干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任性地玩几天。很快到了中午,大人们呼唤我们回去,一桌丰盛的食品已经摆上了:炸五香,卤猪脚,煎年糕,炒米粉还有热气腾腾的火锅,过年也是解像的好时机。午后,拜完了年,要回去了,亲戚总会回礼,大人们客气地推辞着,小孩子可是玩累了,回来的路上我总是坐在小藤椅上睡着了。
现在的春节拜年似乎便捷了许多,拜年微信短信满天飞,很容易就完成了拜年的既定任务。拜年变得方便了,但是年味,人情味却淡了许多。我仍然怀念,那个年代过年的走亲戚,人们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联络感情,也保持了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让春节这个最重要的节日既热闹又充满了人情味。



阿大水饺
南米北面,南方人本不擅长制作面食,但是在灌口白水泉里,有一家水饺店,这家店有一家很接地气的名字——“阿大水饺”。闽南人的小名大多以“阿”字起头,是旧时最亲切的昵称。直呼大名,太过正式,取名字中的尾字,以“阿”点缀,透着亲昵的味道。“阿大水饺”的创始人是黄文生,他的名字中,并没有“大”字,或许是因为排行老大的缘故吧,便有了这样小名。店铺直接以名字命名,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例子。著名品牌“范思哲”也是创始人的名字,所以不管是大还是俗大雅,好记最重要。
阿大水饺借鉴福州燕皮的制作方法,创造性用新鲜的海鱼肉做成水饺皮,包入根据南方人口味,精心调制的馅料使其产品口感脆嫩,富有弹性,久煮不糊,口味极为鲜美。我喜欢这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水饺,融合了南方北方的各自的做法,使这千年的水饺,有了新的内涵。最喜欢的是鱼皮饺,饺子皮有海鲜特有的鲜甜味,馅料很足,吃起来Q弹,鲜香盈满了口腔,带来极大的满足。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在一个小小的水饺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可以说,阿大水饺,是最适合于南方人口味的水饺,也是我吃过的最有特色的水饺。阿大水饺中的产品“鱼燕饺”,在2002年获得中国饭店协会“中华名小吃”称号,在众多地方风味小吃脱颖而出。蟹籽鲜虾馅饺也颇受食客喜爱,食客享用的时候,先咬破一个小洞,轻轻吸吸,一股浓鲜甜腻的肉汁涌入口腔,再旗些普醋咀嚼,更显咸鲜甘脾。

阿大水饺店不但有水饺,还推出了广式茶点,店主阿大曾经在大酒店当过多年主厨,后来自己创业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虽是一家小店,却保留了酒店的行业标准,使得他的店干净整洁,让每一个前来觅食的客人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舒适的环境。
闽南小镇——灌口,保留下来的古早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喜爱的是崇尚自然,质朴本真的味道,是一种传承,也是在传承中创新的味道。
不管你走多远,味蕾都会馆记着家乡的美味。
行走千里路,难舍家乡古早味。








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化传媒
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