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境的答案
文/吴仰生
有一天,我问父亲,你是作家,有好几百万字的作品了,我基本都读过。
你最得意的作品是哪一篇?
父亲笑道,你说呢?
我认为篇篇都还好,又篇篇不尽如意,所以向您讨教呀?
他说,这些大大小小的作品,有的还是长篇,有的只是一首短诗,在我眼里,都很可爱,都是我的孩子!
手指还有长短呢,中指应该最长吧,究竟哪一篇是你中指呢?
我最难忘的当然是我的处女作,四十年了,我还能背得哩!
那可不是我的"孩子",而是我的"老婆"!父亲乐呵呵地这么说。
我更来劲了,就戏谑地说,那就请爸爸生动地说说我那年轻的妈妈?!
爸爸七十开外了,笑得象个孩子,就真的背出来了,一字不差,一个小盹都没有,棒棒哒,帅呆啦!
爸爸的处女作是一篇微型小说,发表在八0年初的上海《青年报》头条,只有一千字,是微型小说。报社的评论员文章竟有近二千字,有他的小说一倍长。
题目是《一星之火》。情节很简单:
一个大雨天,在桥的下坡地段,一个跛脚的女孩,不过十六、七岁,用瘸了的病腿,连同雨伞、挂包,拼命地抵住了下滑的板车;她受了伤,但挽救了一场车毁人亡的灾难,因为桥下有很多老人和小孩……
一星之火,可以燎原,父亲的主旨是企盼打倒"四人帮"后,人与人的关系应该和谐,企盼雷锋精神能够继续发扬光大、深入人心。
父亲是"文革"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是中学教师。
据他说,处女作问世后,上海《青年报》和《中学生》几乎每期都有他的小说和散文。
当然,都是短而小的文艺作品。虽然上不了大雅之堂,却是我小学时候的精神粮食。
因为是父亲的小作,就倍感亲切,对我来说。
现在我也是中学教师了,而父亲却早已退休了,尽管还在笔耕不辍……
我又好奇地问父亲,你的处女作素材是听来的吧?
父亲郑重地说,是我亲眼所见,我还背了受伤的女孩飞跑到医院。那时,我刚进而立之年,一身的劲头。
女孩子瘦弱得很,不重的。
做好事是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体现。父亲又说,况且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老话了。
我揶揄地对父亲说,是呀,是呀!你不是香到我老妈,写出了处女作《一星之火》么?
父亲说,鲁迅写《一件小事》,也是这样的,写了亲身经历。
我又追根地刨问,我倒想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一星之火"的?
父亲就吟了一首李白的诗:
《宿五松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父亲还说,杜甫还有首长律《燕诗示刘叟》,我就不背了;多着呢!
我呢,感慨万千,钦佩得很:钦佩父亲,更钦佩李白、杜甫……
父亲说,儿子,什么时候拜读你的处女作呀?
我说,会快了的,你的儿媳妇已在我心里生根开花了!
媳妇在哪儿呢?我的处女作不一定非是文艺作品呀?!我想:只要对教育孩子们有益就应该是好作品。
这么想着、想着,在父亲处女作的影响下,竟有了灵感……

我找出前年见到的一道问答题,带到主题班会上去了。
这近四十年,中国的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天上飞的、海里潜的、路上跑的、大大小小城市耸立的,令世人瞩目。
这是中国人的举世无双的骄傲和自豪。
当然,这只是中国经济的飞快发展;那么,于此相关的人心境界呢?
我在书上看到的这道分析题,有无数的答案,什么样的答案是最好的呢?
我觉得这道题,很适合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题目是这样的:
四十年前的一天,大雨,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还抱着孩子,胳膊上又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他接过孩子,将可爱的小孩子抱在自己的怀里。
我在主题班会上问学生: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
班长说:这个男人是人贩子,想用这种方法抢孩子。
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摇头晃脑地说:
答案很简单,因为女人长得漂亮,男人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着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说着,还调皮地环视大家,期盼获得掌声和我的赞扬。
教室里只是一阵大笑。
在我听来,只觉得一阵阵心酸,内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
学习委员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是要收费的。
我启发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我显然是不认可的态度。
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
我想,那个男人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
这是一个典型的抢劫案,是人都晓得的。
其实,今天我特地邀请了老校长,他曾是我父亲的得意学生。
他对大家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但我更想听听我的老师是怎么说的?!

于是,他当场接通了我父亲的电话,并用了免提。
我是知道答案的,是有备的;我父亲可不知道呀!
我为自己的父亲捏了几把汗,他老人家可不知道校长学生用了免提。
我想,不必为他们这一辈人担心,他们是学着雷锋成长的,真金不怕火炼……
手机里转出父亲磁质的声音:
因为那个男人学着雷锋的所为,他不仅无偿地把伞借给了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家了。
一定是这样的。
父亲斩金截铁地这么说。
教室里一片哗然,不少同学"哗哗″地拍起了巴掌。
然而,也有同学们说:这不现实。
那个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
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忍不住缓缓地说:
你们大概都不相信,40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
不仅仅是我,很多人都做过。
如今看来好像不现实。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都习以为常的。
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
我总结说,今天,我们强大了,我们的国力举世瞩目了。
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但是有没有失去什么?是什么让我们迷失了或忽视了人的初心与心底的善良?
美好的世道人心是震憾人心的心境,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穷的财富和无尽的伟力……
老校长的手机没有关,免提一直畅通着。
我对父亲刚才回答的担心,应该是多余的。
我想起爸爸说过的一段初中毕业时的亲身经历。
他考取了高中,我奶奶让他去北京,作为奖赐。
那时是慢车,在济南和天津都得转车,父亲一直站到北京,三天三夜都在让座。
他一直让位给老人和小孩,其实他也只有十五岁,也还是个孩子。
回家后,爸爸说,这次主题班会就是你的处女作,是你的好媳妇,我很喜欢"她"……
2021-01-01于芜湖
吴仰生,笔名仰生,一九四七年生。作家,中、大学教师。笔耕不辍,已有近200万字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发表与出版。曾获"小天使”全国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欣赏吴仰生老师散文《心境的答案》,作者用开心的笔墨,叙述父与子之间的心灵对话,交流中不乏对文学的探讨和研究。难怪吴老师对文学爱好如此深厚,对写作功底如此扎实,因为从小受益于做老师的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的一小段文章,一短篇小说,每每问世在报刊杂志,便是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和学习目标,更是崇拜对象。吴老师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做人道理,并跟随父亲的足迹走上教育行业,沿着父亲的思维教书育人。在讲述一件与雷锋类似帮助他人做好事(借伞,帮女人抱孩子)的班级讨论时,没想到现时的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或是人贩子,或是抢劫犯,或是图收费,或是图谋不轨……世俗的回答严重颠覆了三观。为了教育学生,老师请来了校长,校长却请自己的老师——吴老师的父亲来回答:因为那个男人学雷锋的样,借伞,接过女人的孩子,送她回家。通过这件事,作者在呼吁社会回归善良,回归真情。倘若一个陌生男子在你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毫无私心杂念;倘若在他欲接你怀中的孩子,你毫不戒备他是人贩子,抢劫犯,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真爱和善良!无疑,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风气!需要雷锋时代的精神风貌!很有教育意义的一篇深度好文!(点评:李花满园)
欣赏吴仰生老师的散文《心境的答案》,作者用流畅的文字祥实叙述了:父亲和我都热爱文学,经常探讨写作方面的知识。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文学修养高,豁达乐观,现早已经退休了,但仍笔耕不辍。父亲著作颇丰,其代表作《一星之火》在报刊上发表后很有影响力。我在其身边耳闻目染熏淘下,传承了父亲的人品和文学素质,通过努力最后也走上了中学的教育岗位,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完成了我的“外女作”。在教学实践中,不知何时我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现在我们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急需真善美传统道德的素质教育。于是我借一次主题班会,选了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教材,让学生们回答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始终没有我期待的答案。为了教育孩子们,我请了一同参加班会的校长回答,校长含笑接通了他的老师——我父亲的免提电话,父亲给予了孩子们积极肯定的回答。我因势利导给学生们讲了雷锋的故事,使这次班会非常精彩成功。通过过这件事,使我深切感到年轻一代的心理境界,他们的精神境界急需提高,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培养正确的“三观”意识尤为重要。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道德素质的忧思,呼吁雷锋精神回归,创建人心向善的社会风气;告戒大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为创造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必须要加强加快全民的素质教育。
唐朝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是古训,但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不乏其人。而吴老师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文而歌,真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好文,推荐共赏。(点评:陈晨)
欣赏了吴老师的短篇小说《心境的答案》,这心境啊,也随着优美、灵动的文字,跟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进入到小说的情境中……
小说开篇以父子真情对话,讨论父亲最难忘的处女作——微型小说《星星之火》,从而再现了四十多前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下雨天,一位跛脚的女孩,不过十六、七岁,用腐了的腿,连同雨伞、挂包,拼命地抵住了下滑的板车;她受了伤,但却挽救了一场车毁人亡的灾难,因为桥下有很多老人和小孩。这个故事再现了,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做好人好事的时代风貌。那时的社会风气是多么令人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
“我”的父亲是个德才兼备的老知识分子、教育家。“我"受其影响,熏陶,也走上了教育岗位,并发扬光大,把父亲的教育风范传承下来……在一次课堂作文探讨会上,“我”选了一个分析题:在大雨中,一个男人帮助了一个没带雨具,并且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背包,行走艰难的妇女,并护送她们回家。让学生们讨论。从而训练学习们的想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这个男人出于什么动机要帮助这母子俩?”学生们七嘴八舌,说法不一。最后让来听公开课的校长当场打通我父亲的电话,让老先生来解答这个问题。电话开了免提,立即传来了老先生的回话:因为那个男人学雷锋,他不仅无偿地把伞借给了女人,帮她背孩子,最后还把他们母子送回家。老先生回答得很干脆:一定是这样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纷纷拍起了手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和愉悦。”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
小说主旨告诉我们:今天,我们强大了,我们的国力举世嘱目了。我们是否应该反省:我们得到了很多很多,但是有没有不够的地方?中华民族的爱心、伟力也应当是举世无双的。我们不可以失去或忽视人的初心与心底的善良。看完全篇,掩卷而思,无疑作者这一主题思想是深刻的,是符合当前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诲与倡导的道德内涵。
作者精妙的构思,深遂的思想,丰厚的知识底蕴,把小说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小说的主旨阐述得深刻明白,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倾情推荐共赏。 (点评:吕晓蓉)
看了吴仰生老师的小说《心境的答案》,感触颇深。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可是有些人的心灵扭曲了,雷锋精神消失了,这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值得我们深思。作者敏锐的眼光洞察到这个问题,用文学的形式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给我们以警醒。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点评:杨山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