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李爱华,(笔名:听雨),金融工作者,现居临汾市,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曾入选《南国诗报》、《当代青年杂志社》、《九十年代短诗选》、《平阳文苑》、《诗者联盟》、《希望关爱文化网》、《中国诗歌报》、《关东鹿鸣•域外和声》,《槐花杂志》,七首诗作入围凤凰诗社亚洲总社《墨德轩杯诗赛》,《归宿》入选朔方·精短小说(综合刊),《不放弃,决不》入选纪念5.12《震心》精装诗集。
岁月
我站在四季的转角
看
岁月更替
古老的炊烟
在石碾里
悄悄转移
麻雀在枝头
低语
追逐落叶的叹息
一个身影
夕阳下
装进线装书发黄的记忆
生命的长廊里
一枝花
在繁华里哭泣
【今音诗评】
读文学作品与解脱
《岁月》里有三个视角转换,一个是以旁观者身份从"看/岁月更替"的宏观,转换到看"古老的炊烟"这个微观。另一个是看"麻雀",发现它也有"叹息。"
第三个视角转换是"一个身影""装进线装书发黄的记忆。"最后一段是概括:有"一枝花/在繁华里哭泣。"看得出,每段的意象没有分散和游移,而且在寻找意象的过程中表现出严谨,主要是指选词的精炼程度,能表现出作者在诗歌里的创作情感和认识。
另外,诗歌表现出的质感有新意,比如"四季的转角,""转角"的质感非常明显。容易启发和引领读者的思路。作者在第一段第二行以一个"看"字单独成行,主要是突出观察与被观察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这个时候,诗歌中的这个人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这种手法结构诗歌,可以使诗歌显得生动。"炊烟、石碾、麻雀、身影、夕阳、线装书、长廊、一枝花,"是四季岁月更替的事物。也就是把岁月的动态特征反映了出来。
这几种意象,作为故事、人性或者生命,都可以解释得通,关键就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去认识它。从诗歌的线索上看,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用了一组自然和生活的景象来诠释岁月的过程。
暗线是用了"低语、叹息、记忆、哭泣"来反映岁月的实质,就是一个字,"苦。"因此在欣赏这首诗歌时,又要注意到与"哭泣"配置的画面,比如,在第三段先用"麻雀"来显示出铺垫的层次,从"麻雀"到"身影,"最后引出所要表达的重心是"繁华里哭泣。"
寥寥几字,把生活常态中的一对矛盾体凸显出来。这也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困惑,作为现实,在读了这首诗以后,我们除了面对以外,剩下的就是从诗歌中,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作品去读、去解脱一下。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歌作者,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小说《底蕴》曾获《上海文学》二等奖;长篇小说《冲出北大荒》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一等奖项。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委员、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香江资讯网2020年度人物评选,荣获国际文艺界文艺传播使者、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卓越终身成就奖、繁荣世界诗歌奖、2020年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家之一。出版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二十二部,合集三部。现居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