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文/清白相承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即使从屈原作《橘颂》时算起,我国种植橘树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唐代的大诗人孟浩然在【庭橘】一诗中这样赞美了橘子: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这首诗距今有1300年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冬景】一诗中同样赞美了橘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距今也有950年了。
现在正是“庭橘似悬金”的季节,网络上却发起了一场搞笑的究竟是“橘子”?还是“桔子”?的争论。
归纳起来有几个悖论:
一:地域性的称呼:北方叫做“橘”,南方叫做“桔”,“橘”字俗作“桔” 现在已经没有区别了,都指同一种水果。;
二:橘是桔的繁体字;
三:橘子是书面语言,桔子是俗语;
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橘”字的:

根据切音提示:橘,应当念ju(水果)
康熙字典是这样解释“桔”字的:

根据切音提示:桔,应当念jie(药材类,古来就是这个字形,不存在简体字的说法)
在有字典可查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把【橘】和【桔】混为一谈的。而问题就是出在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在《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将【橘】简化为了【桔】。
尽管在1986年《国务院废止〈二汉简案〉和纠正通知》中:“1977发表的《二汉简案》,自本通知下达后停止使用。”现在,“桔”就不能作为“橘”的简化字了)。
那么,就可以这样认为:自1986年《国务院废止〈二汉简案〉和纠正通知》以后,再把【橘子】写成【桔子】那就是不规范了。
本来【橘】和【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橘子】是水果类,【桔梗】是药材类,这是【橘】和【桔】的本质区别。
但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文字使用中,纠偏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他牵涉到了几代人的文字使用习惯,并不是简单的发个通知就能一朝一夕解决的。其实,类似这样的简化字还有很多,比如:【藉】简化成【借】、【瞭】简化成【了】、等等。所以,争论也是难免的。汉字简化,是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牢记科学发展观,会贻害无穷!
清白相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