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电视小说《房》之序
郁志发 著
飞禽走兽都有一个窝,人类离不开一间房,它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故事离不开一个“房”字,彰显沙地人的风俗地情,揭秘人性的善恶之界。宅因人而立,人因宅而生。有房是福也有祸,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主人公与“房”一生如随如影,演绎一幕幕悲喜交加的小小故事。
作者简介:
郁志发,男,出生于1940年2月,江苏省海门市三星镇人。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历任国防科委五一研究所技术助理员、北京无线电厂设计科长、北京广播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百灵无线电总厂厂长兼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等,南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海门市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院长。著有《陆平方传略》、《海门三星永富郁氏宗谱及百年史话》、《海门人故事——郁家那些事》三本书,在海门报刊和网上发表散文、小说《难比醉在乡愁里》、《宰相公戒睹》等近百篇。

编委会主任:郁志发
副主任:郁祖槃,海门中学副校长、教授
副主任:郁群威,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某钟表公司高管。
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郁松
范俊来
蔡炯
屈国庆
郁光涛
刘剑辉
吉忠华
刘高田
郁德田
顾问组(排名不分先后):
江怡穗,加拿大华籍教授
张小平,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李 刚,山东影视编剧
何冠萱,北京京华互动影视文化中心总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员,编剧、词作者,作家。
郁兰春,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院务主任、海门家风文化研究会顾问。
赵蓓莉,海门日报资深记者
季真,海门市近代史研究会会长
郁蕊,四川省成都市爱达众家乐江苏分公司爱心大使推广理事
邢延,海门中学中文教授
邹仁岳,民俗专家
郑拴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
秦巴山,武汉知名网络作家
集 序:
第一集 鲤鱼穴的传说
第二集 黄金和黄酱的故事
第三集 木行桥郁氏積善堂及其牌匾钩沉
第四集 三房之斗
第五集 西庭告御状
第六集 房高一尺
第七集 又一位小夫人
第八集 怒发不冲冠
第九集 跳房之祸--非正常死亡
第十集 三次火宅两次成灾
第十一集 穿堂之争
第十二集 阴差阳错--理工男当建筑工
第十三集 心态谁不正
第十四集 刘四的恩赐
第十五集 老干部有屁用
第十六集 民康高楼
第十七集 筷子商店
第十八集 征地救厂
第十九集 痞子富翁
第二十集 败走江湖
第二十一集 寄丫头
第二十二集 故乡留间房
第二十三集 五枚戒指
第二十四集 路边卡拉
第二十五集 樱花园之恋
第二十六集 黑心
第二十七集 基因风波
第二十八集 阴谋?阳谋!
第二十九集 状元赠匾
第三十集 七龙之家
第三十一集 风水之谜
第三十二集 不评大元帅
第三十三集 仓库大火
第三十四集 脑子是否进水
第三十五集 金秋十月桂花香
第三十六集 这个顾问太值钱
第三十七集 祭日的故事
第三十八集 葬仪之祸
第三十九集 疫情下的遗嘱
第四十集 永固永存
跋语
穿过三个世纪的时光隧道,见证时代特征
一、集名之衍变源自2006年7月23日,在海门三星永富村郁家老宅举办先母“六七”的纪念酒会上,我向亲朋好友宣布:“在这座祖屋里,我将写两部书,一本是《海门三星永富郁氏宗谱及百年史话》,一本是长篇小说《心态谁不正》。上午写写书,下午游游胡(南通长牌)。”何起此名?我所讲述的故事主人公郁海发,是一个反向思维之人,由于经常不按常规出牌,被称为“心态不正之徒”,外号“瞎呆”。2013年3月15日,在北京的住宅里,我翻完《海门三星郁氏宗谱及百年史话》定稿本后,将其装入了翌日回乡的提包中。倏忽之间想起了七年前的承诺,那部长篇小说《心态谁不正》尚未启笔。我迅即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文档中键入“加长电视剧《祸福相依——有房是福也是祸》”一行大字。
何以改名?
一是作品的题目应一目了然,显然《心态谁不正》这个题目不能达到此目的。二是认为写电视剧比小说容易下笔,也是我的“专项”。因为在一年半前,曾试着写过七日短信剧《如意者,万事如意》和言情剧《拷贝愚人节玩笑,万勿当真》。2014年8月6日,我在网上看到,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撰文称:“总理生前曾说过,巴金有一部小说《家》,他退休后要写一本小说叫《房》。”我查遍全国图书馆,方知周总理的这个遗愿未就。联想到“房”字被选为中国2013年年度汉字一事,我突然来了灵感,何不把加长电视剧《祸福相依——有房是福也是祸》的题目换成《房》呢。取“长篇”不用“加长”意义等同;用“小说”而弃“剧”可略去过多专业的拍摄镜头;留“电视”又可缩减“小说”的情景描述。长篇电视小说的文体有点独出心裁,但照样不缺故事情节。题目名《房》与题目《祸福相依——有房是福也是祸》相比,既不累赘却又切题,而且还把“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内涵和《心态谁不正》的意境也可渗入其中。
二、启笔于周恩来总理祭日《房》所描绘的是,从江苏海门农村郁氏大家族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郁海发,在百年跌宕的社会变革中,“房”给他所带来的喜悦、烦恼、困惑以及人祸。不论是他在公舍私寓、住宅工房里的遭遇,还是他在两百年间古宅故居、土地宅基上发生的故事,其矛盾的碰撞和情节的激烈均演绎了一出并不精彩的大戏。剧情虽然疏于宏大叙事,但小人物的细微末节,更能凸显人性的美丑及善恶,而这些故事既能产生怜悯之心又能让人开怀大笑。2016年1月8日,是周恩来仙逝40周年纪念日,从这一天开始,我便投入了《房》的创作。周恩来是千古良相,新中国缔造者之一,借故总理的“遗愿”撰写我的作品,有点自不量力、斗胆包天之虞。不过,能续先人之“遗愿”,却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或许伟人的光辉能遮掩无名小卒作品中的瑕疵,成败存于看官心中。
三、本书由多集组成本篇故事的时长达两百年之久,穿过19、20、21世纪的时光隧道。《房》集复制历史的缩影,从中看到了社会变革。
全书共分四十集,毎一集可看作短篇或中篇小说,都能独立成章而互有关联,所有人物姓氏始终不变。全书剧情展开,按时间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00—1949年)从第1集《鲤鱼穴的传说》至第9集《跳房之祸--非正常死亡》,讲述了郁海发“从哪里来?到了这里!”的历史记忆;第二阶段(1949—1979年)从第10集《三次火宅两次成灾》至第14集《刘四的恩赐》,讲述了郁海发的蜗居时代的记忆;第三阶段(1980—2000年)从第15集《老干部有屁用》至第25集《樱花园之恋》,讲述了郁海发在忧居到优居的时期中,与房结缘的福与祸、喜与悲;第四阶段(2000—2020年)从第26集《黑心》至第40集《永固永存》,讲述了郁海发退休之后,因故乡留间房而走上姓氏活动,遭遇风沙水浪的冲击,它无不与“房”有关联。本篇的体裁比较独特,说它是小说缺少小说的情景文字,说它是电视缺少电视的场景画面,或者情景文字和场景画面兼而有之,所以本书并不适合拍摄之用。
若被有识之士选中,由编剧、导演分镜头组稿,以满足拍摄的要求。或可一集或若干集推上银幕。本人愿意用转让版权的方式予以配合。本篇写作时间跨过六年之久,加上参考资料来源不同,诸集的写作风格及手法迥异。也存在不少错误,敬希读者谅解。谨向编委、顾问及关注《房》集的朋友们致以深深地谢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