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锡来

2021年1月4日我来到毛主席的故乡韶山。韶山冲,一个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毛主席的故居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一口池塘。

去毛主席故居是我多年的夙愿,走进韶山冲,看着毛家的老宅;看着宅前的池塘;看着宅后山上的松柏,遥想当年,追随领袖,历史从这里出发。

这里记载着一代伟人的成长。读私孰时,毛主席熟读四书五经,深知佛家思想,却没有接受这些思想,“我熟读经书但并不喜欢它们”,那时的毛主席就表现出不循规蹈矩的特质,这源于他对中国历史和当时社会的深刻领悟。他要走出韶山,“孩儿立志出韶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他要到更广阔社会中寻求真理,接受新思想。

我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了毛主席十七岁时就读的“湘乡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现在叫东山学校。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学堂保存完好,这里成为毛主席成长重要里程碑,开始从一个充满抱负的乡下少年到壮怀激烈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转变。
毛主席在这里接受了新式教育,接受了新思想,并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了解拿破仑、林肯这些改变历史人物的事迹。他给自己起名叫“子任”,以天下为己任。1910年8月毛主席在这里写了《咏哇》诗句,少年的毛主席开始显露出独具一格的胸襟和抱负,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

东山学校也是陈赓、谭政、萧三等一批革命先驱、仁义志士当年就读的学校。
看看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郭嵩涛等他们都是湘乡人,几乎撑起半部晚清史。这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不能不说对毛主席、刘少奇、彭德怀那一代人的成长有着特殊的影响。

从韶山出发,走过湘乡东山学堂来到长沙橘子洲,虽然天空下着小雨,也不能阻挡我们去橘子洲急切的脚步。
1925年秋天,毛主席离开故乡韶山,途经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他重游湘江中的橘子洲,看着湘江上美丽动人的秋景,追忆历史,思考着如何拯救山河破碎的中华民族,在这里他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中国共产党人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广阔胸襟和博大胸怀。

从韶山去湘乡,再到长沙。走近毛泽东故居,亲近毛泽东纪念馆,环视毛泽东广场,畅游橘子洲头,追随伟人的足迹,我们要薪火传承。
毛主席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挣扎,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徘徊,中国人在抗争中却不能摆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呼唤毛泽东,人民选择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了民族救亡的历史责任,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幸运就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缔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就是既完成了民族救亡,也即将完成民族复兴。

这次红色之旅,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韶山冲清幽、俊美的自然风光,更圆了自己的红色梦想。
今天,我们的祖国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脚下的路从哪里来,初心不忘,方得始终。
历史将永远铭刻毛主席的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