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湾的“佘太君”
文/潘安兴
🌹传统章回小说《杨家将》中的佘太君,经过戏剧的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民间,佘太君的形象,是一个德高望重,主导家庭重大事务的核心权威,家庭的神圣偶像。
🌹在我们潘家湾,就有佘太君这样类似的一个女强人。她就是我的曾祖母张氏,时间的久远,岁月的流逝,在50年代以后出生者,却鲜为人知。

🌹曾祖母是张家冲上湾人,与著名绅士张海峰是嫡亲叔伯房。祖上是同治廩生,做过县衙幕僚,在二程书院执教,算是书香门第吧。
🌹家庭文化的熏陶,耳目濡染。自幼读了一些书,又生长在木兰山脚下,受佛道的影响,初通文墨。偏僻的山村,能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当时,属于凤毛麟角。
🌹她尚善拜佛吃斋,人生修炼的理想是“内圣外王”。是女流之辈,却抱定“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宗旨,笃定人生的轨迹。嫁到我们家,先生是幼宰,还有一个弟弟少宰,即幺保的父亲。运字辈,与仁字同辈。来到我们家,依然吃斋念佛,当时湾里人称她为“斋公婆婆”。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乡村,躬行自己的职责,操持一家的琐碎,人来客往的应酬事务。以她的刚毅坚强沉着稳重处理着纷繁复杂,有条不紊昭彰着大家风范。没多久,赢得了上上下下普遍信任,被湾里长者誉为“家庭总理”、“铁血宰相”。跃升为家庭的主心骨,排忧解难的“镇海神针”,舍我其谁的地位。
🌹曾祖父幼宰,是一个憨厚老实人。口拙嘴笨,被人称之为“滚子压不出个屁”。只知道勤扒苦做,用血汗养家糊口。而曾祖母则不然,她精明强干,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反应迅速。她看事洞悉透彻,入木三分,以锐利的语言逻辑,让人不得不佩服。

🌹人们似乎看到了这个家庭的“阴盛阳衰”,一边倒向了曾祖母,角色不声不响的转换。曾祖父很从容,乐得合不拢嘴,清闲自在,做些直喇叭活,忙时种田,闲时做些木匠活,经济大权由曾祖母掌握,自己少操点心,坐在旁边,好不悠哉!
🌹曾祖父幼宰的“禅位”,夫妻俩相敬如宾,曾祖母处处尊重他的意见,不擅自独断专横,我行我素。遵循着“说话不踩线,做事不越权”的底线,不逾雷池半步。在公众场合抬他的桩。在外造成良好的印象,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于小叔子,同样关爱有加,让其服服帖帖。家和万事兴,经过她的经营打理,也买了好几亩田,小日子也红红火火起来。
🌹权威是用自己的言行树立起来的。讲情讲理,最重要的是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对自己周围的人,不阿私,不庇短,不藏不掖,赢得别人的信任。“人在做,天在看”。天在看,就是公众的评判。众目睽睽,哪一点歪了脚,这种信誉危机,就随之而来,想弥补也悔之晚矣。

🌹遵从着祖训,孝顺上辈,和睦周邻。在湾里,不论谁有困难,知道了就第一时间出手相帮。用“心换心”去温暖别人,收获感情。不打自家的小算盘,以“吃亏”在别人心田里播种,满满的承载亲情宗法情的丰收希望。
🌹久而久之,她上升为姑嫂、妯娌们的贴心人,有什么苦衷,都愿意跟她讲,请她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而不偏心,才是获得人们拥载的根本。对自己至亲,错了就错了,从不袒护,纵容个过失,以公平公正讲理去折服,让其知错认错改错,回归向善的真理正理上来。
🌹她的逻辑思维非常慎密,善于从细微末节,透析事物的本质,直入内核阐述简单通俗而又深刻的哲理,让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连仁义先生也对她赞许不已。湾里妇女之间,有什么事,都请她出面摆平,让双方满意。做这种调解多了,不知不觉,公认为当时的“妇联主任”。

🌹“嘴有一张,手有一双”,能文能武,德才兼备,在封建社会里,是一种罕见。而在我们湾,给她提供了平台。“女红”,即做针线线活,绣花、衲鞋、大裁小剪,是做姑娘,进入婆家的一项基本功。切磋女红技艺,又是联系婆家姑嫂、妯娌、侄婶们的桥梁。她设计花样,剪裁新颖别致,一下子吸引了潘家湾的女眷们,向她靠拢,成为妇联们的轴心。
🌹不仅如此,砍柴打要子等都是行家里手。潘家湾附近的山柴少,她便带着小姐妹、小兄弟们到木兰山砍柴。在张家冲地界,娘婆通家之谊,秦晋之好,一路畅通无阻,大伙儿便跟着她走。渴了、饿了都不愁,搭她的香边,就近解决。大伙儿到她娘家坐坐,她觉得很有面子,在潘家湾人气很旺,人脉很不错。

🌹每逢元宵社火,八月初一开山门、亮子会,朝木兰山人山人海。潘家湾的赶会,也如火如荼。融入潘家湾的她,特别热衷参与这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征得族长同意,尝试组建女子舞龙队,由年轻的姑娘媳妇嫂子们构成的团队,她当队长,与男子一起舞龙上庙。到了张家冲,便有人放鞭接灯,在附近十里八湾,产生了轰动效应。在那个时,是一种打破习俗、超前的“思想解放”。这种打破习俗的“创新”,在当时是一种破天荒。
🌹初通文墨,给了她崭露头角的机会。当时,祠堂有公田收租,用来资助孤寡,办塾学启蒙童智,年节灯会开支。见她公道心细,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便举荐她记账管理收支,定时公示。她的认真负责任,条理分明,让人无疑惑、无讹误,上下无可挑剔厚非,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女人参加宗族管理,在乡下鲜有,可称为“奇葩”。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老一代渐行渐远,她的声望逐渐提高,上升为潘家湾的“掌门人”。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这个担子可不好哦!在男权的宗族社会里,无大智大勇者,难担此重任!
🌹宗族内部的迎来送往,礼宾接待,周邻湾子的协调关系,外交的斡旋能力,都在考验着德才配位。还有年节活动的运筹,纠纷的妥善处理,是否得到完美的结局,都得费尽心力。
🌹北乡的潘氏宗亲,不时来湾联谊,商讨农耕生产生活的互通有无,解决当前的难关问题,及时应对突发应变能力与预案。做到万无一失,是摆在掌门人面前的首选。

🌹潘正道、潘怡如先生经常来湾里,她负责公务接待,烧茶备饭敬酒,彬彬有礼。热情大方豪爽得体。他们大加赞赏,称之为:“女中豪杰,潘门有幸,实为少见的佘太君、穆桂英”!
🌹侠骨柔情是她的本性,好打抱不平,更是她的风骨。不欺弱,不媚富,喜欢帮助穷人,更是她的嗜好。骨气硬,说话处事恰到好处在于掌握分寸,十分得体。在湾里聚落群体中逗人开心,引起大家共鸣,受听者感觉舒心,用表扬的话批评人,让对方很有面子,又觉得惭愧,她深谙此道。更重要的是,她热心快肠,家里有一升米,只要有人相求,她毫无悭吝地拿出来,解决燃眉之急。
🌹她与幼宰生育有二男一女,长子保树,次子保林,幺女书林。新生命的降临,给家庭带来喜悦,也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教育子女,是父母最崇高的事业。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未来。营造良好的家风,润物无声地决定着家庭的明天,下一轮的核心竞争力。

🌹细心观察子女的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的行为是否失范,有悖于人伦纲常。对于自己的子女,她严加管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发现一丁点偏差,及时纠正,防范小错,避免将来酿成大错,悔之晚矣!
🌹对于奠字辈,保字头的一两个顽劣,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天网恢恢,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经发现,立即逮着,在祠堂跪下,脱去上家,刺树条家法伺候。这一两个公知的不屑,又怕又恨,躲都躲不过,只有乖乖地受罚。她说:“三岁看一生,坯子坏了,改也难,只能让他们收敛些”。后来的情况,证明了她的预见。最后,只有“人之将死,其情也哀”。

🌹同辈的小叔子们,也不乏狠头。那几个“叫鸡公”做了亏心事,自觉理亏词穷,心里打鼓,低下头来。默认不敢犯犟,整一个,威慑一群。被她调教得绵绵巧巧,都怕她三分,只能敬而远之。在他们心里,这个嫂子,菩萨心肠,金刚罗汉,才是真正的“狠头”。“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自己身子坐得正,亦如《尚书》所说:“垂衣裳而天下治”。
🌹赌博是旧中国乡村的一种恶习,社会风气的毒瘤。自己房下有个小叔子,在罗汉寺借放马的人下注输了,无力偿还。被人下掉了脑壳。闻讯赶来,她的胆子够大的,在血淋淋的面前,用针线缝上,抬回湾里安葬。血的惨痛教训,她与湾里长者合议,订下一条死规:不论是谁,只要赌博,一律镇塘,无有下不为例。这条规矩一下,煞住了一股歪风邪气,管了好长一段时间。
🌹女儿总要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人。但是,在她看来,首先要在娘家教育好,不把废品交给别人。必须遵守三从四德,为娘家塑造良好的形象,不背骂名,不玷汚潘家湾,更是做母亲的责任。让女儿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在婆家塑造母仪风范,是她的一片苦心。她躬行自己的职责,实践自己的诺言,尤其是在孝敬公婆公爷,和睦妯娌之间,使之释然。

🌹审视着湾里的媳妇们,倾听大家对各家进门媳妇们的评价,爷婆的意见。听说风声,对上出言不逊,愠色长辈,纠结个性情绪,喋喋不休者,核实情况是否相符?有无出入?如确是无讹,即着人去请娘家父母,将女儿带回家中,回炉重新教育,有悔改表现,幡然省悟,不再犯错,方可重归婆家。还得请客当面感恩,给予悔过机会。
🌹砸锅卖铁,让子女读书,摆脱世代的贫困,实现“鲤跃龙门”,是她的一项英明的抉择。面对子女们的求知渴望,她义无反顾地卖田,让三个孩子上学堂。当她发现大儿子修武天资聪颖,在乡村读了私塾,仍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她便将其送到木兰山祈嗣顶图书馆,学了年把,还要读。给了盘缠,在县城二程书院就学。接受了新思想,要上省城,沐浴更高的阳光雨露。
🌹她一咬牙,忍痛割爱,卖掉了几亩上好田,让他读法律、军事两专业。
🌹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世代的山沟,给力儿子,迈出了潘家湾,最早走向城市,实现华丽的嬗变,是先觉先知的先行者。在100多年前,家庭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型,是一个跨时代的跃进。修武由司法部门转向军旅,树立了那一辈人的标杆。
🌹“穷养儿子富养女”,在新中国以前,一般穷人是养不起姑娘的。到了二八年龄,陪嫁品是一生一世的所需,还包括棺材。大户人家的女儿,还要买田买地买山买湖,金银玉器首饰,满房家具,一生的衣服穿戴,只是小菜一碟。

🌹小女儿书林先出嫁,两个哥哥还未完婚。她打破惯例,宁可让两个儿子去苦拼,也不让女儿受委屈。这次,她将家里好田好地卖光,凑合了1000串钱,让女儿风风光光的昂头走进婆家。自己却有说不出的苦楚,难以名状的面对两个儿子,让他们去扎展,经营自己的鸟巢吧!谁教他们是儿子呢?这种脱壳世俗,让人难以理解。
🌹儿女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考虑更多的是周到长远。在择亲的问题上,不仅看对方家的是否殷实,更重要的是看家风祖训是否忠孝仁义,上辈人是否在负面影响,考察其成长环境,是否从小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娶进门的媳妇,将直接关乎子孙后代,影响到家庭几代人的走向。絕对不能有偷盗嫖赌毒者进门,汚染家庭的风气,荼毒后人,败坏家庭的名声。她的从严把关,杜绝了恶习滋生的土壤。
🌹后来,家庭发生了很多变故,她还是坚强地支撑着风雨飘摇。亲人的突发事件,她忍着巨大的悲痛,拭干泪水,嶙峋瘦骨地一往前行。她默默给自己打气,不能倒下,任务没完成,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她在苦苦的煎熬着漫漫长夜,希冀着黎明的到来。

🌹“贤者不饮盗泉之水,志士不餐嗟来之食”。家道中落,孤寡一门,凄风苦雨,苦苦撑起一家子。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贫困时不走娘家,免遭人白眼,不给娘家添麻烦,蒙灰尘保持人格的尊严。上山从此经过弯路。
🌹兄弟们知道了情况,雪里送炭。她坚辞不受,领了美意,请原封带走。过年,又接她一家回来共享天伦之乐,又被她婉言谢绝。这种“不尽人情”的无奈,她付之苦笑地说:“生是潘家的人,埋在潘家的山”。话说到了这个地步,知道她硬气,只有摇摇头悻悻地告辞。铮铮铁骨,再大的事情,也自己扛着,不想拖累别人。这样的大智大勇,黄陂的四大金刚之一赵南山称之为“女中豪杰”。

🌹逝水流年,蓦然回首。当年的过来人,历史的见证者,将她的故事讲给后人。现在的年逾古稀者,将昨天与今天作了一个比较,在潘家湾的媳妇熬成婆,穿越百年的时空,她是这个队伍中的佼佼者。就我们家而论,这四代人的内助行列,从才智与能力,胸怀与眼光,没有一个人能超越她。她卓立于顶层,足让后来高山仰止。有着“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的无穷感叹。发思古之幽情,无限惆怅。
🌹在茫茫人海中,在世事纷纭中,她以制高视野,不仅追求生命的长度,而且在创造生命的高度。故事流传到今天,也是生命的长度,故事如一座丰碑,聚焦在那个时代闪光,让人油然而起敬,那是生命的高度。生命的长度与高度的统一,那就是永恒不朽。
🌹我们今天的人,在塑造自己的形象。留下今天的故事,让明天去品读。谁的事迹最感动人,流传经久不衰,收录到了课文的范本,朗诵响彻在教室,那是潘家湾的骄傲。谁担任了这个角色,那才是“万寿无疆”,称得上“王者归来”。
🌹在潘家湾留下深刻的印象,口头文学故事,如磨镰港的溪水,流到我跟前。上辈人的讲叙,在唤起我的文化自觉。把这些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储存在家庭档案中,不仅是我家,而且是整个潘家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项潘家湾的血脉文化工程,潘奠和、潘振华等有识之士在行动,期待着更多的人参与,将修路的热情投入其中,在百度上大放异彩!不辜负自己,不愧对祖上,给后来者一个交代!
🌹(本文根据潘竹村、潘邦庆、潘邦武、潘书林、熊老婆婆生前口头讲述记忆整理而成,以了夙愿)
🌹公元2021年1月8日于黄陂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