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晋明帝司马绍之婿。他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为东晋政权的稳固打下基础,因此权倾一时。
对于桓温的评价,一说他是功臣,一说他是权臣,甚至说是逆臣。其实在那样一个乱世,朝廷昏庸不堪,王室一帮酒囊饭袋,所谓忠、奸,已然难辨。更何况像桓温这样有能力有胆魄的人才,很难见容于当权者,因此正史对他的不堪评价,就在情理之中。无论如何,桓温是一个有真性情的英雄。
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桓温任南琅琊郡内史,相当于小县令。南琅琊郡寄治在江乘县的金城(现南京市白下区)。当时桓温曾亲手栽下一棵柳树。多年之后,桓温成了晋军大将,率兵北伐,途经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十围那么粗壮,他扶着柳树,抚着枝条,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不禁泫然泪下。
此后,“金城柳”就成为英雄泪的典故,后人多有引用。“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辛弃疾壮志难酬,凭栏长叹:“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也有用“柳老悲恒”指代这一典故:“柳老悲桓,松高对阮,未办为邻地。”
毛泽东痛失爱子毛岸英后,陷入了深深的伤感与孤独,轻吟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沧然涕下。
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首先是人,英雄也有软弱处,软弱时常见真性情,这种真性情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可近。
还有一则逸事可见桓温的真性情:桓温非常欣赏司马懿与刘琨,刘琨就是那位闻鸡起舞和吹笳退敌的英雄,桓温认为自己的雄姿气度堪与刘琨相比。第一次北伐后,桓温在北方遇到一老妇,桓温听说她以前是刘琨的女伎,就特地请她前来相见,礼遇有加。老婢一见桓温就掩面哭泣,桓温追问她因何而哭,老婢答曰:“公甚似刘司空(刘琨)。”桓温听后十分高兴,便到外面特意整理衣冠,打扮一番,满意为会更像了,又召老婢来问。不料,老婢可能是看不惯他“作”的样子,直言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总的意思是:你空长了一副貌似刘琨的架子,而精神与刘琨相距甚远。这一番先肯定又否定的评价,让桓温大为扫兴,这位叱咤风云的北伐英雄竟脱下冠带大睡,好几日闷闷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