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品行
孔子关于君子本色描述,看起来通俗、朴素,但越是朴素的东西其实越不容易做到,真正能达到者乃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那么,君子的这些内在的品质在现实中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孔子告诉我们有三种表现:
一是有好学敏思的治学精神
【原文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有好几种解释,一说是“迷惑”的意思;二说是“诬罔、受骗” 意思是说因为读书没有读懂,在现实中容易被事物的假象所蒙骗;三说是罔然无知的意思。这几种解释意思相近,我以为解释成“罔然无知,没有收获”较为妥帖。
“殆”指危险,意即获得不到真学问而给自己也会给他人造成危害。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学硬学而不会动脑筋思考,就会始终罔然无知,不会有所收获;相反,只会思考而不爱学习,(那就会陷入空想的谜团,钻进牛角尖,甚至会误入歧途),那是相当危险的。”
这就是说,真正的君子,不仅爱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一个人,如果只是好学而不善于思考,就像一个电脑的硬盘,给什么装什么,尽管内存很大,装的东西很多,却是一个没有智慧的“机器人”,不可能获得真学问。现实生活中,那些自命清高的“书呆子”,平常看起来博学多闻,讲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常常高谈阔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却往往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还不免上当受骗,坏了大事,这就是“罔”。历史上,那些“平时静坐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酸儒、腐儒就是这类貌似有才而迂阔清高之徒的典型。毛泽东曾反复批判“左”“右”倾主义,说了一句对中国共产党人非常受用的名言,那就是“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智慧,的确就体现在了这个“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上,所以,陈独秀、张国焘、王明这些自喻为“真正布尔什维克”的“大知识分子们”没有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指出通往胜利的道路,只有毛泽东才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向了胜利。
有些人天资聪慧,很有思想但却不好学,经常玩一些标新立异、不切合实际的“怪招”耍“小聪明”,没有真学问却还会自命不凡。孔子说是很危险的——他们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自己做事害己,为别人做事害人,为社会做事害民众,这便是“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我们看现实中的一些官员在行政的过程中,不认真学习文化科学,不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胸无成竹,随心所欲,挖空心思想出一些“花点子”胡作非为,玩弄投机取巧的把戏赚取虚假政绩,结果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这样的人当官,于国于民危害极大!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做学问是一个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获得真学问而成为有思想智慧的人。君子修身,就必须培养自己好学敏思的治学精神。

但是,只有好学敏思的治学精神还不够,还必须始终坚持一个正确的治学方向,不能钻研歪门邪道,不能用异端邪说蛊惑别人。也就是说,要学习真科学,不能钻研伪科学,这就是君子品行的第二个表现:
二是信守中正,不入异端
【原文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对于这一章,又大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攻”就是攻击的意思, “异端”指不同于孔子学说的其他学说,说,孔子认为只有他创立儒家学说才是正统的思想文化,其他学说都是“异端邪说”,也有人认为是专指佛、道两家学说而说的;“已”即止,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批驳那些异端邪说,其祸害自然就可以停止了。”(《四书全译》,刘俊田等译注,出版社出版)
这样的翻译给人的感觉是,这老夫子是要发动学生跟人吵架、打架一样——要发动一场学术斗争。但学术斗争毕竟不是打架,是要通过说理来实现的,你要批驳人家,你就必须拿出道理来,同样,人家也要还击你,拿出人家的道理来反驳你,这就是学术争鸣。可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还没有开始,我们从《论语》中也找不到有关孔子及其弟子批驳其他学术思想的言语,所以,说孔子想发动一场学术争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就不恰当。
另一种解释是:“攻”就是“治”的意思,指专心致志地去做某件事情,与现代汉语“攻读”一词的“攻”意义相近;“异端”是泛指,意思是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就像一条线,从这头看,那头就是异端,从那头看,这头就是异端;“也已”应连用,是语气词。所以,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专就反对的一端去下功夫,这就有害了。”(《论语浅译》,钱逊著,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
对于这个翻译,我认为语意表述很勉强,没有确切的反映出孔子此话的真实意思。以我的理解,“攻”即“治”没错,专门钻研的意思,“异端”的“异”即怪异,与“正”相对,“端”则是极端,与“中”相对,“异端”就泛指歪门邪道,既包括思想偏激、行为怪异,做人做事好标新立异走极端的一切不入主流、不合正统的思想和做法,也包括儒家正统学说以外的其他学术思想,即“异端邪说”。“攻乎异端”就是“专门钻研歪门邪道”之意,“也已”是语气词,所以,这段话就应该这样翻译:
孔子说:“专心致志钻研歪门邪道走极端,这是非常有害的!”
很显然,孔子是在告诫弟子,做人做事不能偏离社会正统的主流意识而固执一端钻牛角尖;做学问更不能抛开代表正统传统文化思想的儒家学说去钻研那些阴阳神怪、诡异权谋之类的“法术”、“妖术”等蛊惑人心的“异端邪说”。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辨清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始终坚守仁道,不入“异端”。

三是实事求是,老实做人
【原文2.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即子路,子路的名字叫仲由。最后一个“知”应当做“智”解,智慧的意思。
对这一段话中“诲汝知之乎”一句有两种断句的主张,意思完全不一样。第一种是:“诲汝知之乎!”“乎”字之后加惊叹号,这样的话,这里的“知”即“智”,这段文字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仲由啊,我来告许你什么才是智慧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第二种是在“诲”这里断句,在“乎”后加疑问号,即“诲,汝知之乎?”这里的“知”即知道,引申为记得的意思。这样,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
孔子说:“仲由,我平时(对你们)的教诲,你还记得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懂就懂,不懂就不懂),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我是同意第二种解释的。因为,“之乎”是一个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在这一段话中,我们很明显的能感受到孔子是在以批评的语气教导子路。对于子路的人品、学问,我们暂且不讲,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也许是子路做错了什么事而受到了老师的责备才引出了这样一段教诲,这其中一定有一个我们现在无法知晓的故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告诫弟子,做人要实在,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打肿脸充胖子。一个人质底是否朴实,为人是否可信,办事是否可靠,就看他能否“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批评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倾向,就是要求共产党人实事求是。
人,要真正做到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做到虚心向别人学习,尤其是向自己的部下学习,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学习,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虚荣心是人性中所故有“顽疾”,因此,孔子告诫我们,君子修养,就是要不断地努力克服这种“顽疾”以实现“人性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古今中外,真正成大器、有大作为的人,就贵在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知”,并能虚心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汇集众人的智慧,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成就一番事业,这便是“海纳百川”的道理。
“智”与“庸”的分野其实也就在这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作者自述: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公安民警。眼晴不大,却还好眯起来看世间万象;一介武夫,读过几本古今圣贤,就附庸风雅,陶醉于红尘风声雨声,发书生之感慨,在报刊和新媒体上偶有片言只语;发表过《试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等几篇论文,也获得过一些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和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平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之训。
通联微信:syf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