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褪色的芳华
——记南京知青吕惠珍
(原创)
文:朱学钊8
吕惠珍,这个不起眼的名字,不是世界闻名。可在盱眙这片土地上却是家喻户晓。
她是南京城里人。工人家庭出身,少年时代贫苦。学生时代就读于南师附中,品学兼优,模范团员,三好学生。高考稳操胜券,肯定是榜上有名。
可她为了响应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毅然在志愿书写上“一颗红心献给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献出终身力量”二十四个大字。
南师附中“二十四贤"知青插队盱眙县马坝公社,落脚“九里荒"不毛之地。
吕惠珍怀揣一套《毛泽东选集》,手棒几十块南京雨花石,陪同"二十四贤"在这穷乡僻壤里安插在各家各户,和农民挤在一起。什么都新鲜,什么都不会。农民认真教,他们认真学。好在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衣服磨破了,肩膀压肿了。他们喊:坚持就是胜利!
过度劳累,加上生活不会调理。吕惠珍患了胃病,大口大口吐血。她说:没关系。坚持带病劳动,脏活累活抢在前。
1966年7月24日这天。吕惠珍拖着痛沉重的身体,和方衍华等几个知青为集体放鹅来到黄家桥卧龙大涧边。方衍华她们几个下河练习游泳。吕惠珍因有痛没有下水。方衍华腿抽筋不能自控,开始呛水下沉。吕惠珍让同伴喊人救命,自己却和衣下水救人。她因生病无力,加之游泳技术不行。但她想的不是自己安危,而是同伴的生命,用自己毕身力量将方衍华推上岸,自己却沉入涧底。
知青赶来了,干部赶来了,社员赶来了,医生赶来了。可河面上找不到踪影。
一个小时后,打捞上来的已是一具尸体。
这一惊雷,震动了九里荒,震动了马坝公社,震动了盱眙大地,震动了整个江苏省。当地群众、南京知青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吕惠珍追悼大会,整个会场黑压压人群。悼词被哭声多次打断无法进行。雷锋、王杰式的英雄定格在22岁。这22岁太短了。这个南京大城市的姑娘,她把青春留在第二故乡马坝公社,她把一生留在九里荒农村,留在了黄家桥,留在了卧龙大涧。她伟大的一生为马坝人民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她面对人生,选择革命;她面对前途,选择农村;她面对危险,选择牺牲。她的芳华永不褪色,她的形象、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县委书记李清溪亲自题写碑文:“雷锋王杰式的革命战士吕惠珍同志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朱学钊 1953年生 共产党员 1975年毕业于江苏省淮安师范 江苏省盱眙县人。
曾任小学校长,马庄中学总务主任等职。2013年退休。
爱好文学,善长散文创作。华夏诗文苑成员,铁岭市诗词学会会员。曾在小草诗歌朗诵社、楚东诗苑、楚东七星文学社、西班牙.中国爱情诗刊、华夏头条、井冈山头条多家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