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薇莎,笔名“在水一方”、“三叶草”,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集美区作家协会理事,集美第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集美区专家型教师。喜爱花草,生活简单,文字温暖,文章散见于《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两岸》《厦门文艺》《集美报》《集美风》等,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个人散文集《人闲桂花落》、厦门女作家散文合集《遇见》等。



家乡的石磨
福建·薛薇莎 文
石磨,曾经和家乡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用大山的石头凿成,那是乡村石匠的作品。它屈就在路边,屋檐下,当人们需要它时,就伊中呀呀,不停地旋转,劳作。它用坚硬的身躯磨碎了人们送来的大米、黄豆,还有花生。它曾经那么忙碌,操心着老百姓的温饱,关心着乡村的兴衰和起落。
石磨,更像是一个乡村的灵魂。
我们村有一个石磨,就在我家的屋檐下,每当年节临近的时候,我们家的石磨前就挤满了提着小桶的妇女,她们的桶里装着浸泡好的糯米。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把自己的小桶排成一排,然后先回家忙碌去了,估摸着轮到自己了,才急匆匆地赶来。乡村的妇女都是多面手,能够在田间地头像男人一样干活,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还会做很多糕点,红龟啦,炸枣啦,芋头糕啦。这些闽南小吃,都需要把浸泡过的糯米磨成米浆,耗费很多的时间,经历很繁杂的工序,但是这些粗糙忙碌的妇女,都赛着谁更手巧似的,乐此不疲地制作着这些诱人的美食。
你瞧,笨重的石磨开始工作了。一个“T”形木许带动一扇石磨,上下两个圆圆的石头亲密地接触着,粮食从上方石头的小孔放入,两层石头间粗糙的纹理,慢慢地磨合,把浸泡过的糯米,磨成了雪白的米浆,然后沿着弯弯的石道慢慢地流下来。木许带动石磨的轴心不停地转动,咿唠呀呀,那是木许转动的声音;轰轰隆隆,那是两面石磨磨动粮食的声音;滴滴答答,那是米浆滴落的声音。这声音时而缓,时而急,时而如老牛喘气,时而像激流勇进,磨米浆的时候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依着节奏召入糯米,一个不慌不忙地推动着木许,带着石磨转起来。那简单的动作,默契的配合,谱出了美妙生动的乡村音乐。

母亲磨米浆的时候,我会在一旁帮她放入糯米。看着不停转动的石磨,我会想,我们的先人多么聪慧啊,竟然能够想出这样的办法,让笨重的石头转动起来,让石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好翻手,据说,北方的乡间还有蒙住驴子的眼睛,让它帮忙拉石磨的方法,想必这办法一定更省力气了,
过年过节的时候,石磨旁很是热闹,妇女们在这儿忙碌,孩子们也乐意来这儿玩耍,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不短的时间交流小村庄里最新的消息,妇女们的噪门都很大,说到高兴处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石磨旁,像是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聚会,热闹欢腾。
石磨,曾经默默地劳作着,陪伴着乡亲们走过长长的岁月。
多年以后,现代的粉碎机代替了笨重的石磨,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疏散了人们聚在一起的热闹和热络的感情。曾经为全村辛苦了大半辈子的石磨,也似渐渐老去的老女,寂静地瘫坐在墙角无人问津。尘土落满了它曾经铮亮的石头,让人感受到一种衰败和悲凉。新的事物出现代替了旧的落后的事物。阳光沉落之后是黑夜,黑夜以后是黎明,世间万物正是这样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在完成一个岁序轮回中孕育新的生命。石磨的沉默自有它的道理,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有些东西会被淘汰,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只是我们会怀念那个时代,那个转动石磨,用辛勤的劳作,慢工出细活,制作美味的日子。那个在石磨旁,洒下汗水和欢笑的纯朴的日子……



家乡年糕年年香
福建·薛薇莎 文
年糕,年糕,年年高升。年糕,不仅有好的寓意,更是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蒸年糕是乡村各家媳妇必备的技能之一。在闽南农村,大家喜爱的年糕有芋头糕、萝卜糕、红糖年糕等。年节将近,主妇们在灶间忙碌着,准备各种食材,磨米浆,拉开了蒸年糕的序幕。屋外炊烟四起,屋内蒸汽泉裳,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的年画。
小的时候食物圆乏,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好好享受一下丰盛的美食。现在不过年不过节也有很多好吃的,对于过年的食物的念想,似乎只剩下年糕了。年糕制作工序复杂,平日里一般不做。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花费心思蒸上几笼各式的年糕。

母亲最擅长做芋头糕,我还未成家前,每年都会帮她打下手,现在年节时分我自己也很忙碌,只有她和老爸在灶间忙进忙出了。磨米浆——大米浸泡后,磨出雪白的米浆。过去,人们都用石塞磨,现在大多用机器打碎,然后,把芋头磨成泥。用一种检制的长条形的,带有细细锅齿的工具,把削好皮的芋头,一点一点地磨成混,羊头又大又圆,很考验操作者的功夫,再准备各种配料:三层肉,葱头,香菇,虾米等,都切得细细的,用花生油纱香后备用。把磨好的芋泥和配料都倒入米浆中,拌匀,加入普油调色。竹制的大蒸笼已经放在大铁锅上,锅内的水烧开,蒸笔布铺上,再小心地倒入调好的米浆,把蒸盖盖紧,母亲总会在锅内放一把汤匙,锅内有水的时候,汤匙就会在热水的推动下轻轻敲击锅底。如果没有声响,就是缺水了,就得赶紧加水了。灶腔里,干木柴烧出的火旺旺的,映得人满脸通红。水开了,热降腾的蒸汽冒出来了,灶间蒸汽氨氢,年的味道就一点一点地弥漫出来了。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属于一个地方,一个家特有的年俗。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守,年节才这样富有人情味,人们常说的“仪式感”,我想就春节来说,就是用心地对待这个盛大的传统的节日。精心地准备食物,不辞辛苦地回家团聚,贴对联,放鞭炮,吃火锅……越是用心对待,年的味道就越浓,年糕蒸好后,母亲就小心翼翼地打开蒸笼,像每次揭开神秘面纱一样,让人激动,让人有所期待,也只有在这一刻,才能一罐年糕的“声山真面目”,太多数时候,母亲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是满意的,因为她的烹任手艺一直备受亲友称赞,刚用基好的年糕,可以切片,藏上辣椒酱,各种食材融合散发出复合的味道,鲜香诱人。
其实,芋头糕最经典的吃法还是用油煎,煎到两面金黄,外焦里嫩,口感极佳。春节客人来拜年的时候,先煎上几片,作为前菜,垫垫肚子。再上火锅,边吃边喝酒,过年嘛,不就是聚聚,以美食为媒介联络情感,让春节的人情味愈加浓厚。
年糕,承载着年的味道,也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传统的节日似乎都和食物分不开,因为食物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暖而又美好的记忆。







中华作家原创文学协会·中华文化传媒官方微信:



